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精,我們都知道是男性性發育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青春期男孩不懂得性愛,精滿而溢出。遺精自然應該是青少年才有的現象,然而實際上,有些人婚後有規律的性生活卻依然遺精,這種現象該如何解釋呢?
正常性愛不應遺精
男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有本能反應産生性渴望,這時候會有遺精的症狀,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是男孩子成熟的标志,所以不要太過在乎,在結婚後遺精的情況會逐漸變少。
但是如果婚後有了正常的夫妻生活,一周起碼1~2次的性生活還頻繁的遺精,那就需要引起重視了,一般來說婚後遺精是病态症狀,因為這有可能是疾病的征兆,結婚後還遺精是是什麼原因引起呢?
遺精的科學概念
在沒有性交或者手淫的情況下射精,叫遺精。男子進入青春期後,睾丸不斷産生精子,精囊和前列腺不斷産生精漿,當精液在體内積存到一定數量而無法再存積時,精滿則溢,就會發生遺精現象。有時則在夢中遺精。一個未婚的青年,每月遺精幾次,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婚後遺精是病态
結婚後,由于有了正常的性生活,遺精現象會大大減少或消失。但若長期沒有性生活,又出現遺精,也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婚後性生活正常,仍然發生遺精,而且次數頻繁到一兩天一次或一天一次,就是病态反應。伴随這種狀态的,往往是精神萎靡不振、頭昏乏力、腰酸腿軟等,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遺精的三種可能
假如婚後思想上過于集中性的問題,或者過多過濫地接受的刺激(例如經常觀看黃色影視,閱讀小說等),使大腦皮層存在一個持續的性興奮竈,使其相關的一系列神經也興奮活躍,結果就會遺精。一個青少年如果整日沉溺于黃色書刊的色情描寫和看有關性情節的影視劇以後,性中樞便一直處于興奮狀态。俗語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白天性中樞過于興奮,到了晚上便容易做豔夢,于是出現夢遺。
夫妻分居,假如婚後性生活比較頻繁,因夫妻暫時分居或某種原因性生活頻率改變,同房次數減少,較為旺盛的性欲不能得到充分宣洩,也會出現遺精。
婚前患有包莖、包皮過長、尿道炎、精囊炎、前列腺炎等泌尿生殖器官病變,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局部炎症可刺激病變器官充血水腫,導緻情緒、前列腺的腺體分泌增多和陰莖在睡眠中自發勃起,從而誘發遺精。
沒必要過于驚慌
還有不少人誤認為精液比血液寶貴,甚至還有一滴精液十滴血的說法。通過現代科學方法分析,精液中的主要成分是水,約占90%以上。其它成分與血漿成分大同小異,并不是一滴精液相當于十滴血。
實際上,這是古代醫學受到曆史條件的限制所出現的一種片面的認識。但是,由于這種看法流傳太久,所以至今還影響着不少人
精液慢自然溢出
夢遺次數過頻,便感到心情緊張、恐懼、焦慮,就影響睡眠。而這些不良的情緒和精神狀态,又會反過來使人覺得疲勞乏力、頭景目眩、耳鳴心慌、腰酸腳軟、精神萎靡不振、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于是,感到自己腎虧了。
其實精滿則溢的遺精猶如膀胱滿了就得排尿一樣,完全是一種生理現象,何必要自尋煩惱呢?因此,要正确對待遺精症狀,不看帶有性刺激的雜志、書刊、影視片和錄像。
如果在一段時期内遺精次數過多,可通過中醫辨證施治。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夢遺次數會減少的。因此,對于夢遺,大可不必有思想負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