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醫學新發現:安慰能治病

醫學新發現:安慰能治病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5-05 08:21:26

  小孩子割破了手指,給他貼上一塊膠布,他立即便覺得手指不那麼痛了。但膠布其實沒有止痛效用,甚至沒有療傷作用。這就是“安慰劑效應”。科學家稱,“安慰劑效應”療法将是醫學界面對的下一個大挑戰。到時,醫生和藥物在治病上都可能成為輔助性的配角,主角将是你、我和他。

  安慰劑古已有之

  醫生在76歲的美國得州二戰退伍軍人科利甘老先生的膝蓋上動手術,因為老先生的膝關節發炎,疼得厲害。醫生在膝頭的皮膚上作了一個切口,撥弄了一下内裡的組織,一會兒便把皮膚切口縫合。除了皮膚層那一刀外,醫生根本沒為他的膝蓋動過任何手術。可是,科利甘老先生以為自己已經接受了手術,而他膝蓋的疼痛也的确在逐步減輕。這原來是休斯敦退伍軍人醫院的莫斯利教授所進行的一項實驗,他要利用一次“假手術”來測試單憑心理安慰能否治好某些疾病。那次假手術6個月後,科利根老先生的膝蓋疼痛一直沒有再發作,他甚至已活動自如,可以拖着剪草機在花園剪草。

  專家說,這種現象稱為“安慰劑效應”,顯示一個人的主觀思想對客觀問題能有多大影響。隻要思想上預期某種效果會出現,身體就會産生相應的生理反應。

  心理病古已有之,因此“安慰劑”也古已有之。古時的醫生已會用面粉制成“藥丸”,給那些其實健康正常卻疑心生病的“病人”服用。後來,講求科學的年代中,這種認為心理可治愈疾病的理論被認為“不科學”而被科學界鄙棄。然而民間仍然沿用着不少屬于這一範疇的所謂“土療法”,例如坐在一條浸了醋的毛巾上可以止鼻血、在壞牙上下個咒語便能止牙痛等。

  直到近年,部分醫生發現這類全無科學根據的“土療法”卻又通常奏效,于是決心要解開“安慰劑效應”之謎,并進行了連串的實驗。“安慰劑效應”最明顯的是患高血壓、心絞痛、情緒低落、胃腸潰瘍、哮喘、關節炎、偏頭痛和其他慢性痛症的病人,也有心髒病和癌症病人。

  人人有“體内藥廠”

  美國密執安大學首席研究員布羅迪認為每個人體内都有一個“體内藥廠”。但反對聲音是強大的。這當然可以理解,因為這種新理論一旦被證明合符科學,那許多醫生和藥廠的生意必定大受打擊。制藥業雖然激烈反對,然而他們其實可能一直在自知或不自知地利用着這種現象。無獨有偶,一種抗抑郁藥物prozac也被發現幾乎形同安慰劑。

  問題是,“安慰劑效應”是純主觀感覺?還是的确能令身體産生反應,達到治療效果呢?

  美國心理學醫生沃爾夫進行了首個求證上述疑問的實驗。而他所得到的答案是:“安慰劑效應”的确能引起人體内的生理反應。

  人體細胞的表面有一個稱為“接收器”的區域,接收器分子的形狀,跟在細胞間穿梭的若幹特定分子的形狀相配合,類似鎖與鎖匙的關系。科學家發現腦和神經系統細胞表面的接收器能接收嗎啡及其他鴉片類制劑的分子。之後,他們又發現人體内自然存在類似嗎啡的化學物質,也可被腦及神經系統細胞的接收器接收。這些自然存在的物質稱為“體内嗎啡”。

  “體内嗎啡”的作用是減輕痛感和興奮神經。研究發現舉重運動員和馬拉松跑手體内的“體内嗎啡”水平較一般人高,這或許能解釋這類運動員的體力耐力超人的原因。

  “無中去病”合邏輯

  科學家早已知道,精神壓力能影響神經和荷爾蒙系統,影響重要器官和血流量,導緻高血壓、血管硬化、心髒病發、骨質疏松、記憶力衰退、過早衰老等病症。這些疾病的成因沒有外來因素,全由我們體内對精神壓力所作反應引起。既然身體可以令我們“無中生病”,那當然也可以令我們“無中去病”,這是很合乎邏輯的。

  事實上,我們身體的天然機制中本就存在着各式各樣互相克制、互相消長的因素。隻要我們的身體處于平衡狀态,體内的這種相克相長的機制便能發揮作用,保持健康,讓我們可安枕無憂。而當由于種種原因令身體的平衡狀态受破壞幹擾,疾病就會随之而來。但隻要我們給予身體些微“提示”,身體就能自行調動其機制,慢慢恢複平衡狀态。

  然而,要令所有人相信疾病可不藥而愈實在是不太容易。要是病人來求診時,醫生隻是拍拍他肩膊對他說:“隻要你相信自己會痊愈你便能痊愈,回家去吧!”這種話看來沒幾個人能接受。病人不接受這“提示”,“體内藥廠”亦無法調動起來。專家還建議醫生必須耐心聆聽病人的傾訴,認真仔細地檢查病人的身體,然後給予病人肯定的訊息,病一定能治好。這些全都是“安慰劑”,能像鎖匙那樣,開啟“體内藥廠”的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