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七絕詩,世人首先能想到的必然是七絕聖手王昌齡;而提到邊塞詩人,世人能想到的大概還是王昌齡。事實上,七絕是最難寫的傳統題材之一,它在押韻、對仗方面要求嚴格,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能把七絕寫好的才是寫詩的高手。
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介紹的這位詩人李益,雖然在中唐也是傑出詩人,但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與李杜等人相比,隻能算是個二流詩人,但他卻是寫邊塞七絕詩的高手。李益本是名将之後,骨子裡就有着對邊塞戎馬的親切感,仕途失意的他棄官從戎,這也讓他的邊塞詩寫得真實動人。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李益邊塞詩中的佳品,名為《夜上受降城聞笛》。這是一首一流的七絕,一問世就受到當時人的追捧,短短28字在當時就被譜成歌曲、作成畫,天下傳唱。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代: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全詩大意:回樂峰前的黃沙就像飛雪一樣彌漫,這塞外的受降城,明月如霜,倍覺凄涼。不知道從哪裡傳來了一曲悠揚的笛聲,驚動了城裡的士兵。一時間,所有人都朝故鄉的方向默默張望!
詩的一二句渲染塞外孤城的環境,以雪喻沙,是因為這漫天飛沙像寒雪一樣,令人頓生蕭瑟之感;而以霜喻月色,也是因為這月色清涼,寒氣逼人。這開篇的兩句就是驚豔世人之語,塞外的孤寂蒼涼,被這14個字寫盡。這是一片死寂,唯有沙石亂作,人在此環境中的能動性是極其之弱的,似乎隻能任憑環境左右。這兩句中沒有人物出鏡,卻早已将征人的苦楚寫在字裡行間。
第三句“不知何處吹蘆管”,一曲悠揚的曲笛聲打破了寂靜,也在人們心頭蕩起了漣漪。這聲音不知何處而來,正是因為塞外的蒼茫,讓人尋不到聲音的來源。最後一句“一夜征人盡望鄉”,一個“盡”字整齊劃一,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和共鳴力。聞聲後的征人們,此時不需要任何語言,對故鄉的種種思念,全在這不約而同的望鄉之舉中。這樣的落筆,畫面感極強,言有盡而意無強,是全詩最妙之處。就是在然而就算是“盡望鄉”又如何?鄉關何處,何處是歸程?無人能夠解答。
明代文壇領袖王世貞認為此作“何必王龍标”,意思是不輸王昌齡。确實從整首詩來看,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寫事抒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婉轉而又真摯,是中唐絕句名篇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