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良友》低級?揭民國時期“黃色雜志”

《良友》低級?揭民國時期“黃色雜志”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5-05 03:23:33

  《良友》畫報:眼睛的冰激淩

  1926年2月15日傍晚,在大上海的奧迪安電影院門口,紅男綠女們魚貫而入,一幕新電影就要開映了。幾個印刷廠的學徒在影院外面,正向來來往往的摩登男女吆喝着,這次叫賣的東西卻有點特别--一份新鮮出爐的畫報。

  畫報封面是一個手持鮮花、笑靥迎人的美人,那美人正是日後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封面用彩色銅版紙印刷後格外鮮豔奪目。

  人文荟萃的上海素來無奇不有,卻從未見過這麼一份靓麗的畫報。很多路人的目光一下被這份畫報吸引住,大家紛紛為之解囊。很快各個書店聞風而動,争先恐後地前來訂閱。

  這份叫《良友》的畫報從此不胫而走,一紙風行近20載,直到1945年10月才停刊,正式出刊共172期。那麼多年基本每月一期,每期銷量均數以萬計,最高時竟達4萬餘份。

  這份畫報幾乎見證了20世紀20年代下半葉到40年代中期中國乃至世界的風雲變幻,成了民國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綜合畫報。一旦你有機會邂逅它,便覺得其中自有乾坤妙不可言。

  12345678下頁

  摩登都會的刺激

  自道光二十三年(1843)開埠後,上海從偏地小邑一躍成為遠東第一大都會。這座充滿着缤紛色彩的城市,背後隐藏着斑斑瘡痍。旗袍和西服、月份牌和文明棍、黑幫和拿摩溫、摩登女郎和洋人,這個被稱為“遠東商埠”、“世界名城”、“冒險家樂園”的上海灘,曾經被多少溢美或抹黑之詞形容過。

  商業經濟和文化産業的發達,加之西方先進的攝影技術傳入,為時尚畫報這種大俗和大雅混雜的消費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經濟和文化空間。這時一份叫《良友》的畫報應時而生,成了這個城市精神追求與時尚引領者。這份畫報的創辦全賴一人之力,甚至乃是創始人伍聯德理想主義的一次實驗。

  伍聯德乃廣東台山人,在1925年7月15日創辦了良友印刷所。1926年2月15日,在印刷所開辦7個月之後,他創辦了《良友》。封面和名字都堂而皇之地表白了:年輕、富有、有魅力的畫報是讀者“良友”。

  《良友》畫報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圖文并茂。在這本畫報之前出版界照例出版,沒有什麼技術改良,依然是白紙印着黑字,永遠彈着沒時間性老調。新生的《良友》不敢說對出版界有何貢獻,卻把印刷加了很多顔色,讓人眼前充滿有趣和生動。内容方面除了那些蠅頭文字,還大量刊載明星名媛寫真和時尚圖片。用此手法刺激大衆幻想,喚醒人性深處的審美追求,制造出上個世紀初上海的一套流行體系。

  畫報是标準的海派刊物,能從中聽到市聲,窺到市影。1934年的《良友》85期有一組名為《都會的刺激》圖片。舞台上歌舞團放肆地熱舞着,戶外廣告牌上美女與上海啤酒齊齊出現,四行儲蓄會新建的摩天大樓直插雲天,跑馬場看台上熱火朝天,《金剛》電影海報新鮮出場,穿着高叉旗袍的誘人女子翩翩而至……

  同年87期《上海的聲光電》展現了工業文明下的上海景象:廣播、輪船、舞場裡的爵士樂隊、電影片場、吹哨的巡捕、叫賣的報人,各自發出不同的聲音。夜色中熱鬧的南京路,燈光籠罩的高大建築物,華麗的百樂門舞場霓虹閃爍。空中密布交織着的電網,電爐、電話、汽車、有軌或無軌電車等現代化工具充斥街頭巷尾……顯出城市裡嘈雜而紛亂的繁忙景象,這些都可以作為一個城市的曆史記憶。

  88期的《上海的高闊大》則選擇一些代表性場景,如法租界十四層高的摩天大樓,雙層城市公交車,都市女郎腳蹬高跟鞋露出一雙玉腿,報時大鐘上的紅錫牌香煙廣告……這些像一襲華麗的長袍罩住了上海的軀體,展現出現代都市的生機勃勃。

  這幾期主題策劃均是十餘幅照片重疊雜陳。仰拍的視角加強了“危樓欲傾”的視覺沖擊,更叠的光與影顯得紛亂無序,凸現出都市匆忙跳動的節奏。一個燈紅酒綠的大都市躍然眼前。

  《良友》對大都會的描摹還表現女色上,刊載了大量美女照片。這些富有魅力的美女告知人們,作為一位都市女性必須像她們一樣擁有時髦的服飾、新潮的發型、誘人的體态等。人們在凝視中消費着她們的如花容顔,勾起對都市摩登生活的無限欲望,甚至被目之為眼睛的冰激淩。

  花樣的封面女郎

  《良友》最引人矚目的是花樣的封面女郎。當下大多數雜志封面都是性感美麗的女性,用她們來撩撥大衆和刺激眼球,以便從密密麻麻的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而《良友》早在80多年前就深谙此道,不同的是它還是“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不如現代“春色滿園關不住”的肆無忌憚。

  這份畫報從一開始就摒棄了流行的月份牌似畫像,創刊号封面即采用“胡蝶戀百花”,刊登了日後大紅大紫的影星胡蝶玉照。那麼,為何不采用之前那種描摹繪畫呢?

  因為當時攝影技術逐漸進步,人物照片已具有禮儀性和情感性的社交功能,人們會把自己照片簽名題詩送人,作為締結友誼的方式。所以,《良友》選擇摩登女郎照片來诠釋“良友”,用标注公衆人物真實姓名來展示豐富多彩的都市文化,為畫報帶來現實感和吸引力。

  幾成公論卻有失偏頗的觀點是,《良友》封面女郎是晚清名妓小報傳統的延續。這些觀點認為《良友》雖從不登名妓照片,但那封面女郎依然帶有誘惑性,是“名妓文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其實,《良友》與小報圍繞名人八卦不同,它更注重西化和現代化都市或家庭背景中展示女性現代含義。封面女郎總體是出身中上層社會,大多是前衛女子、電影女星或貴夫人,她們年輕漂亮而打扮得體。把傳統女子從閨房中拉到大庭廣衆之下,是對傳統婦女三從四德依附形象的一種逆反,這種形象成為時代新女性的寫照。

  據統計,在《良友》總計172期過刊中,有161張封面女郎照片,隻有寥寥可數的幾張男性封面。這些封面女郎大多數有名有姓,其中有14人出現了二三次。徐志摩的交際花太太陸小曼、好萊塢的中國影星黃柳霜、大上海著名影星阮玲玉等都在封面上露過臉。出現頻率最高當屬胡蝶、陳雲裳、嚴月娴和李绮年,她們都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明星,每人前後出現了3次之多。

  其中尤以創刊号出現的胡蝶為特殊,她再次出現是在《良友》百期特刊上。這時的胡蝶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她在《姐妹花》電影中一人飾演兩角,創造了轟動世界的票房收入,甚至外國觀衆比之于好萊塢的嘉寶。已被封為電影皇後的胡蝶,身穿修長旗袍,手捧青瓷花瓶,面含微笑的出現,比剛出道時的清純多了一份妩媚,就如同《良友》一樣對讀者有着強大的誘惑力。

  縱觀《良友》封面女郎的妝容,仿佛就是一部中國現代時尚生活演進史。早期封面女郎面龐扁平,細長眼睛配上柳葉眉,朱唇粉腮颔首側臉,與傳統東方審美标準相當吻合。她們的神态或是低眉順眼,或是托腮凝思,從不敢擡頭正視讀者。

  《良友》封面女郎的服飾最具時代感,幾乎是潮流和時代的語言。最初的封面女郎大多身着傳統服飾,比如較為寬松的短襖馬甲或襖裙。接着出現各式短裝和便裝,甚至出現運動裝和泳裝。比如在69期出現一幅手握網球拍、身穿運動服的青春健美的女士。77期甚至大膽地出現了泳裝,她是有美人魚之稱的楊秀瓊。盡管這時泳衣還顯得相當保守,上衣和短褲是連成一體的套式,但這種前衛方式一登場即引起滿城議論紛出。

  随着時間的推移,有些時尚女性更是徹底現代化了。比如84期封面女郎穿着西式長裙,一手掐腰擺出舞女的造型,一手指着充滿未來派趣味的背景圖畫:1934和一隻巨大的鐘。英文标注出:中國最流行最有吸引力的雜志。非常具有羅曼蒂克的時尚氣息。

  其中最受這些封面女郎青睐的非旗袍莫屬,這種經過改良的無袖高領旗袍,高度開叉的裙裾與修身的腰部,亭亭袅袅地把各種玲珑身材凸現出來。那些衣着旗袍的女子讓人眼花缭亂,窈窕的她們在《良友》上顧盼生輝,充溢着大上海的萬種風情。

  《良友》充滿着夢幻與誘惑的封面女郎,讓整個畫報洋溢着濃郁的現代氣息,這種資産階級趣味自然遭到一些人的嚴厲批判。連沈從文也因此諷刺《良友》一面刊女校皇後一面談電影接吻方法,是制造上海口胃。

  《良友》面對指責則委婉地聲辯,女性是一種美的表現。正名之論在99期畫報曾别出心裁呈現。此期戲說時代标準女性,如胡蝶之名聞四海,宋太夫人之福壽全歸,宋美齡之相夫賢德,何香凝之藝術天賦,丁玲之文學天才,楊秀瓊之泳壇健将……

  其實,作為讀者大衆的“良友”,畫報不可能隻為着挑逗好色者。而隻有維持清名不墜,方能保持幾十年暢銷不衰。《良友》封面女郎們都是有真實身份的現代女性,不是意淫或性幻想對象,她們是女明星,是女運動員,是社會名流,是中國女性的新榜樣。畫報通過這些新女性的典範,解放了套在廣大女同胞頭上的緊箍咒,重新定義女性的現代價值。封面女郎的獨立身份正是畫報所要展示的,這也是對名妓小報傳統的颠覆。

  屬于那個時代的記憶已日益模糊,唯有《良友》封面女郎卻在曆史深處搖曳着,風華絕代的形象幾乎代表了一時代的上海女子,她們穿着綢緞旗袍、發髻高挽,制造了太多凄惋動人的大城小愛。

  良友遍天下

  随着《良友》的社會聲譽漸隆,朋友真是遍布天下,很多社會名流都對它主動示好。作為學術界領袖的胡适賜稿《良友》,寫了《請大家照鏡子》奉上。著名記者戈公振甚至經常去《良友》辦公點走動,提供一些國外拍攝的照片。豐子恺、老舍、郁達夫等名家幾乎都與《良友》保持較好友誼,留下一些動人的故事。

  從《良友》的13期開始,幾乎每期都有社會名人題寫刊名。知名人物所題的“良友”兩字琳琅滿目,各逞才情的書法既裝點了畫報的文化品味,畫報又借用這些書法作了無聲的廣告。名刊名人,錦上添花。

  由此可見,《良友》比較擅于利用名人效用,借勢名人來擴大畫報的影響力,這點還鮮明表現在畫報的幾大著名欄目--“近世十大偉人畫傳”、“現代成功人物自述”、“名人生活回憶錄”。

  大凡名人都有自己主觀努力和奮鬥曆程,這往往能激勵青年人奮發向上。畫報從27期開始以“近世十大偉人畫傳”為題,陸續刊登了包括孫中山、羅斯福、馬克思、愛迪生、卡内基等,從國内到國外各個領域的傑出人物。為讀者搭建了一個近距離接觸名人的橋梁,潛移默化地激勵青年人奮發向上。

  《良友》從45期開始,還設立含有強烈勵志意味的“現代成功人物自述”,呈現出名人們成功背後的奮鬥,潛移默化地影響着社會。後期索性改為“名人生活回憶錄”。山到成名自然高,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背後肯定有很多不同尋常的故事,回憶錄可是一個勵志的好題材,自然受到讀者的歡迎。

  《良友》猶如中國出版界園地裡一朵可愛的薔薇,逐漸成為大衆心中揮之不去的良友。在其百期紀念特刊中号稱--“《良友》無人不讀,《良友》無所不在”。刊出的“本志讀者一斑”,有一幅對開兩頁的讀者群像,既有老舍、葉靈鳳、張天翼、胡蝶、金焰等社會賢達,也有家庭婦女、職業女性、黃包車夫、小職員、學生、掌櫃先生、戲院顧客等一般市民。“人人讀《良友》”固不可能做到,或隻是其一種宣傳策略,或可看作其遠大抱負和美好設想。

  事實上,《良友》确已成為國内發行量最大的雜志之一,讀者不僅遍布全國各地,世界各地凡是有華人的地方也都有《良友》。

  當時軍閥割據宛如獨立藩鎮,貨币和郵政有時都互不通用,以緻有的地方讀者想訂閱畫報十分艱難。例如當時有一個遠處雲南省的讀者,寄來用頭發編成表鍊一條,希望可作為訂閱《良友》畫報的報費。說如果不行,他将改寄火腿或大頭菜。讀者對《良友》的求慕之心驚天泣地,《良友》真的成為大家的良師益友。

  然而,《良友》卻長時間被認為是低級的文化讀物,烙上資産階級低俗趣味而被扔進曆史的暗角。半個世紀來它像被人遺棄的怨婦,在正史上沒有留下多少痕迹。

  《良友》為曆史保存了太多珍貴的瞬間,這些照片可以講述故事、交流思想或表達感情。當懷舊在生活的河中悄然泛起,與小資情調構成同謀,《良友》在這股熱潮中成為舊上海風情的典範,如膠似漆地被一起貼上了時尚的标簽。《良友》上留下的舊上海的風花雪月、金枝玉葉還有紅顔遺事,吸引着無數小資男女去尋尋覓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