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往往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産生挫折感是由于客觀事物本身所緻,某事件必然導緻某後果。因此當有青少年遇到挫折出現心理失常行為時,人們往往會認為,挫折事件本身是直接原因。比如某某自殺了,為什麼自殺?因為考試不及格。但實際上考試不及格的人多着呢,為什麼就是他自殺呢?”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著名心理學家盧家楣教授的問題一抛出,不少學生立刻困惑起來。
“嗯,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可能人跟人不一樣吧?”一個女生小聲對同伴說。
“這個傳統觀念要改變。其實真正引起挫折感或者相應行為後果的,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青少年對挫折的看法。也就是說,對挫折事件錯誤的認知評價,才是導緻消極後果的真正原因。某事件導緻某觀念,最後才是有這個觀念引起的後果。”盧教授揭開了謎底。
盧教授給大家講了一個因高考失利而導緻人生失敗的例子――
某地農村一個高中生曾有過遠大的理想,渴望走進大學殿堂,幾經努力,他卻屢戰屢敗。心中的夢想被無情的現實擊碎後,他的思維方式進入誤區,以緻精神崩潰,成了一名間歇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為了防止他出手傷人,無奈的父母隻好用鐵鍊将他鎖在院子裡的石柱上
一鎖就是整整3年,直到被鄰居發現,大家出錢才把他送到醫院治療。
“青少年由于人生觀、價值觀發展尚未完整,所以對挫折的看法往往容易走入誤區。”盧教授介紹說。
第一個誤區是絕對化。不是從客觀事物出發,而是從主觀願望出發,缺乏對變故的思想準備,遇到挫折容易導緻心理失調。
第二個誤區是概括化。以一時一事的結果來評價自己或他人,甚至否定自己或他人的整體價值,以點概面,以偏概全,遇到挫折就容易導緻因全面否定自己或他人而心理失調。
第三個誤區是誇大化。對事情的後果想得過分嚴重、可怕。有這種思維方式的青少年遇到挫折容易因自畏、自悲而導緻心理失調,甚至自尋絕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