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中考考得最多的8篇文言文

中考考得最多的8篇文言文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06 07:00:37
登泰山記

中考考得最多的8篇文言文(初中課内文言文篇目)1

原文

作者: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裡。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曆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裡,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謂環水也。餘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複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餘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巅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駁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迹。至日觀數裡内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中考考得最多的8篇文言文(初中課内文言文篇目)2

(一)文學常識

作品出處:《惜抱軒詩文集》

文學體裁:散文

作 者:姚鼐

(二)字詞解釋
  1. 陽:山的南面。
  2. 汶(Wèn)水:也叫汶河。發源于山東萊蕪東北原山,向西南流經泰安東。
  3. 濟水:發源于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到山入海東。後來下遊被黃河沖沒。
  4. 陽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兩山之間的流水道,現通稱山澗。
  5. 當其南北分者: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
  6. 古長城:指春秋時期齊國所築長城的遺址,古時齊魯兩國以此為界。
  7. 日觀峰:在山頂東岩,是泰山觀日出的地方。
  8. 以:在。
  9. 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乾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的年号。
  10. 乘:趁,這裡有“冒着”的意思。
  11. 齊河、長清:地名,都在山東省。
  12. 限:門檻,這裡指像一道門檻的城牆。
  13. 泰安:即今山東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為泰安府治所。
  14. 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15. 朱孝純子穎:朱孝純,字子穎。當時是泰安府的知府。
  16. 蹬(dèng):石級。
  17. 級:石級。
  18. 環水:即中溪,俗稱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東面南流。
  19. 循以入:順着(中谷)進去。
  20.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21. 中嶺:即黃岘嶺,又名中溪山,中溪發源于此。
  22. 天門:泰山峰名。《山東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裡,屈曲盤道百餘,經南天門,東西三天門,至絕頂,高四十餘裡。”
  23. 崖限當道者: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
  24. 雲:語氣助詞。
  25. 幾:幾乎。
  26.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青山上覆蓋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負,背。燭,動詞,照。
  27. 徂徕(cú lái):山名,在泰安東南。
  28. 居:停留。
  29. 戊申晦:戊申這一天是月底。晦:農曆每月最後一天。
  30. 五鼓:五更。
  31. 日觀亭:亭名,在日觀峰上。
  32. 漫:迷漫。
  33. 摴蒱(chū 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種賭博遊戲,這裡指博戲用的“五木”。五木兩頭尖,中間廣平,立起來很像山峰。
  34. 極天:天邊。
  35. 采:通“彩”。
  36. 丹:朱砂。
  37. 東海:泛指東面的海。這裡是想象,實際上在泰山頂上看不見東海。
  38.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沒有照着。
  39. 绛皓駁色:或紅或白,顔色錯雜。绛,大紅。皓:白色。駁:雜。
  40. 若偻:像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緻敬的樣子。日觀峰西面諸峰都比日觀峰低,所以這樣說。偻,駝背。
  41. 岱祠:東嶽大帝廟。
  42. 碧霞元君:傳說是東嶽大帝的女兒。
  43. 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住所。這裡指乾隆登泰山時住過的宮室。
  44. 顯慶:唐高宗的年号。
  45. 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滅。
  46. 僻不當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47. 圜:通“圓”。
  48. 石罅:石縫。
  49. 瀑水:瀑布。
(三)内容理解

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遊蹤進行,同時穿插對泰山特點的記述和對所見景觀的描繪。正文共五段。

第一段先從地理環境落筆: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濟水東去,名山傍水,分外壯觀。“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的兩個“皆”字,頓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兩條河鋪開成面寫去,點出了山南山北衆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

第二段,寫他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離京師,乘風雪,曆經數縣,抵達泰安的經過,以及在這個月的丁未日(即二十八日),與朱子穎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天氣狀況是全文的點睛之筆。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頂,第二天即除夕日(當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夕即與朱子穎到日觀峰上的日觀亭,坐候日出。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風雪交加,一與泰山道上“迷霧冰滑”照應,一派寒冬景象。自日觀亭向東望去,山谷中雲霧彌漫,即所謂“雲海”。太陽出來前是,“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作者從山巅向下俯視,衆山如骰子,這是從對面落筆寫出日觀亭位于最高處。“白”字寫出了白雪覆蓋群山的概貌。“稍見”呼應了“五鼓”,說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還不清晰,隻是朦胧可辨。這太陽未出的昏暗景象對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陽将出時的景色是“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這是說,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線雲層,顯現出奇異的顔色.霎時間成為五彩缤紛。這時夜色已退,晨曦初現,太陽的形體未現,光芒已可見。很快這一線異色不斷擴張、變幻,成五彩紛呈。這霞光的背景為欲出的太陽蓄了勢。太陽出來時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這幾句描寫了太陽正出來,顔色赤紅,有紅光托着。作者沒有寫紅雲幻成半圓形,以極快速度躍出海面的景象,隻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生氣和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豔豔,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着太陽一般。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的形象表現得氣勢磅礴。寫日出還不就此為止。作者回頭西望,日觀峰以西諸山,陽光照射到的,呈紅色;照不到的,依然白色。晨曦中紅白錯雜相間的群山,都似彎腰俯首,顯得矮小,有如杜甫的名句:“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效果。

作者寫觀日出之後,就寫了名勝古迹,泰山上的名勝古迹很多,而作者隻選了日觀亭附近的一些古迹,加以簡要記叙。寫時,以日觀亭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的方位記叙得清清楚楚,構成了以日觀峰為中心的一組風景圖。這些古迹的簡介,突出了日觀峰自古以來就是泰山的重要遊覽勝地,遊人甚衆,周圍的古迹也随之而起。

第五段,綜述泰山的特點:“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雜樹,多松,生石罐,皆平頂。”在三多三少的排列中,着重寫了山石的蒼黑顔色和平方形狀,着重寫了松樹生于石縫之中和平頂的狀貌。這樣,用短句寫出了鮮明形象,突出泰山蒼勁峻峭的面貌。又描繪了泰山嚴冬的景觀:“冰雪,無瀑水,鳥獸音迹。至日觀,數裡内無樹,而雪與人膝齊。”多用兩三字短句,簡練峭勁。寫冰雪處,與前文“大風揚積雪擊面”相回應,并以此結束正文。

最後一段“桐城姚鼐記”,交代作者,這是遊記常見的格式。

(四)主旨理解

本文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生動地表現了雪後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抒發了作者贊美祖國河山的情懷。文章的基調積極、樂觀、豪邁,是清代散文的佳作。

(五)寫作特色

修辭巧妙,手法得當 。這篇文章有多處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各具特點。

(六)名家點評

王先謙 《 續古文辭類纂 》:“典要凝括。”“讀此益服其狀物之妙。”“具此神力,方許作大文。世多有登嶽,辄作,讀此當為擱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