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讀佛經,《心經》絕對是首選,短短二百六十餘字,意涵深刻。其中名句千古流傳,但也正因為文字簡略,其中的道理有些晦澀難懂,比如經文中講“照見五蘊皆空”,相信大家都知道所謂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可是為什麼衆生為何有五蘊?為何把五蘊觀空後,可以“度一切苦厄”?小編今天就與諸位分享其中的道理。
前文《佛為何說衆生皆苦,四聖谛之“苦”谛的含義》中,小編論述了苦谛的含義,衆生知苦,是出離苦海的第一步。而苦從何來呢?這就是“集”谛的内容,也就是世人對五蘊的貪著,導緻了苦的産生。五蘊,則是由八識衍生而來,世人貪著五蘊,八識就為衆生變現出五蘊。也就是說,對五蘊的貪著,是苦的根源,所以“照見五蘊皆空”之後,可以度一切苦厄。
具體來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即說明色蘊,也就是我們的色身,或者在十二因緣中稱為“名色”。世人卻對它貪戀無比,為它花費大量精力,期望它能長久不壞。而在佛門看來,色身不過是因緣假合而成,與一切生滅法一樣,要經曆成住壞空的過程。
再來說“受”蘊,也就是人的感受,佛門将感受分為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舉例來說,我們都知道生氣不好,這就是苦受,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生氣對身體不好,還是在不斷生氣呢?這就是衆生對受蘊的貪著導緻的。而樂受更是我們花費畢生經曆去追求的,外界的五欲财色名食睡,可能都會帶給我們樂受,因而沉溺其中。
那麼“想”蘊又是什麼?我們腦海中無時無刻不在生出各種想法,想去吃飯、想睡覺、想見朋友等等,因為有念頭的産生,并且執著于它們,所以八識就變現出想蘊,将衆生束縛在三界内。
何為“行”蘊呢?很多人把它解釋成行動、行為,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小編覺得這樣解釋其實不恰當,佛經中的行蘊,即身口意行,由此而來十善業行和十惡業行。隻要有業行,就會不斷流注出異熟種子,伴随流轉六道。而聲聞聖人則可以觀空行蘊,将其滅盡而入無餘涅槃。
而“識”蘊就比較好理解了,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對應的六識,正因有了六識,我們才能分别外界六塵,有了分别心。
所以《心經》中第一句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是直接把苦滅掉,而是通過修行波羅蜜,将對五蘊的貪著滅掉,因而可以“照見五蘊皆空”,既然可以觀空五蘊,當然“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當然,這隻是小編的一家之言,不知道您對此又作何理解呢?
每天分享佛學知識,感恩評論點贊,喜歡就請關注我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