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永遇樂元宵李清照原文

永遇樂元宵李清照原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4 11:23:55

《永遇樂.落日熔金》是李清照晚年避難江南時的代表作之一,因元宵佳節而有感而發。

一元複始,大地回春,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就是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将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宋代的元宵節非常隆重而熱鬧,人們逛燈會、猜燈謎、賞花燈、放煙花,是最具詩情畫意和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在中國文化裡還象征着團圓節,有吃元宵、湯圓的習俗。歐陽修、蘇轼、辛棄疾等都有以元宵節為題的佳作傳世。

但這些對李清照來說是一種塵封的記憶。李清照生于書香門第,少年生活優渥;嫁于門當戶對的趙明誠,兩人詩詞唱答,琴瑟和鳴。但金兵入據中原,李清照流落江南,夫死家破,境遇孤苦。“每逢佳節倍思親”,李清照越是看到歡樂的場景,内心的苦痛也就越沉重。

永遇樂元宵李清照原文(李清照永遇樂以樂景寫哀情)1

《永遇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出來的。請看詞作:

“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

起始二句寫傍晚的景色:落日像熔化的金子,璀璨絢爛,晚霞像一大整塊碧玉般明豔。詞人目送着日落的,陡然意識到,我現在在哪裡呢?飄泊異鄉,身似飄萍與這吉日良辰成鮮明對照。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初春時節,初生的細柳被淡煙籠罩,隐約傳來哀怨的笛聲,加重了自己的凄涼感,這一點(幾許)的春意,怎麼可能溫暖我的心呢?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聯系後面的“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這幾句更像是對話。酒朋詩侶駕着香車寶馬來請詞人一同去觀燈,詞人不想去。朋友說:“今天是元宵佳節,又是春意融融的溫和天日,還是一起去吧。”詞人冷冷地回答:“這光景(次第)難道沒有風雨?”推脫了朋友的盛情。

朋友的香車寶馬、熱情洋溢與自己因思念親人故土的悲苦心境又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永遇樂元宵李清照原文(李清照永遇樂以樂景寫哀情)2

詞的上片可分三個層次,都是“以樂景寫哀情”:

第一層,是以落日晚霞的樂景寫詞人漂泊無依;

第二層,是以初春的春意盎然寫詞人心境凄涼;

第三層,是以酒朋詩侶的香車寶馬寫詞人茕茕孑立的孤獨。

目送酒朋詩侶的香車寶馬而去,詞人的思緒回到了從前在國都中州汴京時過元宵節的情景,那時有家,有親人,有快樂: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記得還是大宋盛世,大家閨秀的生活很是悠閑。當時的北宋王朝非常重視元宵節(三五),京城裡的燈會從正月初一一直亮到正月十六。反映了當時國家的富庶,也反映了統治者的奢華,居安不知思危,為後來的外族入侵埋下了禍根。

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争濟楚。

元宵節這一天,詞人與女伴們歡天喜地,戴着用翠羽作裝飾的帽子,用金絲撚的雪柳(裝飾品),裝扮得漂漂亮亮,齊齊整整,盛裝出遊。

永遇樂元宵李清照原文(李清照永遇樂以樂景寫哀情)3

如今憔悴,風鬟霜鬓,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歎如今,面容憔悴,白發蓬亂,雖然外邊也是熱鬧非凡,但我這樣的形象怎麼與之相配呢?這種曆盡滄桑的容貌的改變與内心的哀傷疊加使她不能自拔。最後一句是給自己安慰:還不如坐在窗前,聽聽簾兒底下,過路人的歡聲笑語。自己會快樂嗎?帶來的是更沉重的傷感與孤凄。

詞的下片從回憶起,再回到現實,過去的元宵佳節的歡樂心情,被當前的凄涼晚景擊得粉碎。

如果說,上片是從橫向的“以樂景寫哀情”,那麼下片就是縱向的“以樂景寫哀情”,縱橫交錯使詞人身無可逃,心無可安,這種由遭際凝結的悲愁孤獨使她陷入無限的哀傷之中。

本詞難能可貴的還有一點,是口語的運用:“人在何處?”“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都是以日常口語“度入音律”。

古人認為,“絢爛之極造于平淡”,煉句精妙則易,平淡入詞者難。但李清照做到了。

永遇樂元宵李清照原文(李清照永遇樂以樂景寫哀情)4

這首詞的藝術感染力隻有同樣遭遇的人才最有發言權: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感念故國,曾仿照李清照的詞作詞一首,他在序中這樣寫到:

"餘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辄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詞情不及,而悲苦過之。"

聽着遠近“哔哔啵啵”的鞭炮聲,讀着900多年前李清照的《永遇樂》,“以哀情顯樂景”,深切感受到國家的興旺,人民的幸福,感受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的重要意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