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9月30日訊(記者 楊甜子)在宿遷中學校長王孝玲看來,“适合的教育”是關注生命個體的教育,即創造适合的平台,呵護每個生命個體的成長,包括生命體驗、生活素養和生涯規劃,讓學生高中三年體驗生命精彩、習得生活素養,規劃生涯發展。她将其稱為“三生教育”。
【她的教育故事】
适合的平台讓特色學生“一鳴驚人”
王孝玲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段故事:宿遷中學2017級學生劉樂洋,在最初踏入學校時是感到意外的。劉樂洋原本以為, 進入高中,學校隻會關注學生的成績和排名,作為中考的全市前十名,劉樂洋也提早規劃好了自己的高中生涯,那就是全力沖刺北京大學中文系。讓她沒有想到的是,高中裡面組織的活動竟然比初中還多;讓她驚喜的是,學校創造的各種條件,都是為了指導學生尋找最适合自己的平台。
演講與朗誦一直是劉樂洋的特長,高一軍訓時的演講比賽她便以特等獎的優異成績走進了師生的視野,接下來的軍訓文藝演出、藝術節、遠足、經典詩文誦讀、“12.9大合唱”等一系列的學校活動,使她的演講水平在一次次鍛煉中得到提升,也有了把演講作為自己專長的決心,并對高中的生活更加自信。
去年12月,江蘇省第三屆“青年演說家”總決賽成了劉樂洋演講鍛煉的一次“大考”,從學校預選賽一路走到省總決賽,劉樂洋高奏凱歌,沖進四強,最終獲得二等獎。
針對學生個性訂制培養方案
王孝玲堅信, 不是每一條河流都可以注入海洋,除非找到了合适的道路;不是每一隻鳥兒都可以飛上天空,除非它有一雙适合自己的翅膀。2016級學生莊舟的故事,正是宿遷中學踐行“适合的教育”的最好說明。”莊舟是2016年在提前批次考入宿遷中學創新人才班的,不久前,剛剛獲得2017年度全國“最美中學生”稱号。
“根據莊舟同學的具體情況,我們把她的高考目标定位在北大,把她的人生目标定位在傳承和擔當。為此,幫助其梳理北大的招生辦法和努力路徑,引導其閱讀中外哲學經典和曆代聖賢思想精髓。”
學校針對莊舟同學的沉厚穩健的性格特點,輔助她參加學科競賽,引導參加社團活動。兩年多來,莊舟在學科競賽中取得了諸多優異成績,在書法社團、演講社團中都大有獲益。書法作品還入選了90周年校慶畫冊。
組織能力強,有着良好責任心的莊舟,在班裡被推舉為班長。語文蔡宏振老師針對莊舟寫作上的優長,對她提供了高于其他同學要求的訓練,莊舟成功在第三屆“揚子晚報杯”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高中組)中獲特等獎。
“心靈課堂”告訴學生“我也可以”
宿遷市2018年高考文科狀元劉雯雯的故事,則是學校鼓勵教育的成果檢驗。劉雯雯的高中三年,并不是完全一帆風順的。高二下學期時,曾經遭遇過較長時間的低谷。對于北京大學暑期課堂來說,成績是鐵的“硬杠杠”。為了幫助劉雯雯順利度過低谷,班主任陸冬陽老師單獨給她開啟了“心靈課堂”,一句“希望看到你認真對待考試的樣子”,讓劉雯雯重拾信心。她決定感受一次認證和專注的力量,她學會了對自己說“我也可以”。
順利通過北大暑期課堂的初審後,劉雯雯給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高三的多次考試,不論成績好壞,她都學會了自我總結和清零,人生不需要太多可以的目标,抛開雜念放手一搏才是真理。對于真正努力過的人,成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無需刻意。2018高考的考分,給了劉雯雯最好的回報,她成為了宿遷市高考文科狀元,如願進入了心儀的北京大學。
【她的教育理念】
回歸對生命本身的關注
“我曾開玩笑:孩子的分數高低是家長臉上的晴雨表。孩子分數高就高興,怎麼看孩子怎麼好,時時誇耀,奉為珍寶;孩子分數低就惱火,怎麼看孩子怎麼煩,處處責難,視如仇敵。此時,家長眼裡隻有對孩子分數的熱度,缺少了對孩子生命、生活、生涯的關注度。”王孝玲認為,“适合的教育”應該回歸對生命本身的關注。“隻有對分數的熱度,少了對孩子生命、生活、生涯的關注,導緻生命尚未綻放就已經凋零,或是生活低能兒或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不是我們教育的初心。”
“生命教育”的理念,讓宿遷中學的學生生命體驗越發飽滿起來,孩子們逐漸認清了生命的意義,理解了生命的價值,綻放出生命的光彩。“我們有‘帶着生命的感動成長’系列生命體驗活動,意在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每年高一學生‘卓越之旅’遠足,讓學生在往返60華裡的遠足中感受行走的快樂和集體的溫暖,感受自然的美好和社會的變遷,培養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王孝玲說,學校還有大型田徑運動會、紅五月藝術節,以及讓學生們最為難忘的十八歲成人儀式。“我們想讓學生在十八歲時,讓這種充滿儀式感的活動提醒學生真正從生理上的成人過渡到精神上的成人,用成人的視角和成人的方式來處理生活、學習中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多一些獨立思考、多一點理性對待,一多一些責任擔當。”
培養适應生活的能力
“适合的教育”不僅在課堂,适應生活的能力也應該是“适合的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做作業去’可能是現在很多家長的口頭禅。家庭成了學習第二戰場,家長成了老師的助手。本該在小學初中進行的生活能力培養,到了高中生甚至大學仍然是空白,部分學生成為學業高智商,生活低能兒。”王孝玲對這樣的現象頗有感觸,她表示,家長要讓孩子實實在在地讓孩子參與家庭的生活與家庭決策,要讓他們知道柴米貴,知道父母恩,知道生活的艱辛。
王孝玲在學校發起了号召,希望學生回“家”吃飯:“在學校包餐的同學中不乏家庭經濟條件很好的,不是因為他們吃不起館子,而是因為他們和他們的家長知道,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平等的意識、群體的意識和節約的意識。”這一提議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熱烈響應。
寒假期間,宿遷中學的學生們還做過這樣一份特殊的“寒假作業”,趁着春節假期陪着父母聊聊天,幫着父母忙忙年,盡子女應盡的孝道。“我希望學生們少睡懶覺、少打遊戲、少玩手機,希望即使在假期,也能作息規律,飲食有節,合理安排好自己假期生活,希望多與父母家人溝通,多了解學校以外的世界,學做一個懂人情世故、知人間冷暖的好青年。”宿遷中學也在此基礎上申報了省級項目《高中健康生活素養培育》。
強調對學生的生涯規劃
“有一次我向班裡同學抛出一個問題,你們的目标是什麼?你猜猜他們會怎麼回答?”王孝玲給出的答案讓記者一驚,“他們中有的說暫時沒想好,有的即便說出來,也大多是,‘上個好大學’,然後‘找個好工作’‘過上好生活’,底下的男孩子接着調侃說,‘找個好老婆’。”這讓王孝玲校聯想到了每年高三志願填報時,孩子們普遍暴露出的通病,“學生茫然無措,家長包辦代替,總覺得我們的高中生缺了點什麼。缺什麼呢?缺少對未來生活的清晰規劃,有的即使有規劃,也至多是小情調,缺少将自己的目标與國家需要契合的大情懷。”
王孝玲認為,适合的教育,需要對學生的生涯規劃做清晰的引導,讓學生更有目的性。她以宿遷中學的“夢想導航”舉例,學校借助專業測評幫助學生了解自我,發現自我,帶領學生進行研學旅行,走進大學,走近大師,在此基礎上制定《個人成長規劃書》。除了開足開齊開好國家課程之外,宿遷中學還開設了一定數量的校本課程,特别是氣象和天文社團,為學生提供更為直觀的現場感和更為真實的觸摸感,使學生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得到盡情展示。這些課程和社團,對學生生涯影響是深遠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