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治理幼兒園“小學化”,
究竟是要幹什麼?
這幾天在日本出差,無意間看到一則新聞:
“教育部嚴禁幼兒園教授孩子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
納尼?孩子上小學前,學着認認字、拽兩句英文、做點加減法都不行了嗎?
這是什麼鬼?
這不是“鬼”,這真真是教育部上周發的正式通知。
通知的内容很長,讀起來非常“打腦殼”,幫大家劃個重點:
這些做法堅決禁止:
1. 小學才需要學的課程,幼兒園堅決不能教!比如拼音、識字、計算、英語什麼的。
2.給幼兒園的小朋友布置小學的家庭作業、還考試?萬萬使不得!
3.社會上那些收錢的機構,不能打着學前班、幼小銜接的旗号給孩子教小學的知識!
這些做法要糾正:
1.幼兒園孩子的本份應該是好好遊戲,讓他們這麼小就開始死記硬背,你們是在摧殘祖國的花朵。
2.幼兒園就該有幼兒園的樣子,怎麼能布置成小學教室的樣子呢?!
3.小學招生入學考試,考什麼小學知識。嚴查!
總之,孩子們的幼兒園上得太辛苦了,國家出手啦!要讓孩子們“零基礎”上小學。
這個新聞着實吓了我一跳,會用英文唱兒歌的啾啾、還有我們的數學小天才圖圖都中标了麼?是不是我們這些家長無意間“揠苗助長”了歪 ?
認真看完通知後,我又有點明白了,國家其實不是攔着堅決不讓孩子在上小學前學幾句英文、認一些字、明白簡單的加減法。
國家禁止的,是用小學的教學手段,教幼兒園的孩子小學才需要系統學習的知識。
專業術語叫“去小學化”。
舉個例吧,
“媽媽這有5塊糖,分給爸爸和奶奶一人一塊,還剩幾塊呢?”
“你看,《小豬佩奇》和《三隻小豬》有兩個字是一樣的,你知道是什麼字嗎?”
這不叫“小學化”。
“你們記住了沒有啊,沒記住的話,把這些算式全部抄寫10遍,背下來!”
“今天回家以後,這些生字全部寫三遍,讓家長簽字檢查。”
“你還想去遊泳?後天幼兒園就要數學測驗了,你還不乖乖把這幾張卷子做完。”
這叫“小學化”!
某培訓機構的幼小銜接課程。
《惠州日報》記者伍勇 攝
大家有體會到一點點這兩者的不同了嗎?
現在幼兒園階段提早讓孩子學習小學的知識的情況,越來越普遍。
搞得小朋友和家長們壓力都很大。
讓孩子們在最應該玩耍和遊戲的年紀,吃好喝好玩好,真心是一件好事。
所有的孩子都能零基礎上小學,家長們就不用焦慮了,等孩子到了年齡開開心心背着小書包去上學。
想想都覺得美好!
1987年國家教委就下發過《學前班試點工作指導意見》,各種紅頭通知、文件每隔幾年都要發一發。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2月。
不誇張的說,中國學前教育的整個發展曆史,是與小學化作鬥争的曆史。
可是鬥争了幾十年,怎麼還是沒有勝利?
所有孩子都零基礎上學,就一定好嗎?
雖然我們家的老大才剛上完幼兒園小班,幼升小的事情我不應該有發言權。
但我們家有一位隐藏的高人,就是啾姥姥。
作為某省會城市,三所知名小學的總校長,過往的20多年,每一年9月開學,我都會聽她念叨新生入學後遇到的各種問題。從我讀小學,一直聽到我的娃都快讀小學了,在我腦袋裡積累的故事,少說也有幾百個,我很有責任感地想站出來說幾句。
和很多國家的啟蒙教育比起來,中國一年級的教學内容真的很難。
我有個在加拿大定居多年的大學同學,說起“幼小銜接”,她的思路很清晰“小學學的實在簡單,不用提前教!”
這是我在美國的表妹,她大女兒小學一年級的數學作業:
(說句題外話,我表妹在美國“雞娃”的故事,我一定找時間寫一寫。隻能說,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媽)
這是中國某公立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測驗:
就因為一年級學的内容難,孩子不好适應,越來越多的家長不得不提前讓孩子學點什麼。這樣孩子上了學,至少起步階段能輕松一些,不會被挫傷自信心。
前兩天我的大學閨蜜群也在讨論幼小銜接的問題。幾個小學生的家長跳出來,異口同聲地說“該提前學還得提前學啊!”
道理真的是這個道理,但是每年我老媽學校都會有一大票孩子,因為提前學了,上課不聽講,自以為是,聽課的習慣很不好。
這樣的孩子幾乎沒有懸念的會在二年級下半學期開始,成績大滑坡。這些負面教材也都是事實。
“讓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知識,不符合孩子的發展特征”,所以就要一刀切,讓所有的孩子都零基礎入學!國家就是這麼堅定,果決!
這樣就能解決掉所有問題了嗎?
我隻想呵呵了。
幼升小是孩子成長過程當中,面臨的第一個真正意義的大挑戰。
什麼小升初、中考甚至高考,都沒有幼升小對孩子造成的沖擊大。
下午的點心沒有了,午休沒有了。
以前會幫孩子穿褲子、擦屁股的老師,變成了要求他們交作業、上課不許說話的老師。
回了家飯後的動畫片時間,現在要被媽媽守着做作業……
每一年都會有一年級孩子在學校哭鬧吵着要回家,怕老師、怕上課的,還有總是遲到、不會收書包、丢三落四的……
去年在杭州還有一個無奈的校長,硬生生把學校的名字臨時“改成”XX幼兒園,在一位“小學生”的作業本、課本封面統統寫上“XX幼兒園”,這個孩子才願意進學校,因為他堅持認為“這不是我以前的學校”,每天都在校門口哭鬧。
“一年級”小男生哭着找媽媽。
珠江商報記者陳耀帆攝
從玩玩樂樂的幼兒園一下子進入到被約束遵守規範、被要求完成任務、被期望赢得好成績的環境裡。這個坡太陡了!
成年人結婚前都還需要談個戀愛,剛工作也要有個實習期,磨合适應一下。孩子陡然間被換了一種全新的日常,不給他們一個小樓梯,他們怎麼能順利爬上去?
幼兒園的孩子到底該“學”些什麼?
孩子難爬坡,國家沒對策。怎麼辦?
關于如何幫助孩子做好幼小銜接的問題跟老媽聊了很久,我又給能聯系到的數位帝都的小學、初中校長以及一年級的執教老師挂了國際長途,整理了以下的良心建議,給媽媽們參考。
幼小銜接的終極目标有三個:
1.培養好習慣。
2.做好身體準備。
3.做足心理準備。
先來說“好習慣”。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好習慣包含以下兩大方面:
好習慣一
坐得住、聽得清
孩子們在幼兒園的課程大多以遊戲為主,很難坐得住。進入小學階段後,孩子在學校一節課就四十分鐘,專注力就變得特别重要。如果孩子能夠達到二十多分鐘就已經是非常好的狀态。
南京某小學一年級教室裡,孩子們在認真聽着“開學第一課” 中國江蘇網記者袁濤攝
一年級學習差的孩子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專注力差,不懂得傾聽老師的指令。
幼兒園的大班階段,老師和家長都要有意地培養孩子的專注程度,讓他們學會傾聽老師講話,聽懂老師的指令和所講的内容。
好習慣二
會閱讀、懂複述
閱讀是孩子學習的基礎,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好的閱讀習慣并不是孩子會盯着書看就行了,好的閱讀習慣包含兩點:
第一,要會觀察。在繪本或者書上能夠找到相關事物,包括一些細節并且記住它們。
有很多方法都可以訓練孩子的觀察力、記憶力,比如遊戲裡的對對碰、大家來找茬、拼圖等等,這些都是幼小銜接當中很重要的一些訓練方法。
第二,要會表達。孩子有能力把書本上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用自己的話複述出來。
幼兒園的老師以及家長應該帶着孩子進行繪本閱讀。讀完之後,可以讓孩子們複述故事,訓練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在閱讀繪本的時候,讓孩子們試試看圖說話。孩子說話的時候,可以提示孩子們,要注意觀察,把自己看到的信息表述清楚;也要注意理清邏輯,按順序一幅圖一幅圖的說。
一對母子在山東省青島書城閱讀。
新華社記者李紫恒攝
說到邏輯能力的培養,應該讓孩子接觸簡單的數學思維的學習,學習差的孩子通常邏輯能力都比較弱。這部分圖圖媽是專家,回頭讓她再跟大家傳授一些學齡前數學思維培養的好方法。
再來說身體準備。
自己系鞋帶、收拾書包等等的自理能力不具備的話,别說學習了,就連在學校交好朋友都難。因為他們會被這些基本的生活問題困擾。在學校可不會像幼兒園那樣,一哭老師就能來幫忙。
小朋友正在進行“系鞋帶技能檢測”遊戲。
重慶日報記者蘇思攝
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該讓他們參與家務勞動,學習照顧自己。而不是為了幼升小銜接臨時抱佛腳。
另外也要有意識地發展孩子的精細動作。我媽的學校,很多一年級小孩連用橡皮把鉛筆字擦幹淨都做不到,這其實是家長的責任。
教會孩子握筆塗塗寫寫、會撥弄小學數學的常用教具“珠子和小棒”,學會跳繩(别小看跳繩,這是培養孩子左右腦以及身體協調性的絕佳運動。我們六個娃當中的老大“垚垚”連同老張從半年前開始就在與跳繩作鬥争。)
幼兒園階段,有條件的話,根據孩子的興趣讓他們接觸一兩個運動和藝術活動,對孩子會很有益。
臨近開學,要幫孩子按照小學的時間表調整好作息,這個好理解,不展開說了。
最後說說“心理準備”。
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要讓孩子明白,小學的學習和幼兒園不一樣了。會有一個很艱苦的過程,要學會堅持,懂得克服苦難。
但我們也要學會培養孩子的成就感,讓他們在艱苦的學習中找到樂趣。
我們還需要讓孩子明白,上學以後老師、同學和自己的關系也會有變化。要學會等待,不要一遇到困難就大吵大鬧。
以上的建議不僅僅針對幼小銜接的孩子,對幼兒園階段的教育培養都會很有啟發。
如果媽媽們還是覺得摸不着頭腦,沒有信心。市面上真正優秀的幼小銜接機構,值得擁有。
大家在考察這些機構的時候,一定要了解他們的培養目标、理念以及方法。隻是提前教孩子一年級知識點,并且讓孩子死記硬背強行填鴨,這樣的“幼小銜接”隻會害了孩子。
說了這麼多,一定會有人跳出來diss 我,“你們這麼鼓吹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是功利主義,是急功近利,你們應該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
我隻想告訴大家,别一提到“累”, 就認為一定是負擔。背100斤磚頭回家,累得要死,也不覺得愉快;要是換成100斤黃金呢?大家都搶着背。負擔越重,你越愉快,收獲越大。
不要用那些簡單機械、價值匮乏的“負擔”來累孩子,我們要幫助孩子去找到那些含金量高的“負擔”來成就孩子。
快樂教育從來都是僞命題!
對于父母,教育就像是“賭石”。我們看不清也不知道哪些是磚頭哪些是翡翠。我們總擔心丢掉的那一塊沒準最值錢,所以都背着。
這是為人父母的無奈,也是我們不得不負擔的責任。祝福每一個與孩子共同負重前行的父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