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文化中,他們是如何理解“僞信”?是否正如一些人所言,一切不皈依伊斯蘭教的信仰都是“僞信”。為何會有哈裡發要殺死所有信仰二神教的人的流傳說法?
1、僞信具有時代的變動性和群體性據一些學者認為,“僞信”這個詞,不同朝代,不同的群體來說,是有區别的。以平民和上層人士為例,它的涵義是不一樣的。對于平民來說,僞信的标志就是飲酒、受賄以及接受淫婦的财物。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僞信”,并非就是宗教信仰的問題。更多的是指一個人的道德有虧之類的,甚至是指口無遮攔。
在伊斯蘭文化曆史上,有些著名的詩人,就算本身是虔誠的教徒,但是詩句涵義過于放蕩,也會被人們當作是“僞信”的表現。
“豪飲是酒友,驕傲如王侯。放歌能銷魂,僞信亦風流”
“今日杯在手,酒後吐真言。不信複活日,衆人齊争光”
對于這類的言論,他們内部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這是一種對傳統的離經叛道,感到不滿和憤怒。而有的人,則認為這些言論沒有啥大不了的,無非就是一種漫不經心的俏皮話,無需過分在意。
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如果過分沉迷于酒色财氣、行為放蕩不羁,同樣也是會被正統社會所不容。
像李白這種鬥酒詩百篇,具有絕對才氣的人,才會稍微被主流社會接受。不然隻會被人們視為敗壞社會風氣的浪蕩子而已
一個人在如果行為上,違反當地的風俗習慣和社會規則,或者在言語上教唆和侮辱他人的信仰,是大概率能引起别人的怒火。這種情況,無論在哪個古代社會都是如此。
2、源于權勢之間的鬥争,僞信罪是存在被過分濫用和界定的情況上層人士,特别是執政者們對于“僞信”的理解,就是特指那些為了獲得相應的權勢,打入上層社會,而假意信仰伊斯蘭教,但内心實則是信仰其他宗教信仰,例如摩尼教或者波斯教。
據《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史》中的資料顯示,在艾布.加法爾.曼蘇爾時代,僞信就經常和生活不檢點和放蕩形骸聯系在一起。
而曼蘇爾為了能舉薦自己兒子邁赫迪,其中一個手段,就是通過指責另一個哈裡發寶座候選人經常和僞信者一起,導緻他生活作風腐化。
而登基後的邁赫迪,為了能夠更加牢固地把持住權力,就開始搜捕、懲罰僞信者。到這裡我們基本就清楚,僞信者隻是表面的罪名,實則是鎮壓對自身統治産生威脅的叛亂者。
以上是最主要的兩種對“僞信”的理解。在伊斯蘭文化曆史上,不同時期和人群,對于“僞信”,都會有自己的理解。
有的人認為那些無神論者,就是僞信。有的則把生活淫亂者、自我炫耀者,甚至把政治、學術、宗教的對立,都當成是僞信的的證據。
也就是說,僞信罪很多時候,并非單純是某些人不虔誠信仰伊斯蘭教,而是被内部人員,拿來當作報複對手和設置圈套的手段而已。甚至在他們某個朝代,僞信罪是存在被過分濫用和界定的情況。
換言之,類似的罪名,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王朝之間,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體現,隻是根據社會性和民族性的不同,各自的名稱和罪名來源不同而已,但在維護當地社會秩序和統治者利益方面,并沒有太多本質的區别。
了解一個文明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他們的曆史和思想。有一套《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它裡面的内容,可以很好地清除市面上,對于這個文明的種種誤讀。至少,我們能夠從一個“内部人”的視角,來觀察他們的文化和信仰。而不是單純從他們的敵人口中,獲知他們的一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