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太湖銀魚來曆傳說

太湖銀魚來曆傳說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7:54:55

說起銀魚,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我國共有15種銀魚,其中名氣最高的就是被譽為“太湖三白”之首的太湖銀魚。

太湖銀魚來曆傳說(太湖的遺産)1

太湖銀魚

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銀魚就是太湖流域的“水産明星”了,風頭一度碾壓太湖白魚,而周邊的漁民自然而然也就成了銀魚的直接受益者。太湖中的多數銀魚都隻有一年的壽命,對水溫變化非常敏感,種群結構相對簡單。正因為如此,太湖銀魚的産量每年都不穩定,毫無“章法”可言——比如2012年太湖銀魚的捕撈量還高達2152噸,到了2013年就突然下降到了1185噸,很多老漁民對此也是一頭霧水。

太湖銀魚來曆傳說(太湖的遺産)2

太湖流域衛星地圖

在上世紀80年代,太湖銀魚每年的産量基本維持在500~1000噸左右,占太湖漁業總産量的5%~10%,是我國重要的出口創彙産品之一。由于太湖銀魚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開發潛力巨大,人們就開始嘗試将銀魚移植到其他地區的水庫和湖泊中。

國内首次的銀魚移植案例可以追溯到1979年,當時是将太湖中的銀魚移植到雲南滇池,結果大獲成功。到了90年代,雲南省90%的水庫和湖泊中都移植了銀魚,每年的銀魚産量高達3000-5000噸,産值上億元,取得了極高的經濟效益。

太湖銀魚來曆傳說(太湖的遺産)3

先說說雲南滇池的銀魚移植。在1957年之前,滇池中的魚類還是以當地的土著魚種為主,漁業産量相對較低。當滇池被定位為“生産型湖泊”以後,當地人就開始不斷向滇池中引入經濟魚種,比如草魚、鲢魚、鳙魚、日本沼蝦等等,而将這種“移植熱潮”推向高峰的正是太湖銀魚。

1984年,滇池中僅僅是銀魚一個品種就達到了3500噸的捕撈産量,堪稱曆年之最。3500噸的産量是什麼概念呢?要知道在60年代,滇池中主要的經濟魚類(以鲢魚、鳙魚為主)加起來總産量也隻不過在3000噸左右——可想而知,移植銀魚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多麼誘人!

太湖銀魚來曆傳說(太湖的遺産)4

但銀魚的移植過程也并不是一帆風順。前面已經提到,銀魚的天然産量一直很不穩定,每年究竟能捕撈多少誰都不敢打保票。更讓人捉摸不透的是,銀魚的自然繁殖率比人工繁殖率更高,這也就意味着通過人工增殖放流來提高産量的做法并不現實。

一般而言,隻要環境條件理想,銀魚的移植隻要成功一次就能夠年年有收成,像韭菜一樣割了又長,生生不息;但如果水溫條件不适宜、餌料不充足,移植的銀魚也很有可能“全軍覆沒”。

太湖銀魚來曆傳說(太湖的遺産)5

不可否認,銀魚帶來的産業确實是一塊“大蛋糕”,但想要把這塊兒“蛋糕”做成一門“長久的生意”并不容易。1995年,當時的農業部下發了《關于加速推廣銀魚移植增殖技術的通知》,此消息一出就立即在全國範圍内掀起了一陣移植銀魚的熱潮。

據統計,全國銀魚的移植面積至少已有30萬公頃,而内陸地區大中型的水面總共約有1600萬公頃。不難看出,銀魚的移植将會是一個長期的“熱門項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隻要鹽度不超過30,大銀魚都能正常存活——而作為國内最大的鹹水湖,青海湖的目前的鹽度也隻有12.5左右。這樣看來,移植銀魚好像還真的“大有作為”。

正當銀魚的移植熱火朝天之時,不少水庫的移植試驗卻接連失敗,有的地區在移植水體中根本看不見銀魚的蹤迹,産量大起大落甚至絕收的案例也不少見。後來專家們轉變了思路,開始從銀魚的生态習性入手,将不同的銀魚品種移植到與原産地水文條件相似的水體中,這種思路确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太湖銀魚來曆傳說(太湖的遺産)6

銀魚的捕撈

以太湖中的大銀魚和太湖新銀魚為例。大銀魚在冬季繁殖,産卵溫度為0.5~9.6℃,因此适合在溫度較低的北方地區推廣移植;而太湖新銀魚在春季繁殖,産卵溫度為9.2~22℃,适合在水溫較高的南方地區推廣移植。而在不南不北的中部地區,比如河南、江蘇、湖北、安徽等地,兩種銀魚則可以同時移植。

基于這種思路,全國範圍内的銀魚産業越做越大。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銀魚的移植也不例外——對于提高漁民收入來說,銀魚确實“功不可沒”,但從生态平衡的角度來看,銀魚的移植或許并不是最佳的增收方案。

太湖銀魚來曆傳說(太湖的遺産)7

小小的銀魚之所以能夠形成很高的漁業産量,主要是依靠兩大生存策略:一是強悍的繁殖能力,二是搶占底層資源。

銀魚的繁殖能力很強,而評價一個物種繁殖力的最佳指标就是相對懷卵量(某物種在單位體重下能夠産生的卵子數量)。研究表明,太湖新銀魚的相對懷卵量為1476~1673粒/克,大銀魚的相對懷卵量則是552~1361粒/克,而四大家魚的相對懷卵量隻有120~160粒/克——銀魚和家魚繁殖能力的差距一目了然。

不僅如此,銀魚還非常貪食,搶占了大量的底層資源。太湖新銀魚終生都以水中的浮遊生物為食,堪稱移動的“餌料收割機”;大銀魚在幼齡時期同樣會攝食浮遊生物,當體長達到5公分以上時就開始捕食小型的魚蝦,成為不折不扣的肉食性魚類。

太湖銀魚來曆傳說(太湖的遺産)8

吃掉一條小魚的大銀魚

衆所周知,鲢魚和鳙魚也是以水中的浮遊生物為食的,當這些餌料被銀魚搶占後,鲢鳙的産量必然會下降,其他以基礎餌料為食的魚類同樣也是如此。

從本質上來看,無論是國内的移植(大銀魚、太湖新銀魚)還是國外的引種(加州鲈、羅非魚、小龍蝦等等),都是将一個物種由原産地轉移到另外一個陌生的生境中。如果管理不善,這兩種行為都可能引發物種入侵問題,嚴重的還會導緻本土物種的滅絕。

這種觀點并非聳人聽聞。自從上世紀80年代人們将太湖銀魚移植到雲南的滇池、撫仙湖、洱海、泸沽湖等高原湖泊後,雲南土著魚類的生存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民間甚至出現了一種“太湖銀魚‘吃絕’雲南土著魚”的說法。

太湖銀魚來曆傳說(太湖的遺産)9

雲南裂腹魚

雲南素有“生物王國”之稱,淡水魚類共有629種,其中特有的土著魚種就有594種,占全國淡水魚種類的40%。但是雲南處于瀕危狀态的土著魚種卻高達138種,比如雲南光唇魚、雲南裂腹魚、洱海弓魚、雲南盤鮈等等,這和銀魚的移植就有一定關系。

在雲南的撫仙湖,鱇浪魚是當地特有的經濟魚種,60年代的産量能達到400~500噸,然而引進銀魚後,鱇浪魚在短短的7-8年内就從興盛走向了瀕臨滅絕,2002年的産量隻剩下了1噸。如果沒有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說不定鱇浪魚早就已經滅絕了。

太湖銀魚來曆傳說(太湖的遺産)10

撫仙湖的鱇浪魚

在滇池,金線鲃和銀白魚的命運也和鱇浪魚大緻相同,這幾種魚都是銀魚移植背景下的少數“幸存者”,但其他的土著魚類就沒那麼幸運了。

1995年,洱海地區在移植銀魚後,當地特有的洱海弓魚、春鯉、大眼鯉、大理鯉等土著魚種的數量急劇減少,目前已經基本絕迹。雖然部分土著魚種的滅絕(如昆明鲇、中鯉)也與水質污染、環境惡化等因素有關,但銀魚的移植也同樣“難辭其咎”。

總之,從經濟角度來看,銀魚的移植确實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但從生态角度來看,銀魚移植造成的後果就不那麼樂觀了。如果沒有充分考慮到種間競争,那麼銀魚移植造成的生态損失很有可能是無法挽回的。

對于銀魚的移植,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


#銀魚##保護生态##我要上頭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