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論語中的道德教育語錄

論語中的道德教育語錄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5-08 04:12:20

論語中的道德教育語錄(論語教育智慧禮讓)1

《論語》教育智慧:“禮讓”是一種美德

《論語》感悟(六十七)

王營

原文: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譯文:孔子說:“能夠以禮讓的原則來治理國家嗎?現在哪裡還有?既然不能用禮讓的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麼禮還有什麼作用?”

感悟:本章是孔子針對當時禮崩樂壞、各諸候國統治者争權奪利的社會現實發出的感歎。孔子認為,“讓”是“禮”的具體表現,治理國家要以“禮讓”為原則。他非常贊成上古堯、舜、禹時期實行的“禅讓制”,尤其對吳伯泰、伯夷、叔齊等人功成身退的表現,更是大加贊賞,然而這種謙虛禮讓的精神,到了春秋時期已喪失殆盡,孔子看到是各諸候國上層統治者,為了得到權力,你争我搶,寡廉鮮恥,由此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我們不去追問“禮讓”對于治理國家到底有什麼好處,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倒是可以發出“能以禮讓為人乎?”的追問。君不見,在公共汽車上,一對年輕的戀人坐在舒适的坐位上,竊竊私語,旁若無人,而在他們面前的走道上,卻站着一位抱着小孩的老太太,不是他們看不見老太太,而是他們不願意禮讓。在城市的十字路口,經常發生車輛擁擠、阻塞交能的現象,各種類型的車争先恐後,都想往前趕,結果是誰也走不了,并非每個人都急于趕時間,而是他們缺乏禮讓的美德。為了争取一點小小的利益,有時候父子之間、夫妻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反目成仇,甚至兵戈相見,不是他們不谙倫理綱常,而是他們不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深刻内涵。

論語中的道德教育語錄(論語教育智慧禮讓)2

禮讓自古以來就是一種美好品德,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可是在當今時代,這一美德為什麼會出現式微的迹象呢?其中既有社會原因,同時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反思一下,在家庭教育中,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我們是否具備了禮讓的美德,時時處處給孩子做出了榜樣?在學校教育中,我們是否弘揚了禮讓的美德,并通過各種教育場景的創設,讓學生體驗了禮讓的意義?

我們倡導“禮讓”的美好品德,并非要求學生事事都讓,毫無原則地讓,故意推卸責任。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把“禮讓”要和“當仁不讓”區别開來,“禮讓”強調的是“禮”,即按照禮儀的标準來讓,表現為尊老愛幼、尊重他人、遵守秩序等美好品質,它是一個人文明素質的具體體現;“當仁不讓”強調的是“仁”,即責任和義務,指的是一個人要勇于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而不是在出現問題時将責任推卸給他人。這樣看來,“禮讓”中也包含“不讓”的因素,合禮則讓,當仁則不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