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足而知榮辱”,是古代“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管仲的名言。他注重發展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富國富民強軍的先驅之一。“衣食足而知榮辱”,就是讓老百姓富起來而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知是非而追求文明,安心發展,富自己強國家。樸實無華,深入人心,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管仲愛民富民好樣的,然而遇上民中之敗類,比如我們的趙永正,該是什麼感覺!
管仲,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他在任齊國宰相期間,對内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後世尊稱為“管子”,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史記·管晏列傳》,原文是: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财,富國彊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日:“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文中的管仲在《管子》書上說:“糧倉裡米谷充實,人民才講求禮節;家庭裡衣食充裕,人民才有羞恥之心;在上位者遵行制度,親族之間才能團結。禮義廉恥若不能為社會信奉,國家就要滅亡。政府的命令要如同水由高處向低處流動一般,不違逆自然和人性,就能令民心順服。”
喬桓公是在齊國處于内亂之後的風雨飄搖之際,由貴族們将其擡上王位的,但他還算明智,并不為貴族的擁護,而順着他們走亡國害民之路,起用管仲,支持改革。管仲對經濟、社會、軍事多方面進行改革,而使齊國富強起來的其根本,則是在“讓老百姓富起來”,分化貴族的利益于民,調和士農工商階層,促進民間工商業的發展,讓“衣食足而知榮辱”落實到實處。
“衣食足而知榮辱”,有兩層意思,一是民生問題乃國家根本問題,百姓安居樂業,國家也就安定和諧向上;二是百姓富裕了,民衆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就積極向上,追求文明幸福生活。這第二層意思被運用到吏者身上,可能就是高薪養廉老祖宗了。官與民一樣,不愁衣食就不會胡來,貪官污吏就會少一些,比如宋朝相比明朝,宋朝官員的待遇要甩明朝一兩條街,而明朝治貪最為嚴厲,卻是最腐敗的朝代之一。這與收入高低有一定的關系,但不是決定性因素。
人之貪,是人的劣根,尤其是官員,權力越大越是需要“籠子”來約束。官員腐敗,行賄受賄,依舊是官吏階層腐敗犯罪的重災區,為全球職業犯罪的高危人群。高薪養廉是外因,内因還是“籠子”和人。管仲的老辦法,可能在當下或者将來,依然是解決不了官員的腐敗問題。管仲遇到腐敗分子會怎麼想呢?(文/蔡驷 圖/網絡) (圖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