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你知道唐代婦女的性愛貞操觀念嗎?

你知道唐代婦女的性愛貞操觀念嗎?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4-02 22:46:54

  相對于現代人的性愛觀念,很多人都問過一個問題,精神出軌和肉體出軌哪個更可怕?在我國唐朝時期,唐代人要求的節婦隻是對肉體的貞操看得比較重,至于精神上的出軌,好像還是一件風雅事。恨不相逢未嫁時,就是唐代婦女對待精神出軌的真實寫照。

  兩性

  唐代婦女的貞操觀念是比較淡薄的,不過這個淡薄,并不意味着沒有,至少在官方的正史裡頭,還是非常強調的,因為關乎社會風氣好壞的問題,典型總是要樹的,像李世民登基後即在《即位大赦诏》中明确表示:節義之夫,貞順之婦,州府列上,旌表門闾。可見唐朝立國之初,就要求地方官員每年都要将貞女烈婦的先進事迹上報。當然,和後世不同的是,這種彰表不僅僅局限于女性,對于節義的男子也一視同仁。

  再來看《新唐書?列女傳》,文章一開頭就寫道:唐興,風化陶淬且數百年,而聞家令姓窈窕淑女,至臨大難,守禮節,白刃不能移,與哲人烈士争不朽名,寒如霜雪,亦可貴矣。今采獲尤顯行者著之篇,以緒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之懿雲。

  在談完了大道理之後,所數的第一個典型是一個叫做裴淑英的女子:

  李德武妻裴,字淑英,安邑公矩之女,以孝聞鄉黨。德武在隋,坐事徙嶺南,時嫁方逾歲,矩表離婚。德武謂裴曰:我方貶,無還理,君必俪他族,于此長決矣。答曰:夫,天也,可背乎?願死無他。欲割耳誓,保姆持不許。夫姻,歲時朔望裴緻禮唯謹。居不禦薰澤。讀《列女傳》,見述不更嫁者,謂人曰:不踐二廷,婦人之常,何異而載之書?後十年,德武未還,矩決嫁之,斷發不食,矩知不能奪,聽之。德武更娶爾朱氏,遇赦還,中道聞其完節,乃遣後妻,為夫婦如初。

  這個故事應該是唐代比較極端的例子了。為了守節,裴淑英選擇了用割耳自殘的方式來表明心志,不過卻在保姆的阻攔下沒有成功。要是換到明代,十個保姆阻攔也沒用,因為明代的烈女是真心想割的(這點,我在下本書中會談到)。當然了,也有割成的,比如《太平廣記》就記載,唐朝衛敬瑜的妻子年紀十六歲時丈夫就死了,她割掉耳朵立誓,決不改嫁。

  此女的生平事迹其實不詳,不過,從詩篇的内容可知,年少二八之時是個容顔極美的女子,出嫁之後,可能是夫君外出不歸,一直獨守空閨,有一個好色的登徒子居然手持白刃闖入其家,程長文甯死不從,以至于血濺羅衣,但在她的拼死反抗下,這個登徒子沒有得逞。可能在掙紮的時候,防衛過當使得登徒子受傷的緣故,她居然被抓進了官府。在監獄之中,悲憤難抑的程長文寫了這樣一首長詩托獄卒轉交給長官。

  當然了,這種激烈的反抗的精神即便是現代,我們也還是提倡的,畢竟還是關乎婦女本人的個人意志。僅僅把着眼點放在守貞守節上,那是男人的自我臭美,不足為訓。

  其實,唐代的烈女對貞節注重起來當是在中唐之後,這種注重和儒家大師韓愈等人提倡的複古潮流不無關系。由于藩鎮割據,中央政府如何與藩鎮争奪人民的向心力呢?首先是付諸武力解決,如憲宗的元和中興,可惜昙花一現,之後隻能依賴意識形态領域的高調宣傳了,宣傳那些忠臣孝子,比如韓愈對玄宗時期堅守睢陽的張巡的推崇。對男子要求盡忠盡孝,那麼相應地,對女子的要求則是守貞守節了。

  我們這裡不妨來看看韓孟詩派(韓孟詩派是中唐時期與新樂府運動同時崛起的一個影響較大的詩派,其代表人物是韓愈、孟郊)的領軍人物孟郊的代表作,就很有道學家的氣息了。

  貞婦貴徇夫,舍生亦如此。波瀾誓不起,妾心井中水。(《烈女操》)

  一女事一夫,安可再移天。君聽去鶴言,哀哀七絲弦。(《去婦》)

  然而這位唐代被虛拟出來的節婦,到了明清時代,就一點也不節了,因為一個真正的節婦,是連精神也不能出軌的。有位叫做瞿佑的詩人甚至很不着調将該詩改寫成:還君明珠恨君意,閉門自咎涕漣漣。(《續還珠吟》)

  隻是,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說,唐汝詢、賀贻孫、沈德潛三個人都是老頑固、保守派、反動文人。因為我們如果拿我們今天的觀點去看明清人的時代觀念,正如他們拿他們那個時代的觀念去看唐代,又有什麼兩樣呢?

  畢竟世易時移,替古人擔憂發愁反省諸如此類的事,我們大可不必摻和,不然讀書讀成一個道學出來,就太無趣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