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衛報》近日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1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艾滋病毒的遠古祖先開始在野生靈長類動物體内進化的時間,至少有1400萬年了;而且普遍地存在于多種動物之中。
斯坦福大學的傳染病研究員吉福德和他的同事們在研究馬達加斯加島灰鼠狐猴時發現,這是一種大小跟松鼠差不多,長着圓圓的大眼睛的靈長類,已存在數千萬年,其基因組攜帶有過濾性病毒(Lentiviruses),這種病毒跟艾滋病毒屬于同一類。
更讓他們感到震驚的是,灰鼠狐猴可能已經攜帶這種病毒至少1400萬年了。這個時期該島和非洲主大陸之間,可能還存在一個大陸橋,其它感染艾滋病毒的生物有機會把這種病傳染過來,灰鼠狐猴僅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上。
這意味着,生活在這座小島以外的狐猴和其它野生靈長類,可能在8500萬年前便攜帶這種病毒了。這個時期包括狐猴在内的靈長類動物開始逐漸分化,演變成猴子、猿和人類。
以前科學家普遍認為,艾滋病毒HIV-2變種,是由西非的烏白眉猴傳染給人類的,第一批傳播這種病毒的人可能是為了肉食而捕殺野生動物的獵人,或者将這種靈長類動物當作寵物喂養的人;HIV-1則是由黑猩猩傳給人類的。類似艾滋病毒的病毒的出現時間最早隻有100萬年。
确定生物攜帶為病原體提供栖息地,以及過濾性病毒出現的時間,可幫助科學家了解這些病毒是如何傳播和進化的,以及預防它們的生物學方法。研究發現,狒狒、烏白眉猴(sooty mangabeys)和非洲綠猴等特定靈長類動物,都攜帶艾滋病病毒卻不會緻病。
斯坦福大學的這一發現,為人類研究艾滋病毒的起源,開辟了一條重要的新途徑,為研制艾滋病藥物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攻擊目标。艾滋病自1981年被發現以來,已經奪去了2500多萬人的生命。科學家可以利用這方面的新知識,避免人類不再感染目前隻有野生生物才攜帶的其他類似艾滋病毒的病毒。它還有助于醫學家通過查明這些病毒的特征,研制出可預防艾滋病的藥物。這些特征可能對此類病毒發揮正常功能至關重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