1999年,由劉文武擔任制片人及出品人的曆史大劇《雍正王朝》,一經播出就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在此之前,劉文武根本沒有“觸電”的經曆,隻出版過一些書籍。誰也沒有想到,這位“跨界”的影視行業新丁,一出手就是一個“王炸”。
該劇不僅打破了中央電視台的收視紀錄(最高時段創下16.71%的超高收視率),還包攬了當年的衆多電視劇獎項。
時至今日,仍有很多觀衆反複重溫這部電視劇,被無數網友們稱為是“近二十年來最耐看的清宮劇”。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這部讓人刷了無數次的曆史大劇,它的孵化過程卻異常艱辛,差一點就胎死腹中了!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一聊《雍正王朝》的幕後故事。
1994年,二月河的長篇小說《雍正皇帝》一經出版就引發了激烈的争論,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雍正明明是曆史上有名的暴君,怎麼在小說裡反而被刻畫成了聖君?
盡管小說中的内容存在争議,但海南出版社的編輯蘇斌卻覺得它把朝堂和人心琢磨透了,是中國式權謀的集大成者,也是了解曆史、社會、人生的絕佳教科書,于是就将其推薦給了以前的同事劉文武。
劉文武早年編過文學刊物,也做過出版行業,曾在海南出版社運作過多套成功的圖書。
當他看到小說的時候,他正準備開拓與文化相關的事業,而《雍正皇帝》的出現正好給了他一個契機,他認為這部小說的故事性很強很适合拍成電視劇,于是就有了進軍影視圈的想法。
主意甫定之後,劉文武立馬飛奔南陽,以個人的名義、15萬元的價格,就從二月河的手裡買下了《雍正皇帝》的影視改編版權。
可是要将一位勵精圖治的帝王搬上熒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為當時對曆史題材熟練的編劇非常少,他找了很多作家改編,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了。
就在他為找不到滿意的編劇發愁時,有人向他推薦了衡陽藝術館的戲曲編劇劉和平。
劉文武看過劉和平編寫的舞台劇《甲申祭》後,他覺得劉和平懂戲,台詞功底也不錯,于是就把自己的構想告訴了劉和平,請劉和平全權負責劇本的創作。
劉和平悶頭寫了大半年,一口氣就寫出了27集的劇本。劉文武看過之後對劉和平的能力相當滿意,但劇本的“格局”卻需要再升華一下。
對此,劉文武提出了“四個必須”和“兩個凡是”的原則:
必須是一部帶有悲劇意味的曆史正劇,内容上要别具一格。必須打破傳統的固定模式,要跟以往的同類劇截然不同。
必須打破原有的故事框架,從多個角度重新構思電視劇。必須多層面、多意味、多信息量地展現故事和人物,從而做到雅俗共賞。
凡是觀衆馬上就能想到的情節,都要盡可能地排除。凡是沒有張力的動作和語言,一句都不要寫。
在這樣的“要求下”,劉和平隻能推翻之前寫好的劇本,從頭再來。
不幸的是,劉和平的父親不久就去世了,他自己也得了一場重病,身體差到根本無法動筆。為了協助劉和平完成創作,劉文武專門給劉和平派了一個打字員,讓他說一句打字員記一句。
由于時間比較緊,劉和平每三天就要寫完一集,并且每集都要寫一萬八千字以上。然後不停修改,不滿意就不睡覺,每天完成任務後,劉和平都會倚在門上發出一聲長歎。
就這樣前前後後“煎熬”了2年零7個月,劇本創作終于完成,此時的劉和平,早已骨瘦如柴幾乎丢了半條命。
劇本創作完成後,劉文武便開始了選導演和選演員的工作。
正常情況下,制片人隻需要敲定導演,演員都是導演負責挑選,他為何要親力親為呢?
原因是這部劇從籌備到拍攝到後期制作,都是劉文武的自有資金在支撐。他對成片有明确的想象,要在劇本創作和影像轉化的過程中全面貫徹自己的理念。
所以,由誰來擔綱主演都必須由他親自選定。
很多人都不是很理解,劉文武為何會選擇胡玫來當導演,甚至還有人質疑說:“這樣的一部曆史大劇讓一個女的來導,簡直就是瞎胡鬧”。
殊不知,胡玫已經是劉文武“最好”的選擇了。
劉文武先後接洽了十多位導演,其中不乏張藝謀、陳凱歌這樣的大腕兒,但這些大牌導演都不願意按照他的創作理念來拍攝。
他也考慮過張黎(策劃人之一),但張黎那時正在為電影《紅色戀人》掌鏡,分身乏術。
後來,央視的編輯王浩就向他推薦了胡玫。胡玫與張黎是同學,在此之前并沒有曆史劇創作的經驗。
兩人相約見面後,劉文武先是問了劇本裡的幾場戲應該怎麼處理,之後便毫不留情地批評了胡玫的作品《昨夜長風》。
陪胡玫一起來的張黎當場就與劉文武争辯了起來,但胡玫卻沒有反駁。
胡玫以為自己沒戲,但她又很喜歡這個劇本,于是她就對劉文武說:我說即便不是我拍,你找不到一個好的導演拍,請你不要拍,别把這個作品給毀了,隻有我能拍好這部戲。
其實,劉文武并非不認可胡玫,他是想通過觀點的碰撞,來檢驗胡玫是否願意按照他的創作理念來拍攝。能接受意見的導演,就是他想要找的導演。
定好導演後便開始選角色,然而讓劉文武沒想到的是,最初相中的演員聽說拍攝周期要一年多,一半以上的人都不想演了。
原本答應出演雍正的張豐毅,結果臨時變卦答應了陳凱歌,去出演了電影《荊轲刺秦王》。
張豐毅拒演之後,原本要演八阿哥胤禩的唐國強“毛遂自薦”,主動争取雍正這個角色。
據說,唐國強經常等劉文武下班,然後一起在八一廠邊上的一家餐館吃飯。聊到角色,唐國強永遠隻聊雍正,不談八阿哥。
劉文武覺得他對“雍正”如此上心,一定能演好,于是就私自拍闆讓他演了雍正。
可是作為導演的胡玫,卻不是很看好唐國強出演雍正,她覺得唐國強的氣質過于儒雅,飾演八王爺還行,根本不符合雍正皇帝的霸氣。
為此,她還特意給劉文武寫了一封信,提了十多條意見,要求就某些事項當家作主。
劉文武是跨界而來,一心想要成就一部佳作來為自己打下成功的基石,所以事無巨細他都要參與。他也不管胡玫适不适應,權限有沒有被壓縮,堅持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正是他這股霸蠻的勁頭,保障了《雍正王朝》的強烈風格。
為了演好雍正這個角色,唐國強查閱了大量雍正時期的清史著作,甚至還閉門謝客兩個月用來揣摩雍正的心态。
等到試拍的時候,唐國強一口氣就背了兩三千字的台詞,用4個多小時走戲和闡述角色,讓在場的所有人目瞪口呆。
飾演康熙的焦晃和扮演張廷玉的杜雨露,都是張黎推薦的人選。
劉文武看過焦晃演的話劇後,覺得康熙一角非他莫屬,便立即和導演胡玫前往拜訪。
誰知焦老先生想都沒想就拒絕了,說了一句:不演電視劇,尤其不演剃光頭說現代話的清宮劇。
無奈之下,兩人隻好把劇本硬塞給了老先生,懇求一定抽時間看看。
焦老先生花了兩天一夜,看完前二十集的劇本後就答應出演了,并預言說:《雍正王朝》将是我國電視劇史上的一部上乘之作。
1997年10月,《雍正王朝》正式開機,由執行導演陸濤和馬骁帶領兩組人員,在大興、承德、橫店取景拍攝。
唐國強說,這是他二十多年表演藝術生涯中最難的角色。
為了演好雍正冷酷的一面,唐國強整天在劇組都是闆着臉,日常說話也是用清代白話。
為了演出雍正晚年為國操勞,體型消瘦的特點,他大量節食,并在數九寒冬的臘月裡,頂着大光頭在北京大觀園外的寒風裡感悟角色。
此外,焦老先生為了演好康熙,也準備了一份近萬字的文案。他不但會在頭一天把第二天的台詞準備好,還會在劇本上畫好走位路線圖。
他嚴格按照台詞來演戲,又用特殊的停頓法讓表演産生别樣的魅力。
一方面是因為《雍正王朝》的劇本台詞,在幾經打磨後信息密度極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劉文武不允許演員現場改台詞。
但在拍康熙向上天告白這場戲時,焦晃卻執意要改一個字。原劇本寫的是,老天爺,朕究竟做錯了什麼事,你要下雨來懲罰我?
老先生說,面對群臣他是朕,而面對上天隻能是玄烨。
一字之差,不僅讓對台詞要求嚴苛的制片人劉文武大呼精妙,更将康熙虔誠的情緒展露無遺。
正是因為他認真和嚴肅的态度,才讓觀衆一緻認為,他不是在演康熙,他就是康熙!
除了主演以外,王繪春飾演的八賢王儒雅又狡詐,舉手投足間俨然第二個帝王,難度絲毫不亞于唐國強的雍正。
飾演年羹堯的杜志國,聽說要拍6個月,心裡就打起了退堂鼓。
制片人羅浩(策劃之一,同時也負責制片工作)對他說,這部戲你演了要是不火,每年年三十你打電話罵我,杜志國這才同意留下。
而杜志國的表演也不負衆望,把飛揚跋扈、狂妄自大的年羹堯演活了。
除此之外,義薄雲天的十三爺、高深莫測的邬思道、老謀深算的佟國維、德才兼備的張廷玉等等,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将這部厚重的曆史劇,推向了不可逾越的高峰。
為了盡量貼合曆史,劇組僅顧問就有5位,就連恭親王的孫子也被請到了劇組。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這部劇的預算是1600萬,都是劉文武的自有資金和個人融資,但在拍攝的過程中一度超支,再加上中間的一些無形支出,最終達到了2470萬。
嚴重的超支,壓得劉文武喘不過氣來,幸虧中央電視台及時介入,才将劉文武拯救于水火之中。
據說,他先是找到中央電視台負責購片事宜的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但對方根本沒有購買的意向,後來他又輾轉找到央視影視部的馮骥,這才得到了一個“審片試看”的機會。
馮骥等人看完劇後很滿意,随後就向台長楊偉光做了彙報,楊偉光決定要,但以什麼價格購買卻遲遲沒有定下來。
一次聚會上,劉文武手下的一位女工作人員參加央視舉辦的活動,楊偉光在跳舞的時候順便問起這部劇的拍攝成本。這個年輕的女孩子沒經驗,就順嘴說一句大概投資了2000萬吧。
摸到第一手情報的楊偉光,就給出了一集60萬元的價格。導緻劉文武忙活了三四年,隻有100多萬元的利潤。
實際上,《雍正王朝》粗剪後有50多集,這個價格可以讓劉文武小賺一筆,但他為了使劇情更加緊湊,
規定每集不允許低于350個鏡頭,不允許有過場戲,不允許靠大場面取勝。群衆演員一律不給特寫,就連結尾的字幕也是以飛一般的速度滾播完成。
在他的這個要求下,《雍正王朝》最後就被壓縮成了44集。他的這個做法,在很多導演看來,簡直就是不可思議。
自從有了版權交易,中國電視劇一直以來就是按集論價,删一集就少一集的錢。好在,《雍正王朝》的海外市場不錯,多年以來一直産生收益。
劉文武不在乎賺多賺少,隻要快節奏,隻要嚴謹,同樣嚴謹認真的,還有為本劇創作主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徐沛東。
為了創作主題曲,徐沛東遍讀清史,他回憶說,越了解雍正就越感到悲涼,他一生勵精圖治,卻難敵死後罵名。他在創作主題曲的時候,常常徹夜難眠。
“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也難說身後罵名滾滾來,有道是人間萬苦人最苦,終九死不悔落塵埃”,不僅道盡了雍正生前身後事,也一掃熒屏纏綿低迷之風。
1999年初,這部用無數人心血凝結而成的《雍正王朝》,播出後深得觀衆喜愛,收視率也是一路走高。
它在斬獲各項大獎的同時,還成就了很多知名編劇、導演、演員,以及諸多幕後技術人員。
因為這部戲,唐國強打開了新戲路,在随後的十幾年時間裡,又陸續飾演了20餘次帝王,被冠以“皇帝專業戶”的稱号。
得到認可的劉文武也走上了一線制片人的行列,繼而發揮他的才能為我們帶來了《走向共和》、《醜女無敵》等影視劇。
而彼時還沒有曆史劇創作的經驗的導演胡玫,也拍攝出了像《漢武大帝》、《喬家大院》等這樣曆史文化氣息濃厚的經典作品。
一部《雍正王朝》,不僅改變了很多台前幕後人的命運,更讓這位兢兢業業的帝王被更多人所理解。
他用十三年整頓吏治,為大清續命百年,卻因殺伐果斷、大義滅親背上了罵名。士大夫階層說他謀父逼母、誅兄屠弟、陰謀篡位,這些惡名一背就是200多年。
然而當這部《雍正王朝》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時,他的所作所為才逐漸被人理解。
“輕生死、重興衰,百年一夢多慷慨”,道盡雍正一生的兩句話,不僅為他正名,也為那段曆史平添了幾分悲涼的色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