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把年齡為18-45歲之間的婦女視為育齡婦女,但是18歲以前與45歲以後的婦女仍可能生育,隻是因為排卵不規律或卵子發育不好,受孕機會較低。女性初潮以後就有了受孕的能力;男性性成熟後可以産生成熟的精子也意味着具備了生育能力。而且,男性的生育能力維持時間較女性明顯長,甚至持續到性功能喪失以後。當然無論是男性或女性,其生育能力會随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育齡婦女在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情況下,其平均受孕機會為同居3個月約57%受孕;同居6個月70%左右受孕;1年為85%而2年為93%。這指的是育齡婦女的平均受孕機會。然而生育能力明顯受到生理的、精神的、宗教信仰及社會諸因素的影響。精神受到明顯創傷或外界壓力的婦女,其生育力可明顯受損,甚至影響正常月經的發生。人類的某些種族可能有較高的生育能力,甚至飲食習慣也明顯決定了某一地區居民的生殖能力。比如在我國吃棉籽油的地區,男性不育的發病率就比較高。而年齡卻實實在在的是一個明顯影響生育能力的重要因素,無論生活在哪個國家或地區的民族同樣如此。即使這是一個生活中人人都承認的事實,然而也激起了一些學者對這一問題研究的興趣。Tietze對Hutterite婦女的生育力進行了調查。Hutterite人是居住在美國蒙他那州及美國與加拿大交界地區的一個宗教部落。他們的生育力較之美國人平均生育力(10%-15%不育症)明顯高。在那裡,避孕是受到禁止的。在接受調查的209名婦女中僅有5名沒有生育過;34歲以後11%的婦女是不育的;40歲時33%不育;44歲以後87%患有不育。另有1篇來自法國的報告專門研究了人工授精(用供精者的精液)以後妊娠的情況也表明,受孕能力随年齡增大明顯降低。這種研究方法排除了性交頻率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發現,31歲以前的受孕率約為74%,31-35歲之間的61.5%,大于35歲為53.6%。顯而易見女性生育力随年齡增大而下降,以40歲以後明顯降低。這不僅受性交頻率的影響,更主要受生理與内分泌變化的影響。現代社會不少年輕女性由于上學、就業等因素影響願推遲生育的年齡,可以說推遲至30歲左右對其生育力及分娩無明顯影響,但是晚于35歲時患不育症的機會就會明顯增高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