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新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技巧

新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技巧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01 11:36:15

新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技巧(高考語文)1

1.論述類文本閱讀考查内容

新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技巧(高考語文)2

2.論述類文本需要注意的幾個誤區

明确此類題目是在玩文字遊戲,命題者改造原文設置錯部分定語或狀語(複句的部分分句),從而改變句意。

設誤的常用五種方法:

添:添加定語或狀語,删:删除句子而改變句意。換:換用别的的詞語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調:調換詞語或句子順序,從而改變句意。湊:将意義有關或無關的幾個詞語(句子)雜糅湊合而造成錯誤。

仔細辨别幹擾項邏輯錯誤,特别關注選項中處于定語或狀語位置的類似詞語是否等值轉換:

1、偷換概念:通過漏字,添字,改字,換序等方法擴大、縮小或轉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詞的指代。

2、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體(或相反),以個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點關注:

a.表數量多少的詞語(少數,部分,幾個,大多數);

b.表範圍大小的詞語(凡,全,都,所有;部分等);

c.表程度輕重的詞語(特别,十分,稍微等);

d.表頻率高低的詞語(通常,總是;有時,偶爾等)

3、混淆時态:(已然與未然)已經,曾經,過去;現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4、混淆模态:(可能與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計,如果,未必等

5、正話反說: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6、順序錯亂:時間先後錯位,邏輯事理先後錯位,空間位置錯亂。

7、颠倒因果:“因”與“果”錯位;或“條件”與“結果”錯位。

8、強加因果:即兩件事無因果關系,卻強行說成有因果關系。

9、無中生有:即原文無此信息。

10、答非所問:即選項回答的不是題幹中的問題,或沒有答全題幹中問題的幾層意思。

另外,别讓以下幾點成為答題盲區:

(1)記住:不能隻看選項本身的錯對,注意選項是否答非所問;

(2)記住:題幹中有“根據”、“證據”、“原因”等字樣,選項與題幹之間要能構成因果關系;

(3)記住:有的選項要選最佳答案,而非正誤選擇;

(4)記住:題幹涉及幾層意思,選項中則要答全幾層意思.

可以參考下圖:

3.論述類文本題目常見設題陷阱

新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閱讀技巧(高考語文)3

4.論述類文本題必備錦囊

基本知識網絡

精細研讀一些典型文章、典型試題,儲備一些“母題”,構建關于論述類文本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基本知識網絡。

1.論點與論據

論述類文本的基本内容包括兩個部分:論點、論據。任何論述類文本,作者都會有自己的觀點(論點),也會有用來說明自己觀點的材料(論據)。把握了這兩個方面就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文本。論點就是作者的觀點、主張,當然有時候作者會用一個關鍵性的句子明确地将其揭示出來,有時候會将其隐含在對材料的引用分析之中。論據包括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兩種。

2.主要的論證方法

論證方法

特點

論據類型/特點

舉例論證

列舉事例證明論點

具體事例、統計數字、親身經曆等

引用論證

引用人類已知的科學原理、名言警句等證明論點

經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觀點,人們公認的科學原理、定理、公式,某些經過時間檢驗的、廣為流傳的諺語、格言和成語等

比較論證

包括類比論證和對比論證

類比的對象為具有相同或相似屬性的同類事物;對比的對象為具有相反或相異屬性的事物,比如大與小、強與弱等,可以是不同對象之間的比較(橫向比較),也可以是同一對象自身前後不同階段之間的比較(縱向比較)

比喻論證

以比喻者作論據去論證被比喻者(論點)

①以一般事物進行比喻論證,比喻應當貼切自然,要能恰到好處地說明被論證事物的特點,比如可以把老師比喻成蠟燭、春蠶,卻不能比喻成抹布、掃帚。②以寓言或者神話作比喻進行論證

因果論證

通過分析事理,提示論點和論據間的因果關系來證明論點

①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②分析問題産生的多重原因,一層一層地追究下去,一直到顯示出最終的原因為止。③分析異因同果、同因異果和互為因果等現象

其他論證方法還有:

①引申論證:是反證法的一種,又叫歸謬法,是由反面論點引出錯誤結論來說明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假設對方錯誤的論點是“正确”的,然後從對方的論點中導出一個荒謬的結論來,從而證明對方的論點不能成立。

②歸納論證:也叫“事實論證”,它是用列舉具體事例來論證一般結論的方法。

③演繹論證:也叫“理論論證”,它是根據一般原理或結論來論證個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論據來證明特殊性的論點。

3.論證的結構

一般來說,議論文的整體結構屬于總—分—總結構,在分說部分,往往會采取并列、層進、正反的結構模式。駁論文,一般會采取先破後立或邊破邊立的結構模式;駁論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駁斥對方,即駁論點、駁論據、駁論證4.論證的邏輯性方法,然後由此确立自己觀點的正确性。

論述類文本的邏輯性要求比較強,表現在三個方面:①一篇文章的論點是一個體系,文章中的所有觀點結論都應該緊緊圍繞一個核心觀點展開;②觀點和材料之間契合度要高;③論述類文本的語言要具有嚴密性,如下定義要精準,做判斷要有分寸。

精準答題

一、找得準

要想找得準,正常情況下隻要根據選項内容就能找到原文段落中對應的語句,且對應的語句最多三句。但個别題目要找的範圍不限于該段,有時會跨越段落。針對這種情況,要特别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系,特别注意信息前後間是否存在因果或條件關系,仔細辨析有無強加關系或颠倒關系的現象。

另外,要找得準,還有個快速訣竅,就是題号是與原文段落順序對應的,選項順序與段中語句順序相一緻。如第一道題目往往對應的是第一段,A項對應的是段中的前幾句。當然,命題總有意外的。

二、比得狠(比對選項轉述内容與原文是否一緻)

(一)比對詞語,看它與原文中的詞語在其内涵與外延上是否一緻。

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對原句作了改裝、重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狀語、定語、補語,改變原意)、“漏”(隻強調問題的一個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斷章取義)、“改”(改換詞語,曲解文意)、“湊”(胡亂拼湊、東拉西扯、無中生有、随意組合信息)等方式設誤。因此,比對的第一層是詞語比對,看看選項在對原句改造過程中,删去了哪些詞,改了哪些詞,添了哪些詞,它們是否與原文意思一緻。一般而言,下列表中的詞語最值得我們優先比對。

比對詞語

比對方法

設題陷阱

範圍、程度詞

比對選項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範圍、程度的關鍵詞,如:全部、都、全、一些、部分、相關、所有、人人,必須、一定、嚴重、非常、可能、似乎等。

混淆範圍

以偏概全時間詞

比對選項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時間、結果的關鍵詞,如:已經、将要、完成、成功等。

混淆時态

指代詞

比對選項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詞,如:之、其、此、這、那、哪等。

偷換概念

是非詞

比對選項句或原文中往往會出現含有肯定和否定的關鍵詞,如:沒有、每、無、無非、拒絕、妨礙等。

混淆是非無中生有

(二)比對關系(句間、分句間的邏輯關系),看這種關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句子之間常見的邏輯關系有并列關系、因果關系、條件關系、假設關系、目的關系、轉折關系等,句間的語意關系,制約着句意的表達,關系的改變意味着句意的改變,即理解與作者看法的不同。

考試中常遇到的句間關系及比對方法見下表:

關系類型

比對方法

設題陷阱

因果關系

選項句與原文相似,比較:

1.選項句中的“因”與“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

2.一些改換因果關系的關鍵詞,如:之所以、是因為等。

關注三種情況: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語句錯斷為“果”,“果”的語句錯斷為“因”,颠倒了兩者的關系;二是強加因果,就是把沒有因果關系的說成是因果關系;三是選項與原文的結果一樣,但選項把原因給換了。

因果颠倒強加因果變換原因

假設關系

注意假設的前提及在這個前提下産生的結果,注意關鍵詞,如:假設、如果、若等。看命題人是否把假設前提下産生的結果,或變成了現實,或變換了假設前提;或把假設關系變成其他關系。

無中生有不合邏輯

條件關系

注意原文是充分條件還是必要條件。注意關鍵詞,如:隻要……就……,隻有……才……等。看命題人是否把兩個分句間或是把充分條件換成了必要條件,或把必要條件換成了充分條件。

遞進關系

注意前後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意關鍵詞,如:不但(不僅)……而且(并且)……等。看命題人是否轉換了前後兩個句子間的關系,不符合邏輯;或把遞進關系變成其他關系。

并列關系轉折關系

注意表并列關系、轉折關系的關鍵詞,如:一……一……、不是……而是……(表并列),雖然……但是……等。看命題人是否把并列關系或轉折關系的前後語句轉換成了其他關系。

比對關系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比選項中的“因”和“果”與原文相比是否一緻,有無倒置現象。

(2)對比選項中的改變因果關系句表達的語意與原文相比是否發生了變化。

(3)對比選項中的條件、假設、目的關系等,與原文的語法關系、表達意義是否相同。

(三)比對依據與結論,看推斷是否成立。

1、看所述原因或條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據

2、看所述結果(結論)在文中是否有依據

3、看原因或條件與結果或結論之間是否有合理的邏輯關系。

考場四“記住”

(1)記住:留意分散信息。有的選項信息涉及文章中不同的地方,甚至彼此間相距甚遠。故要找足找全信息。

(2)記住:不能隻看選項本身的對錯,注意選項是否答非所問。

(3)記住:題幹中有“根據”“證據”“原因”等字樣,選項與題幹之間一般要能構成因果關系。

(4)記住:有的選項要選最佳答案,而非正誤選擇。

5.論述類文本題常見考點

考點一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是閱讀理解論述類文章的基礎。所謂“文中”,一是指理解重要概念時要有全局觀念,從整體上把握全文;二是指理解時根據重要概念的具體語境來把握。所謂“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常常與文章的整體内容和要傳達的主要信息密切相關。理解“重要概念”主要包括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屬性和外延。

【例】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目。

“幸福悖論”,指幸福增長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不一緻問題,即通常所說的更多财富沒有帶來更大幸福。随着能源危機、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等問題的日趨嚴峻,與生活質量相關的幸福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西方國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就開展了幸福指數的相關調查研究。

1974年,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發表了著名論文《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提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導緻快樂增加,這一論點被稱為“伊斯特林悖論”,也稱“幸福悖論”“幸福—收入之謎”。國家之間的比較研究以及長期的動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樂水平之間沒有明顯的關系。

“幸福悖論”問題的出現有着深刻的理論根源和切實的經驗依據。傳統的經濟學認為,增加财富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

“幸福悖論”并不是真正的邏輯悖論,其之所以作為悖論而引起人們的關注,恰恰體現了人類生活的豐富性、複雜性和統一性,同時也提示我們,人類對幸福的認知仍處于啟蒙階段。

(摘編自馮春芳、劉愛蓮《“幸福悖論”的道德反思》)

下列關于“幸福悖論”相關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B)

A.“幸福悖論”指人在獲得更多的财富後,沒有得到與财富增加相應的幸福快樂的增加。

B.“幸福悖論”産生的根本原因是戰争與社會道德滑坡,公衆在動蕩不安的國際戰争中和平凡的社會生活中感受不到幸福指數的提升。

C.“幸福悖論”最早是由美國伊斯特林提出的,這個概念也可以表述為“幸福—收入之謎”。

D.“幸福悖論”不是真正的邏輯悖論,它能引起人們的關注,體現出人類生活的豐富性、複雜性、統一性。

解析對“根本原因”的解讀錯誤,于文無據。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義解題技巧

1.“投石探波”定區間

在審清題幹的基礎上,在原文中找到被考查的概念最先出現的位置,以此為圓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區間。相關信息多數出現在文章前半部分的某個段落,但有的文章則分散在不同的段落。

2.文題對比細排除

找到各個選項與原文對應的文字,一一比照。一是比照選項與原文所闡釋的角度是否一緻,如原文說的是原因,選項變為結果;二是比照說法,看說法是否改變,若改變了,應判斷是語言形式的改變還是語意的改變;三是比照選項與原文所闡述的概念的本質特征是否一緻。

3.标志詞語助判斷

利用文中一些标志性詞語解讀文本,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判斷。标志性詞語主要有:①角度性标志語——“角度”是指從哪個方面發表對問題的見解或介紹對象的特點。如“為什麼、怎麼樣、如何、認為”等,即使有時沒有這些語句,也可以根據句子、層次、段落等内容來概括,且題幹、選項也會有所體現。②結構性标志語——即表明層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應、轉換、提起、總結的語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過、但是、那麼、所以、不僅、又、如前面所說的、在這種情況下、也、同時、因此、總之、由此看來、綜上所述”等。③表示範圍、性質、程度等的詞語。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目。

中華是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之心。流傳至今的儒家“十三經”中有三部禮學經典,習稱“三禮”,一部是《儀禮》,記述周代冠、婚、喪、祭諸禮的儀式;另一部是《周禮》,記載理想國的官制體系;還有一部就是《禮記》,是孔門七十子後學闡發禮義的文集,凡四十九篇,雖以思想隽永、說理宏通見長,但亦不乏細節描述。《禮記》全書主要有語錄、條記、議論等形式,内容貼近生活,文字相對淺近。

今人讀《禮記》,至少可以收獲禮儀規範。禮在社會生活層面屬于行為規範,因而具有鮮明的可操作性的特點。《禮記》記載了許多言談舉止方面的細節,盡管時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繼承。例如《禮記》提到禮儀場合中的儀容儀态時說,“足容重”,步履要穩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視;“口容止”,嘴形靜止不妄動;“聲容靜”,不咳嗽、打噴嚏、哕咳;“頭容直”,頭部正直,不左右傾斜;“氣容肅”,不喘大氣;“色容莊”,神色莊重。《禮記》還提及各種禮儀禁忌,如“毋嗷應”,不要用号呼之聲回應對方的呼喚;“毋怠荒”,體态要整肅,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雙腿向兩側張開;“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擺向上撩起。這些都是文明時代民衆必備的知識。

(摘編自彭林《〈禮記〉是我的案頭常用書》)

下列關于《禮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D)

A.《禮記》是流傳至今的儒家“十三經”中的三部禮學經典之一,另外兩部,分别是《儀禮》和《周禮》。

B.《禮記》是一部闡發禮義的文集,總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創作,而是孔門七十子後學的集體創作。

C.《禮記》一書思想内容隽永,說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議論,其中亦不乏具體的細節描述。

D.《禮記》全書都采用分條記述的語錄體形式,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内容貼近生活,語言相對淺近。

解析“全書都采用分條記述的語錄體形式,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錯,原文第一段最後一句說:“《禮記》全書主要有語錄、條記、議論等形式,内容貼近生活,文字相對淺近。”

考點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是就其在文中的表達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從作用上說,指那些能點明主旨的語句,或能顯示脈絡層次的關鍵性語句,即人們常說的“文眼”。

(2)從語句特點上說,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總結句、過渡句,對文脈的推進與轉接有關鍵作用的句子。

(3)從内容上說,指那些内涵較為豐富而且具有提示或引導作用的語句。

(4)從表達上說,指那些比較含蓄的有深層含意的語句。

(5)從結構上說,指那些結構比較複雜、對理解文意有直接影響的語句。

此外,從出現的頻率上說,反複出現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例】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目。

《尚書》雲:“德自舜明。”《史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舜帝是“德”的化身,簡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體力行所創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種原生性的道德本體文化。因此,舜帝是中國道德文化的鼻祖。

文化的發展具有曆史的繼承性。我們說孔子是儒文化的創始人,然而,孔子的功績在于集文化之大成;儒家文化實際上隻是孔子對舜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縱使是儒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仁”,也隻是孔子在總結商周文化基礎之上的畫龍點睛。儒學三重道德——人倫道德、社會道德、宇宙道德的源頭來自于舜帝的道德文化。楚簡中的《唐虞之道》寫道:“愛親忘賢,仁而未義也;尊賢遺親,義而未仁也……愛親尊賢,虞舜其人也。”由此可以證實,儒家三重道德的基本構架就是發轫于舜帝所創建的道德文化。

以農耕文化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體文化為内涵的黃帝文化,以道德文化為内涵的舜帝文化,這是中華文化的三塊裡程碑。農耕文化、政體文化、道德文化是中華遠古文化的源頭。又特别以舜文化為博大精深,它涵蓋了社會、自然兩大學科,其内容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藝、民族關系等各個領域。舜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的源頭。__

(摘編自《舜文化》)

下列對文中“舜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的源頭”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D)

A.舜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的源頭。

B.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的核心。

C.儒家文化脫胎于舜帝所創造的舜文化。

D.儒家文化是舜帝創造的舜文化的核心。

解析“儒家文化是舜帝創造的舜文化的核心”理解錯誤。原文第二段中說的是“儒家文化實際上隻是孔子對舜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且句中講的是“舜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的源頭”,與選項表述不一緻。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解題技巧

1.從句子本身入手

(1)解讀關鍵詞語

句子的含意常常由幾個關鍵詞語來承載,它們或表明對象、原因、方式、途徑等,或有起承轉合的作用。領會了這些關鍵詞語的含義就能有效解讀句子的含意。

(2)進行語法分析

(3)借助修辭分析

對于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弄清運用的修辭手法,就可能破解句子的含意。譬如比喻句就要理解喻體的含意并找出本體,而引用,就要弄清引用句子本身的含意以及引用的目的。

2.從句子位置入手

句子所在的位置不同,理解其含意需要搜尋的信息點的位置也不同。

句子的位置

信息搜索區間

起始句

答題區位在其領起的部分

收結句

相關信息宜從上文考慮

過渡句

相關信息要審視上下文

關鍵句

要關注與其相鄰的上下句,聯系文本中心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目。

儒家的“天下”包含有兩層含義:一,指與形而上意義上的“天”相應的一切形而下世界的總和,包括了普天之下的自然萬物和人文世界生發存滅及其聯結互動的具體空間。在這個空間裡,“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禮記·中庸》)。而人在天地之間,其行為要合于天道,才能盡天命之性,化育萬物。二,指中國與四方的總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國家和人民。“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無不鹹獻其力,以供皇天上帝。”(《禮記·月令》)因此,人們都應遵從上天的旨意與命令。

儒家的天下觀旨在構建理想的“天下”秩序。在儒家看來,擁有崇高德性的“聖王”上承“天命”,作為“天子”來執政天下。就是說,“天命”隻落實在“天子”的位置上,而不是具體人上,“天子”保持有“天命”的唯一辦法就是“敬德”。孔子指出,治理天下國家者,首先要修養自身、尊重賢人、愛戴親人、尊敬大臣、體察群臣、愛護百姓、招來百工、懷柔四夷、安撫諸侯。如能依此九項而為,則天下歸服。

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協和萬邦”。《尚書·堯典》中記載,帝堯家族内部關系融洽後,又先後在各部落以及更遠的外邦間次第推行德治與仁愛,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國和平有序。顯然,儒家把“和”看作是處理中國與外國關系的思想準則。“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質是“仁”,這是儒家所倡導的“忠恕”之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不僅适用于人際關系,也适合于國家間的關系。為此,孔子還從“仁”的普遍倫理确立了人際關系的兩原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這兩條原則,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與他人同等看待,承認他人與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從這個“推己及人”的過程中,體現了一種崇高的寬容和尊重精神。《左傳》作者曾将這種“仁”推及國家間的關系,認為“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隐公六年》)。

儒家崇尚和諧,強調“和為貴”。如何達到“和為貴”?其中的重要途徑是“和而不同”。孔子曾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就是說,君子追求和諧,不但承認差異,而且尊重并容許有差異;而小人卻是強求一緻而造成相互之間不和諧。“和而不同”,在處理國家間的關系上,就是要允許、承認并尊重各國間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異,從而實現和諧共處。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盡管儒家主張“天下一家”,但後世儒者卻多主張“王者不治夷狄”。他們旨在闡述,“中國”帝王不要去直接統治“夷狄”,應與“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處。顯然,這也顯示出“和而不同”的原則理念。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鄭和率領龐大水軍巡遊東南亞以及印度洋諸國時,他們也是秉持着“聖王”對于“夷狄之邦,則以不治治之”的堅定理念,來處理與這些國家間的政治關系。

(摘編自陳尚勝《中國古代的涉外理念》)

下列關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C)

A.儒家所說的“天下”既包括普天之下的自然萬物和人文世界生發存滅及其聯結互動的具體空間,也包括地球上所有國家和人民。

B.從曆史典籍來看,儒家認為“和”是處理中國與外國關系的思想準則,“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

C.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不僅适用于人際關系,也适合于國家間的關系,孔子認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原則就是自尊和尊人。

D.在處理國家間的關系問題上,儒家認為要允許、承認并尊重各國間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異,從而實現和諧相處。

解析“孔子認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原則就是自尊和尊人”說法錯誤。根據原文第三段可知“自尊和尊人”是孔子确立的人際關系的兩條原則,《左傳》将其推及國家間的關系。

考點三 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篩選信息,指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經過辨别把相關的信息提取出來。整合信息,則要對篩選出的信息重新進行組合、歸納,使之符合考題要求。

文中重要的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識;②對重要概念的解釋和闡述(特别是有關特點、原因、表現等信息);③表達作者寫作意圖或文章主旨的語句;④文中的标題、概括句、過渡句、文後的注釋。

【例】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目。

中國建築似乎一直在追求着曲線的性格:漢魏古拙,唐遼遒勁,兩宋舒展,明清嚴謹,其間還有地方風格的差異。本來中國建築的木結構是以邏輯結構和藝術構圖的嚴整規劃來顯示其理性精神的,但就在結構最要緊的屋頂上又突出顯示了奇特的浪漫情調。這一現象非常生動地表現出那種理性中有浪漫的傳統美學精神,它說明精神可以注入物質,審美可以運用邏輯這樣一種人的能動力量。同時也說明了中國人對諸如圓通、婉轉、濕潤、缱绻等風神品格的追求,總是在可能借助的審美對象中着意加以抒發,屋頂曲線就是審美意識的借題發揮。

理性與浪漫的交織,最典型的莫過于園林藝術了。中國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種種引人入勝之處早已蜚聲世界。這裡着重要說的是在所謂模拟自然、咫尺山林的詩畫意境中的審美主導精神,傳統園林不乏奇特而浪漫的造景題材:漢武帝的上林苑、建章宮,設牽牛織女象征天河;西漢梁孝王兔園中有百靈山、落猿岩、栖龍岫、雁池、鶴洲……清圓明園“移天縮地在君懷”,集中了江浙名勝;避暑山莊概括了江南塞北、長城内外的雄奇景物。私家園林雖沒有這種氣派,但也力求在不大的空間内表現出多種意境,經常在匾聯中加以闡釋。題材如此駁雜,畫面如此變幻,但最終還是清醒地在理性指導下創作。所謂意境如果沒有遊賞者參加共同創造,單純的花木山水亭閣實在活力不大。它必須調動一切可能調動的因素,創造出諸如山重水複、柳暗花明、涉門成趣、曲徑通幽等多變而流動的畫面,把遊覽者置于時間的推移序列過程中,達到“步移景異”,才能觸景生情。造園的手法很多,《園冶》的作者聲明“造園無格”,不過“得景随形”“俗則屏之,嘉則收之”而已。

與日本園林相比,這一點就更加清楚。日本園林受佛教影響很深,常常追求靜觀内省的意境,精巧而素雅,富有出世感。中國園林則以《園冶》總結的“巧于因借,精在體宜”說得最透,它體現了入世的進取力量。日本園林可居可悟,而中國園林更多的是可賞可遊。這種入世的理性,以康熙皇帝禦制《避暑山莊記》談的最為切實:“度高平遠近之差,開自然峰岚之勢。依松為齋,則竅崖潤色;引水在亭,則榛煙出谷……至于玩芝蘭則愛德行,睹松竹則思貞操,臨清流則貴廉潔,覽蔓草則賤貪穢,此亦古人因物而比興,不可不知。”

一切詩情畫意,寄情托性,還得觀賞者審美心理的再創造。這種積極進取的,既是理性分析的,又是浪漫想象的生動交融,才是中國園林的主導精神。因而充分調動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條件,盡量創造豐富而流動的畫面,提供可供馳騁想象力的廣闊場地,才是中國園林的主要手法。

(節選自王世仁《理性與浪漫的交織》)

根據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C)

A.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都有各自的建造理念和不同的審美表現,但理性與浪漫的和諧統一卻是其共同的追求。

B.中國傳統園林藝術非常強調遊賞者在園林意境美創造中的作用,一個園林缺失了遊賞者的再創造,就會變得枯燥乏味,失去活力。

C.日本園林深受佛教影響,常常追求靜觀内省的形式,注重居住環境的精巧和素雅,強調人在其間獲得的出世體驗。

D.中國園林既是理性的,又是浪漫的,既注重自然環境的特點,也強調人工創造的能動性,充滿了積極進取的精神。

解析“追求靜觀内省的形式”一句偷換概念,把原文中的“意境”換成“形式”;“精巧和素雅”指的是園林的特點,而非“居住環境”。

【知識儲備】

篩選信息往往與整合信息聯系在一起,作答時要注意:

1.同一信息。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容時會變換不同的說法,但這些不同說法體現的信息是一樣的;或者命題人在設置選項時故意變換一種說法,其實這種說法和文本中的說法是一個意思。判斷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個難點。

2.遙遠信息。在一篇文章中,解說同一觀點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鄰的段落,可能相距較遠;或能支持某觀點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較遠,這些信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說的是同一觀點。閱讀時要善于尋找遙遠的信息,并把它們拉近,使其聚在一起。尋找遙遠信息是閱讀文章,特别是閱讀論述類文本經常遇到的問題和難點,也是考查篩選、整合信息的重點之一。

3.潛在信息。“潛在”或是言在此意在彼,或是有隐含的意思,亦即話外之音。如果離開具體的語境,該句就不再是這個意思了。

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題技巧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範圍比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篩選和整合信息的基礎。具體來說,論述文要探究文章的觀點,把握作者在文中體現的态度,篩選出文中使用的論據等。

第二步:确定篩選信息的區間。信息篩選的依據主要是題幹和文本。做題時,認真分析題幹,明确命題的指向至關重要。明确題幹要求後,就要回到文本上來,迅速找到篩選區域,找準與試題的選項對應的原句。

第三步:将選項信息與原文語句内容進行對應比較。選項信息與原文語句在表述上有一定區别,命題者常通過改變叙述的方式來設置一些幹擾項,解答時要認真核對,找出符合題幹的選項。這裡需要了解命題者命制試題幹擾項時常用的方法:①删減原文中的某些修飾、限制成分,從而造成原文意的減損或擴大;②改變原文中某些詞語或句子的順序,從而導緻原文語句含意的變化;③改變原文的說法,将未然說成已然,部分說成全體,個别說成一般,主觀說成客觀,諸如此類;④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經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個詞語,實際上是“暗藏殺機”;⑤在拼湊原文某些語句時,命題者常常無中生有地加入自己的“私貨”,從而造成幹擾。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的題目。

一部中國文學史究竟應該從何時說起?這看起來是個簡單的問題,但是要說清楚并不容易。從理論上講,我們可以把藝術的起源追溯到與人類的起源一樣久遠。從後世的文獻記載出發,我們也可以作出适當的想象性描述。如《禮記》所載的《蠟辭》,《吳越春秋》中提到的《彈歌》,還有先秦兩漢文獻中留下的關于炎黃大戰、大禹治水等的神話傳說。我們自然不能輕率地将這些曆史的記載否定,然而所有這一切都屬于後世的記憶,暫時又難以得到實物的證實。然而幸運的是,我們發現了大量殷商時代的甲骨蔔辭,發現了銅器銘文,我們有在傳世文獻中保存下來的《盤庚》和《商頌》,還有在先秦兩漢傳世文獻中有關殷商時代的遺文遺詩與神話傳說。它們之間互相發明、互相印證,共同構建了殷商文學的曆史。從此,中國文學脫離了傳說的時代,步入了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新的時代。

甲骨文帶給殷商文學的意義,從文學的角度來講,我們首先要考慮它的文字載體意義。這有兩點,一是這些文字數量龐大,結構完整,說明它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二是這些甲骨蔔辭的文字書寫已經具有了相當的叙事條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蔔辭會同時包括叙辭、命辭、占辭、驗辭等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結構,辭彙豐富,語言簡潔,體現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們可以将其納入早期文學的範疇,它本身就構成了殷商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以與甲骨文相提并論的是銅器銘文。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制造,到殷商時代達到了一個高峰,出土器物中有些相當精美,其中有些器物上也刻有文字。将殷商銅器銘文上的文字與甲骨文字進行比較,會發現二者在字形結構的組合上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是作為鑄造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因為其書寫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記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間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銅器銘文中,幾十字以上的銘文很少見到,大多數隻有幾字,而且好多字是合體字,具有鮮明的圖案特征。因而,銅器銘文代表了殷商文字書寫的另一種情況。

商代社會是否還曾經存在過其他的文字書寫形式?是否還有其他文體的文學?當然有。何以知此?這是由甲骨文與銅器銘文的特殊用途考知的。我們知道,占蔔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雖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畢竟隻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銅器上鑄字的活動更是如此。那麼我們自然就會想到,當時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無數重要的事情,又記載在哪裡呢?《尚書·多士》曰:“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多士》為周初時文獻,是周公訓誡殷商舊臣的記錄。可見,“冊”與“典”乃是殷商時代更為重要的文字文獻。

(摘編自趙敏俐《殷商文學史的書寫及其意義》)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A.甲骨文帶給殷商文學的意義,首先是文字載體意義。因為甲骨文是相當成熟的文字,在已發現的殷商時代的甲骨上,甲骨蔔辭文字數量龐大,結構完整。

B.甲骨蔔辭的文字書寫叙事條理清楚,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叙辭、命辭、占辭、驗辭,是一篇典型甲骨蔔辭的構成部分。

C.甲骨蔔辭是殷商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早期文學的範疇,它辭彙豐富,語言簡潔,有着完整的叙事結構,體現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

D.代表殷商文字書寫另一種情況的銅器銘文與甲骨蔔辭相較,書寫文字較少,大多是合體字,具有鮮明的圖案特征,這緣于其書寫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記述功能不同。

解析“首先是文字載體意義”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的表述是“甲骨文帶給殷商文學的意義,從文學的角度來講,我們首先要考慮它的文字載體意義。這有兩點,一是……二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