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

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6-01 15:17:59

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金秋時節,石榴熟了,粒粒飽滿,顆顆相抱,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智慧花開映天山)1

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

金秋時節,石榴熟了,粒粒飽滿,顆顆相抱。

10月13日,天山南麓的阿克蘇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16名全國兒科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服務團。他們跨越千山萬水,從不同地方趕來,為當地兒童送醫上門。

專題講座、教學查房、臨床會診……面對面解疑答惑,手把手傳經授技,百餘名基層醫務人員直呼“解渴”,不僅讓他們掌握了兒童救治關鍵技術,也讓疑難患兒搭上了救治直通車。

這是新疆少數民族科技骨幹特殊培養工作(以下簡稱“新疆特培工作”)的生動一幕。

從1992年至今,新疆特培工作曆經5個批次,走過近30個年頭,累計為新疆培養6372名少數民族專業技術骨幹,開展45期專家服務團。新疆少數民族專業技術骨幹“走出去”汲取養分,學成歸來反哺邊疆大地;各地專家“請進來”服務新疆,帶來技術甘霖,溫潤民族情感。智慧的種子灑向天山南北,各族群衆深入交融,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之花美麗綻放。

“人才培養小竈”傳遞濃情厚愛

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新疆特培工作啟動實施。由原人事部牽頭,協調國家有關部委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每年選拔一批新疆少數民族專業技術骨幹,進行特殊培養和實踐鍛煉。這項為新疆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量身打造的“培養小竈”,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新疆發展的濃濃關愛。

興疆固邊,人才為要。受特殊地理環境因素影響,新疆培養、引進和留住人才面臨諸多困難,由于師資力量、自然環境、資金等因素限制,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困難多、力量薄弱。特培工作的順利實施,形成了一套人财物保障有力、運作規範的特殊人才培養模式,有針對性地培養了一大批能夠紮根邊疆、持久發揮作用的專業技術骨幹,探索出了一條培養少數民族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的路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新疆工作,親自到新疆視察,兩次主持召開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部署推動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從廣袤的塔裡木盆地到高聳的阿爾泰山,從雄偉的帕米爾高原到富饒的吐魯番盆地,處處湧動着蓬勃生機活力。

2016年以來,第五批新疆特培工作深入落實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堅持以培養急需緊缺人才為導向,以能力建設為核心,以中高層次人才為重點,培養了2000多名少數民族專業技術骨幹,開展了15期專家服務團活動。經過培養鍛煉,特培學員不僅提高了專業技術、科研管理等“硬實力”,也更新了思想觀念、思維理念等“軟實力”,返崗後大多成為學科帶頭人或技術骨幹,為推動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打赢脫貧攻堅戰、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注入了強勁的智動力。

據不完全統計,第五批新疆特培學員中,有17.98%獲得科研項目計劃支持,41.43%發表學術研究論文,7.87%取得專利,5.2%獲得軟件登記,14.89%産出著作,大幅提升了科技創新水平。培養的309名教師骨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顯著提高,教學方式改進,提高了基礎教育質量;370名農牧業科技骨幹,深入基層開展科技服務,推廣農技帶領群衆緻富,人均培訓農牧民上千人次;327名重點支柱産業業務骨幹和258名宣傳文化骨幹,發揮專業特長,助力民生發展。

艱苦邊遠的基層一線最缺人才,也最渴求人才。特培工作注重向基層和南疆四地州等條件差、基礎弱的地區傾斜,加大名額分配比例,适當放寬南疆四地州學員選拔條件。第五批新疆特培學員中,地市州特培學員占總數的70.8%,其中南疆四地州逐年增加,2020年占比達37.75%。學員主要來自維吾爾、哈薩克、回、蒙等26個民族,涉及醫療衛生、基礎教育、農牧科技、交通水利等主要領域,中、高級職稱學員占比達83.38%。

特培工作開展以來,人社部每年牽頭組織3次醫療衛生、農業畜牧等領域專家,到新疆開展講學義診、技術指導等服務,促進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的傳播、推廣和應用。這些知名專家不遠千裡,走進新疆的高校醫院、廠礦車間、民生一線,幫助解決技術難題、培養急需緊缺人才、促進産學研用結合、推動産業升級,用智力之光裝扮大美新疆的生動畫卷。

“特培項目立足新疆實際,體現着黨和國家的深切關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黨中央特殊關心、全國大力支援在人才培養領域的具體體現,滋潤着天山雪松,溫暖着民族感情。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溫馨,感受到了各族人民水乳交融的兄弟感情,更加堅定了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決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院長楊毅甯這番深情的話,道出了選送單位和特培學員共同的心聲。

打開成長突破的“一扇窗”

2017年深秋,烏魯木齊廣播電視台馬金林正在創作的廣播劇陷入瓶頸。從新疆到上海的特培之旅,打開了馬金林藝術創作的大門。在上海戲劇學院導師黃溪的耐心指點下,他調整創作思路和方向,作品最終入選青年編劇資助項目。今年他編導的展現援疆幹部扶貧故事的話劇《石榴花開》,作為慶祝建黨百年的獻禮節目,在上海白玉蘭劇場連演多場,反響熱烈。

緊貼工作崗位需要,堅持實際工作鍛煉與業務培訓相結合,堅持培養和使用相結合,根據學員工作崗位、專業方向和語言水平,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量身定制培養方案,精心選擇導師,進行“一對一”“傳幫帶”式培養,是新疆特培工作的鮮明特色。

人社部積極協調保障,聯系确定專業對口的培養單位,用心用情用力服務;新疆嚴格規範選拔,嚴把政治素質關、身體素質關、科研素質關;培養單位精心設計培養方案,從思維方向到細微之處傾力指導;派出單位跟蹤管理、關心關愛,返崗後放在重要崗位。多方聯動、共同發力,确保了學員培養質量。

國家衛健委協調中國疾控中心、北京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和中日友好醫院等直屬聯系單位承擔特培工作,讓遠在邊疆基層的學員來首都深造,現場觀摩、交流研讨、頂崗學習,全方位提升技術水平。北京協和醫院特培學員馬爾合巴·熱合曼,在心内科主任劉震宇的指導下,獨立完成500多例冠狀動脈造影術,50多例冠狀動脈單支病變支架植入術,協助完成50多例急性心肌梗塞急診介入治療術,全面掌握了冠心病介入診療方法。

“珞珈山下相見歡,民族團結情意濃。”武漢大學把教育部中青年教師培養計劃的“導師指導制”經驗,運用到新疆特培工作。前期準備階段,精心遴選優秀導師,量身定制培養方案;中期服務階段,幫助學員掌握專業領域最新知識,加強急需緊缺技術培訓;後期反饋階段,運用信息技術,搭建校地交流合作平台。豐富多彩的“相見歡”活動和外出考察,讓學員們很快融入訪學進修大家庭。懷着需求來、帶着技術回,一年的求學時光,深深印刻在新疆少數民族專業技術骨幹心中。

注重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将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堂、貫穿始終。北京市人社局組織學員參加集體學習、考察調研,走訪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高新技術企業,堅定科技報國決心;中央音樂學院開設“音樂黨課”,将音樂藝術與黨史教育有機融合,以紅色經典旋律溫潤初心。特培學員遠離家鄉、生活單調,培養單位全面提高生活保障水平,尊重飲食和風俗習慣,開設清真食堂,安排獨立宿舍,配備生活必需品,重大節日走訪慰問,營造安心學習、潛心鑽研的良好條件,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春風化雨流進心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牢固。

“為我的人生翻開了嶄新一頁。”2019年9月,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獸醫師尼加提·夏開爾,被選送到山東農業大學學習,不僅系統學習了動物免疫和傳染病學專業理論,還多次參加動物醫學領域的國際研讨會和各類學術報告會,聆聽國内外知名專家講座,思維更加活躍、視野更加開闊、思路更加清晰,大幅提升了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學成返崗後參與2項兵團級課題研究,在國家級期刊發表論文4篇。他用維吾爾語翻譯的《雞病診斷與防治》,成為南疆牧民随學随用的“口袋書”。

飄落天山的“蒲公英種子”

去年5月,新疆昭蘇縣推出以紫草為主成分的“紫草膏”,打響了“天山藥谷”品牌。“紫草膏”的推出,凝結着新疆農業大學副教授馬生軍的心血。2017年,馬生軍從武漢大學特培返崗後,挂職擔任昭蘇縣科技副縣長。他發揮長期從事中藥材開發研究的專長,摸清紫草生長規律、開展人工種植,實現了“紫草膏”的批量化生産。

“堅持特殊培養和返崗工作相結合,學員們學成歸來,在各自專業領域發揮骨幹、示範和帶動作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社廳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新疆不斷完善支持返崗學員發揮作用的政策機制,鼓勵用人單位将返崗學員放到重要崗位,支持他們挑大梁、擔重任、施展才華,鼓勵他們與培養單位建立長期聯系,使他們不僅成為專業領域技術骨幹,也成為增進民族友誼和維護邊疆穩定的重要力量,達到了“培養一人、帶動一批、影響一片”的良好效果。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特培學員克力木·阿不都熱依木,首創“克氏袖狀胃切除術”,完善抗返流減重手術,将腹腔鏡技術成功推廣應用到普外科手術,新疆普外學科率先進入微創化時代;中山大學特培學員田序偉,返崗後擔任伽師縣人民醫院院長,帶領醫院申報4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推廣項目,實現喀什地區市縣醫院的零突破;中國農科院特培學員阿布來克·尼牙孜,主動申請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助理,推廣新農業技術應用30餘萬畝,點亮深度貧困村脫貧之路……

“我們是一束飄飛的蒲公英,種子飄落在哪裡,便在哪裡生根開花。”特培學員就像“蒲公英種子”,他們學成回疆、發光發熱,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技術長在泥土裡,成為黨的政策的宣傳隊、科學技術的傳播者、創新創業的領頭羊、脫貧緻富的帶頭人。他們帶回的先進技術和觀念,在天山南北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帶動了科技進步和民生改善,帶動了人才隊伍整體素質提升。

“武漢更像是我的第二故鄉。武漢大學附屬中南醫院培養了我,當地同事們的關愛讓我心中充滿感激。現在有需要,我當義不容辭。”2020年初疫情突襲武漢,剛從武漢回疆休假的特培學員蔡岑高娃,聞訊後立即主動報名,與新疆人民醫院142名援鄂醫療隊員奔赴抗疫一線,救治重症患者110名,所在病區實現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

新疆特培工作播下的,是技術進步的人才種子,更是民族團結的情感種子。特培學員學成返崗後,大多仍與培養單位保持密切聯系,及時了解信息,跟蹤學術前沿,積極争取科研項目,開展技術交流合作,架起了派出單位和培養單位之間的橋梁,織牢了科技創新和民族團結的紐帶。

日前,第六批新疆特培工作啟動,今後五年将為新疆培養2000名少數民族專業技術骨幹,開展15期專家服務團活動。這意味着,又将有一批批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整理行裝、告别家人,懷揣夢想奔赴祖國各地,開啟一段珍貴的負笈求學之旅。

春華秋實,耕耘不辍。新疆特培工作将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民族工作和新疆工作的決策部署,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培養人才、凝聚人心,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努力為推動新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劉祖華、謝鵬)

來源: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