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很喜歡唱歌,之前參加了學校的合唱隊,因為6.1有節目表演,于是這幾天便在家不斷練習,期望能有好的表現。
那天,他爸爸從外地出差回來,正好撞上孩子在唱歌。突然,爸爸跑過來對孩子說,”兒子,趕緊把窗戶關上,唱得太難聽了,在一樓就聽到了,聲調都變了。”
兒子沒有理爸爸,繼續接着唱,爸爸趕緊下意識地關好門窗,又補了一句:”你沒有天分,不是這塊料,我和你媽媽都唱得不好,咱家就沒有一個唱得好聽的。”
兒子聽後,似乎有點傷心,但還是忍不住問了一句,”爸爸,我唱歌真的很不好聽嗎?可是我還參加了加學校合唱團,六一要上台表演呢。” “就這樣還上台表演?我看算了吧,不如多花點時間在學習上比較靠譜!”
孩子聯系唱歌,爸爸對他說你不是這塊料
我回來後,孩子把爸爸剛才對他的評價對我說了一遍,然後低着頭,眼裡帶着淚花,好半天才說,“媽媽,我是不是不适合唱歌,爸爸說我五音不全,可是我很想唱。”
看着兒子難過的樣子,我雙手搭在他肩上,安慰他說,
”怎麼會呢,爸爸是不懂得欣賞你,你昨天給媽媽唱的那首《快樂》,就很不錯,特别有感情,很好聽。”
“真的嗎?”
“是的,你繼續唱下去,媽媽支持你!”
和孩子溝通後,我再和孩子他爸聊了一下,他也很快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便主動向孩子道了歉。
其實,在家庭教育,父母一定要認真對待孩子的一切事情。因為随着孩子的不斷長大,他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對身邊的事情逐步有了自己的看法。
而當他想對一件事情做出評判或是選擇時,不管他的想法多麼的幼稚或荒唐,父母必須就事論事,不要進行全盤否定。讓孩子去經曆、去體會,這遠比我們全盤否定他要更好。
01 作為父母,千萬不能有”黑白思維”心理學上有一個思維叫黑白思維,也叫二元對立論,意思是說做任何事情,不是對,就是錯。可是,有黑白思維的人,常常會狹隘地看待某一件事情。
黑白思維,會狹隘地看某一件事情
比如,我們從小就受好人和壞人思維的影響,認為好人一定是性格好,道德高尚,長得也不錯的那一類人;而壞人,絕對是兇神惡煞,有臭脾氣,長得很醜的那種人。
但是,現實總是颠覆了我們的認知。早年江歌案中的陳世峰,他一表人才,上進靠譜,很難讓人把他與極度壞人聯系起來,可事實上他卻是殺人兇手,手段殘忍,讓人簡直無法想象。
黑白思維其實是告訴我們,凡事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因為任何事都有兩面性,正如我們總是喜歡把正義和邪惡進行對立,但正義和邪惡不過是一種混合體。這種混合性思維,讓我們能更加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同時也能更加充分地明白,環境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家長都有這種黑白思維,時常對孩子說這樣的話:
“教了你這麼多遍,還不會,可真夠笨的!”
“ 你看看你這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哎,真不是學畫的料!”
“ 學得這麼差,還好意思在這玩,對你太失望了!”
他們認為,挑孩子的毛病、否定孩子,能讓孩子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當孩子改了後,未來,他将變得更優秀。
否定孩子,對孩子來說,會讓他有嚴重的心理負擔
想法很好,可你知道嗎,你的否定,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心理負擔,他們内心會覺得:我是無能的。這種自我譴責和自我否定,讓孩子逐漸形成自卑的心理
可能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說幾句也沒關系。可是這些冷言冷語,就像醫學上的”低溫燙傷”似的,溫度不高,但持續時間很長,最終也會給孩子打上深深的烙印。
在孩子眼裡,父母就是全世界,得不到父母的認同,也就意味着得不到整個世界的認同。
正如電影《心靈捕手》中的威爾。
他聰明、有能力,但是卻玩世不恭,到處打架惹事,年紀輕輕卻成了學校的一名清潔工。直到有一天,麻神理工的教授在校公告欄内寫了一道無人能解的數學題,被他輕易解開後,這個天才的命運才被真正的改變。
教授讓威爾接受心理上的治療,卻始終沒有效果,後來遇到了心理咨詢師肖恩,威爾才打開心扉,說出了自己童年被養父虐待,被打等等痛苦的經曆。
這不是你的錯
肖恩對他說了一句話,”這不是你的錯。”
一直以來,威爾對自己的童年有很深的陰影,總覺得自己是個不被愛,不值得存在的人,由此産生了自暴自棄的想法。但肖恩的這句話,卻讓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認同感。
我們很多父母,在孩子沒有達到自己要求時,就可能會否定孩子身為一個人的全部價值,而一句”你怎麼這麼沒用?” 無意間給孩子蒙上了沉重的心理陰影,影響他未來一生。
情商低的父母,對孩子影響很大
02 情商低的父母,對孩子影響很大有人說,情商高的父母,培養出的孩子自信、優秀,能獨當一面;而情商低的父母,不僅打擊、嘲諷孩子,還在性格方面會給孩子帶來諸多的影響。
父母情商低,主要表現在不會溝通,也就是他們與孩子談話時,似乎不分場合,話語沒有任何建設性或實際含義。
曾獲得過奧斯卡獎的電影《伯德小姐》,其中有個場景是母女倆一起駕車回家,讀高中的伯德對母親說,自己很想去大城市上大學,母親聽後,面無表情地說:”反正你肯定考不上。”
而接下來更是一連串的打擊:
“你這個德行,别說考大學,你連駕照都拿不到。”
“我怎麼會有你這樣一個女兒?”
母親的話最終激怒了女兒,她解下安全帶,飛速沖出汽車,在母親的驚叫聲中,女兒的手摔斷了。
母親的否定,讓她與女兒的關系越推越遠
母親一次次的否定,将她和伯德的關系越推越遠。難道她不愛自己的女兒嗎?當然不是,隻不過這種愛,毫無界限,甚至是有點肆無忌憚。
宋丹丹曾在綜藝節目《向往的生活》中,不斷吐糟自己的兒子,說看到别人家孩子都已經開始為父母準備早餐了,而他卻啥也不會。
甚至有人誇獎她兒子時,她也隻有一句話,“絕對不可能是我兒子!”
這種典型的中國式家長教育,慣用的手段就是嘲笑,挖苦,甚至是全盤否定,卻幾乎不會給孩子任何贊揚和肯定。
父母與孩子,父母對孩子影響很大
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在《父母與子女》中所說的:
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了譴責;
在敵對中長大的孩子,常懷敵意;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畏首畏尾;
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總覺有罪。
03 父母如何做,才不會全盤否定孩子?不讓孩子在否定中成長,讓孩子得到更多的肯定和激勵,這是每位稱職的父母都要做到的。聰明的父母,絕不會全盤否定孩子,他們會與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甚至委婉地提出建議,這樣既不會導緻孩子有逆反心理,也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體如何做呢?
(一) 、否定孩子做錯的地方,但不否定孩子本身
有句話說得好,叫”對事不對人”。
孩子隻是歌唱得不好,卻被你說成”不是唱歌的料”;
他隻是幾道數學題沒做出來,卻被你說成”比豬還笨”;
他不過是沒有和忍打招呼,卻被你說成”沒禮貌,不懂事,以後沒出息”。
……
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這樣做的後果,能給孩子帶來什麼?除了自卑就是逆反,這是我們願意看到的嗎?
不要否定孩子,但隻是偶爾做錯事
孩子隻是偶爾做錯事,但這并不代表,孩子毫無可取之處,父母不能因為一點點小錯誤,就徹底否定孩子,更不能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
不要什麼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少做這種無意義的橫向比較,多比比孩子的過去、現在,看看是不是有大的進步?如果有,就應該适時的鼓勵。
正所謂就事論事,指出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鼓勵他下次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就可以了。
比如,上面孩子的父親,一開始就不應該說孩子沒有天分,不是唱歌的料,孩子聽後,自然會覺得自己沒有可取之處,他會在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會産生嚴重的自卑心理。
正确的做法應該是鼓勵孩子繼續堅持下去,但可以告訴他正确的方式或方法,讓他改進。
父母否定孩子前,要先接納自己
(二) 否定孩子之前,父母先接納自己
有些父母,對孩子期望非常高,孩子明明已經很優秀了,但在他們眼裡,這點成績可能不算什麼,或者根本還沒達到他們的預期。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小時候,父母沒接納他們,便導緻他們對自己的孩子也很難接納。
所以,父母本身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當沒法解決時,就會形成各種類型的心理特征,而這些心理特征便會随着孩子的成長而逐漸凸顯出來。
所以,父母不斷否定自己的孩子,其實是有可能是在否定之前的自己。
但是,我們有一點必須明白,孩子不是父母的複制品,他是獨立于父母之外的個體,他有自己的自由和想法,父母不能把自己過去所受的創傷或痛苦,移駕于孩子身上。
采用恰當的方式修複過去的自己
正确的做法應該是采用恰當的方式來接納修複過去的自己,而不應該把這種負面或否定的情緒投射給孩子。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欣賞,而不是全盤否定。
卡耐基曾說過,”贊美和鼓勵,是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最好辦法。”
所以,在接下來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作為父母,一定要用心觀察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需求和他的感受。也隻有這樣,才會讓孩子更加接受自己,而不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