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青春期的秘密

青春期的秘密

情感 更新时间:2024-06-29 19:55:19

  在人的成長中,青春期是一個特殊而重要的時期。很多青少年犯罪,都是因為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問題。而十四五歲的孩子也都被貼上了“叛逆”、“敏感”甚至“危險”的标簽,家長們小心翼翼地“注視”着自己的孩子。那麼青春期到底有什麼秘密?孩子們為什麼會有突然的變化?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和教育?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危險”的初二現象

  “孩子上初二就像變了個人。”家住海甸島的沈女士向記者聊起了她的苦惱。陳女士的女兒小雲今年14歲,剛上初二。以前小雲是個非常聽話乖巧的孩子,學習成績也很好,“從來就不需要我和她爸爸操心。”但是這學期以來,小雲的學習成績滑坡,每天神不守舍,而且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和父母頂嘴,有一次竟然一個星期沒和媽媽說話。對此,沈女士非常緊張。

  很多家長和教師都有類似的煩惱。據教育界人士介紹,初二是整個中學階段“最危險”的階段,初二學生最難管,被稱之為“初二現象”。一項調查顯示,初二學生中早戀的比例達到25%,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早戀不會影響學習”。而脾氣暴躁、精神難集中等現象在初二學生中也非常普遍。

  初二學生正在完成從小學到初中的過渡,又沒有初三的升學壓力,開始步入“青春逆反期”。這一時期的學生不信任父母,容易受朋友影響,加上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往往對外界影響缺乏識别,囫囵接受。

  英國一個育兒網站調查了2000名父母。調查結果顯示,2/3以上的父母認為10來歲的女兒最難“對付”,63%的父母認為女兒到了14歲變得讓人捉摸不透,她們悶悶不樂,郁郁寡歡,喜怒不定。男孩的叛逆期約比女孩晚1歲。78%的家長反映,男孩到15歲時情緒起伏較大。當這個時期的男孩認為自己沒有獲得家長理解時,就會感到沮喪,62%的男孩會把自己鎖在房間内,拒絕與人交流。

  青春期的生理特征

  “青春期指的是男女性器官加速生長、身體發育快速進行的時期,男孩在14歲左右,女孩是12歲左右。”海南青少年服務中心的專家表示,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表現出特殊的行為和心理,主要是由于生理上的生長和變化。

  青少年之所以吃飯狼吞虎咽,是因為這是一個生長發育速度加快的階段,對營養的需求大,青少年的作息時間處于持續的不适應狀态,才會總是精力不夠,疲憊不堪。青少年的生物鐘是在童年和成年之間轉換,所以他們總是晚睡晚起。而對于青少年無法集中精力的研究表明,這是人類童年時代的腦部結構造成的,人在成年之後還會保留一部分,這也是為什麼成年人有時候也會不能集中精力的原因。而青少年的情緒多變、敏感都是荷爾蒙的變化導緻的。

  專家表示,青少年的變化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是智力逐步發展到高峰期;二是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成人感”強烈;三是情緒和情感豐富而強烈,但不穩定,具有兩極性;最後是性發育加速,性意識萌動。

  正是這些劇烈的變化,才使得家長認為,14歲的女孩與15歲的男孩是最難“伺候”的。而這些變化中,最讓家長擔憂的是性意識的發展。一個青春期男子在性心理上的變化有三個時期,首先是疏遠異性期:在青春期發育之初,男少年對性的差别特别敏感,由于第二性征的心理變化,使少男對自身所發生的巨變感到迷茫、害羞,本能地産生對異性的疏遠與反感。第二是異性狂熱期:随着性發育漸趨成熟,在男性激素的作用下,會有性行為的沖動。男青年常對與自己年齡相當的女性産生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出現積極地接近異性的傾向。最後是浪漫戀愛期:青春發育完成,男青年把感情集中寄予自己鐘情的一個異性身上,擁有強烈愛别人的欲望,從而得到獨立感的滿足。

  叛逆與荷爾蒙

  青少年的身體、外貌、行為模式、自我意識、交往與情緒特點、人生觀等,都脫離了兒童的特征而逐漸成熟起來,更為接近成人。這些迅速的變化,會使青少年産生困擾、自卑、不安、焦慮等心理問題,甚至産生不良行為。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曾把青春期稱之為“消極反抗期”,這一名稱一直被使用。由于身心的逐漸發展和成熟,個人在這個時期往往對生活采取消極反抗的态度,否定以前發展起來的一些良好本質。這種反抗傾向,會引起少年對父母、學校以及社會生活的其他要求、規範的抗拒态度和行為,從而引起一些不利于他們适應社會的心理衛生問題。

  青春期的孩子為何如此叛逆?英國網站列出10條容易導緻女孩情緒變化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為:渴求獨立,希望迅速長大,同齡人帶來的壓力,激素分泌旺盛,零花錢不夠,嫌自己不夠苗條,處于青春發育期,與朋友相處出現問題,隐私意識,嘗試飲酒。譬如,女孩剛過完14歲生日,便大有“一夜之間成為女人”之勢。從此之後,她們開始在意同齡人的看法,并且時常喝酒,為自己太胖而煩心,甚至大力“捍衛”隐私。她們開始與異性約會,購買化妝品并且抱怨零花錢太少。

  而10條困擾青春期男孩的因素由大到小分别為:課業壓力,渴求獨立,同齡人帶來的壓力,希望迅速長大,激素分泌旺盛,感到無聊,處于青春發育期,無法與家長順利交流,出現青春痘等皮膚問題,與朋友相處出現問題。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青春期是中腦邊緣系統的活躍期,中腦邊緣系統的主要神經傳導物質是多巴胺。當從事吸毒等有風險的活動時,就是在多巴胺的刺激之下。這一時期會釋放大量的多巴胺。另外,《美國精神病學雜志》月刊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青少年時期,大腦中負責對沖動進行自我控制的區域并沒有完全形成。也就是說,青春期的叛逆是荷爾蒙的刺激。

  青春期是過渡時期,少年要逐漸擔負一部分由成人擔負的工作,加重了他們的負擔。青春期是一個發展的時期,這決定了他們要應付由身高、體重、肌肉力量等的發育成熟,特别是性的發育成熟所引起的各種變化及問題,心理壓力相對增大。他們必須在抛棄各種孩子氣、幼稚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同時,逐步建立起較為成熟、更加符合社會規範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異性興趣、異性交往、繁重的學習任務等也給他們的身心造成極大負擔,有時候還成為主要矛盾。

  家長的教育之方

  “青春期教育應該以家庭教育為主。”專家表示,家長對孩子更具親和力,家庭環境也具備隐私性和針對性。專家建議家長體諒處于青春期中的孩子。“對家長而言,這段時間不太順心,對孩子而言,他們也在其中艱難掙紮。”12下一頁尾頁

  但是事實上,家長的做法卻讓人擔憂。在調查中,孩子認為自己被父母忽視的占98%,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占11%,認為父母對自己保護不夠的占10%。有不少學生認為父母很難接近。不少孩子抱怨父母總是擔心一些小事,比如孩子穿什麼衣服、吃多少飯等,但是在孩子面臨困難時,從未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支持,還有學生認為在自己傷心的時候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安慰。

  一位16歲女孩的家長告訴記者,兩年前,她給女兒找過一個家教,而這個家教除了輔導課業,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當“情報員”,了解孩子的行蹤和情感變化,以探究孩子有沒有早戀。可是這個行為最後導緻了女兒和母親之間的矛盾。

  對此,教育專家呼籲:家長們要盡快改變教養方式,對孩子來說,父母和諧、适度的教育和有安全感的教育環境是很重要的。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也不想悶悶不樂,他們隻是無法控制自己。激素使得他們的情緒起起落落,對此他們也感到困惑和吃驚。“考慮到青少年體内旺盛的激素和來自同齡人的壓力,他們的種種行為也就不足為奇。作為家長,應該做到保持冷靜和陪伴孩子。”

  另外,在青春期一個重要的教育内容就是兩性教育。和中國長期以來對于這個問題的隐晦和敏感不同,現在的教育專家更傾向于讓孩子能夠在光明正大的交往中,獲得愉悅并學會審美。“青春期的孩子對于異性的傾慕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如果刻意壓抑孩子的情感,反而會造成不好的結果。”海口一所重點中學的班主任告訴記者,在他的班裡,經常組織一些活動,讓男生女生在活動中交流和互相學習,以正常的途徑宣洩心理的需求。他也建議家長鼓勵自己的孩子和異性交流,一起上下學,一起談天說地,一塊過生日。這樣反而會防止對異性心存神秘又不敢走近的孩子想入非非。

  目前的研究顯示,青春期的年齡在不斷提前,因此有專家認為從孩子8歲起,家長就應進入準備期,此間,父母要留意孩子的變化。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應積極引導他們與異性交往,通過陽光渠道釋放性的壓力。

  首頁上一頁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