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涼好個秋。在這金風送爽的秋天,在品味秋的收獲、觀賞秋的美景之時,借此誦秋風、吟秋雨、贊秋月、歌秋露、詠秋色,更是平添幾分秋興,雅趣橫生。
01
誦 秋 風
漢武帝《秋風辭》有“秋風起兮白雲飛”之吟唱。唐代李白在《子夜吳歌·秋歌》中感歎“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唐代劉禹錫曾作《秋風引》:“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在詩人眼裡,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着在物體上而随處存在,風吹樹動,蕭蕭木葉,那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來到耳邊了。此詩借景抒情,流露出心中的一泓憂愁。
唐代嚴武的《軍城早秋》雲:“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将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詩人借助一夜秋風刮起、北方昏暗的雲層、邊關寒冷的月光,來襯托将士在作戰時的英勇精神。唐代張籍的《秋思》雲:“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客居他鄉,抓住托人捎帶家書之機,見秋風而思故鄉,真切流露出思念家人的深摯情感。
02
吟 秋 雨
唐代白居易寫了首《微雨夜行》:“漠漠秋雲起,稍稍夜寒生。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詩人秋夜行路,起初陰雲密布,稍感到夜寒。一會兒,衣服濕了,秋雨就這麼悄無聲息地來了,吟罷有真切自然之感。唐代王維在《栾家濑》中吟道:“飒飒秋雨中,淺淺石溜瀉。”伴随秋雨的聲響,那水流從沙石上急速而過,别有一番意境。宋代陸遊在《秋雨中作》中吟道:“雨侵壞甃新苔綠,秋入橫林數葉紅。”描寫了秋雨把殘破的井壁都侵蝕浸泡透了,新鮮的苔藓從磚縫中生長出來。秋風吹過,林中顯現出了幾片紅葉,宛如一幅鄉村秋景圖。在簌簌秋雨中,詩人們的情緒總帶着幾分憂愁。
南宋尤袤在《次韻德翁苦雨》中吟道:“十年江國水如湮,怕見三秋雨作霖。”反映了詩人面對經久不息的秋雨所産生的憂民之生計的心情。南宋汪元量在《秋日酬王昭儀》中有這樣一句:“萬葉秋風孤館夢,一燈夜雨故鄉心。”陣陣秋雨更添背井離鄉的遊子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03
贊 秋 月
唐代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可說是贊秋月的名篇,單是“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便值得玩味,不過寥寥數語,道出了詩仙賞月的景況,那空中挂着半輪秋月,江中閃動着月亮的倒影,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唐代劉禹錫《望洞庭》有雲:“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風平浪靜時,湖上的水汽和月色交融在一起,柔媚諧和,湖面就像未曾磨過的銅鏡,迷迷蒙蒙,意境獨特,且想象力卓絕。唐代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代李峤的“他鄉有明月,千裡照相思”,則不知引起了多少客居異鄉人們的共鳴。
04
歌 秋 露
早在《詩經·蒹葭》中就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之詠歎。南朝梁江淹在《别賦》中有“秋露如珠”之詠歎。唐代杜甫在《月夜憶舍弟》中吟道:“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激蕩着遠方遊子對故鄉的深切思念。唐代孟浩然在《秋宵月下有懷》雲:“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栖未定,飛螢卷簾入。”一輪秋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在如此美麗的月光下,寒鵲不知道該到哪裡栖息,而螢火蟲也不敢和月光争一點光亮。
05
詠 秋 色
秋色誘人,曾使得多少詩人怦然心動。唐代杜牧的名篇《山行》雲:“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簡直把秋色寫成勝似春光,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而他的《長安秋望》雲:“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秋高氣爽之時,天宇明淨得如一面鏡子,相映之下,山也顯得更加高峻了。唐代王績的“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宋代周密的“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元代薩都剌的“萬壑泉聲松外去,數行秋色雁邊來”,雖詩人所處時代不同,卻都生動勾勒出了令人陶醉的秋景圖。
清代趙執信曾作一首七絕《虎丘暮歸小舟口号》:“稻花菱葉滿流波,秋色其如夕照何。暝泛不知柔橹亂,前川微月雁聲多。”由于醉心于秋景,連搖橹的節奏也亂了,連群雁也騷動起來,真可謂秋色動人啊。
◎本文原載于《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缪士毅),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