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家祝人生日的話

道家祝人生日的話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01 14:29:13

道家祝人生日的話(陽氣者若天與日)1

導讀:今天學習王慶其先生的《素問·生氣通天論》讀書劄記,複習“陽氣”的生理功能。

生氣,即陽氣。

姚止庵說:“生氣者何?生生之氣,陽氣也。

《生氣通天論》是讨論陽氣生理病理的一篇專著,其對陰陽學說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今天先來複習複習“陽氣”的生理功能。

1

陽氣為人身之本

原文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此以比類取象的方法,以太陽在天體運行中的地位作比拟,強調陽氣為生命之根本。

明代醫家張介賓最得經旨意趣。

《類經·疾病類》雲:“天之陽氣,惟日為本,天無此日,則晝夜無分,四時失序,萬物不彰矣。其在于人,則自表自裡,自上自下,亦惟此陽氣而已。人而無陽,猶天之無日,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内經》一百六十二篇,天人大義,此其最要者也,不可不詳察之。”

并以此為根據,結合其本人的體驗撰寫了著名的《大寶論》,他說:“陽化氣,陰成形。形本屬陰,而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一生之活者,陽氣也;五官五髒之神明不測者,陽氣也;及其既死,則身冷如冰,靈覺盡滅,形固存而氣則去,此以陽脫在前,而陰留在後”,“天之大寶隻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隻此一息真陽。”

張氏對《内經》的闡述和發揮,為後世溫補學派的創立和發展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人身以氣為本,氣又分為陽氣和陰氣,陽主化氣,陰主成形。

人體髒腑經絡的活動無不賴陽氣以溫煦和推動;氣血津液精的生化、運行,糟粕的排洩,全仗陽氣的氣化功能;人體抵禦外界環境的寒冷,保持正常的體溫,離不開陽氣的生發作用。

再從病理來說,“離照當空,則陰霾自消”,存得一息真陽,便有一分生機。故臨床治療時有“救陽似救火”之說,即搶救陽虛欲脫之證,往往刻不容緩。

生命一旦夭亡,形體雖在而通體冰冷,乃陽氣竭絕之故。可見,陽氣為生命之根本。

2

衛外禦邪功能

原文雲:“陽固而上,衛外者”,“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陽氣主向上向外,當外邪入侵時,陽氣即迎邪而上,與之相抗争,起衛外禦邪作用。

《生氣通天論》說“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即在陰陽的相互關系中,惟有陽氣緻密,陰精才能固守于内。

《類經·疾病類》注:“陽為陰之衛,陰為陽之宅。必陽氣閉密于外,無所妄耗,則邪不能害,而陰氣完固于内。此培養陰陽之要,即生氣通天之道也。”

《素問集注》謂:“蓋陽密則邪不外淫,而精不内亡矣。”

人體的防禦功能是髒腑經絡、氣血津液功能的總和,其中陽氣的作用是最為重要的。

陽氣主外,為人體衛外之藩籬,外邪入侵,陽氣首當其沖。

諸凡畏寒發熱,或寒熱往來,或寒栗起粟,關節酸楚,脈來浮緊等症均是陽氣與外邪相争的外在表現,如陽能克邪則一汗而解;反之,陽不能勝邪,則邪從陽轉陰,由表入裡。

而解表劑大多辛溫,乃助陽勝邪耳。

臨床上陽虛體質者,平素多自汗、盜汗,此玄府不固,陰津自洩,此類患者最易為外邪侵襲,一旦罹患則多表現為正不勝邪的寒證、虛證。

藥理實驗證明,補氣扶陽之品大多能增加人體免疫能力,增強網狀内皮系統的吞噬功能。

3

溫養形神功能

原文說:“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此系《内經》慣用的倒裝句法,意思當是“陽氣者,養神則精,養筋則柔”。這裡“筋”概括人體之“形”。

形和神乃人體反映物質與功能的一對矛盾,形和神的和諧統一,是健康的标志,反之則病。而陽氣則形、神兼養。

陽氣充實則神清氣爽,思維敏捷,辦事精明,形體功能協調自如。

臨床上陽虛證者往往神氣不振,出現精神萎靡,形容憔悴,昏昏欲睡,思維遲鈍,反應不靈敏等,此陽氣不能溫養神明所緻。

另一方面,陽虛不能溫養形體,則肢冷畏寒,形體蜷縮,毛發蓬松而不潤澤,面色晄白無華,陽虛不能溫運髒腑氣血,則表現為不思食納,或脹滿,或洩利,或腹部冷痛,或手足麻痹,或小便清長,或小便淋漓不淨,或腰酸耳鳴,陽痿宮冷,不孕不育等等。

可見,人體之形神均離不開陽氣的溫煦。神失養則神萎,形失養則髒腑氣血違和。

再一次強調“陽氣者,若天與日”的道理。

4

陽氣随晝夜陰陽消長而變化

原文雲:“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經文提示:人身之陽氣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息息相關,在一晝夜中,陽氣存在着生發、隆盛、虛衰的變化規律。這也是“生氣通天”之理。

在生理情況下,人一般從早上至中午精力充沛,輕勁有力,及至午後精神漸乏,往往不耐事事,如果中午不稍事休息,則午後的工作效率不會太好,夜間則陽氣潛藏,當寐。

在病理情況下,所謂“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變化規律,完全與陽氣的晝夜盛衰消長節律有關。

過去有人認為,人體的内環境是穩定不變的。通過研究證明,人身内環境随晝夜改變,神經内分泌也有節律性的波動。

《内經》的作者通過長期“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觀察研究,能夠認識到人體存在着“生物鐘”現象,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