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篆刻到底用哪邊刻

篆刻到底用哪邊刻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3 04:34:55

從三方商玺談起的篆刻史,很容易出現這樣一種情況:說完三方商玺,緊接着就是戰國古玺,然後就是秦漢高峰期,而秦漢高峰期,一般都會延續說到魏晉南北朝的印章(篆刻史目前國内公認的将魏晉南北朝印風劃歸漢印風格),然後緊接着就是元吾丘衍和趙孟頫,再接下來就是明、清各流派,中間隋唐五代、宋時期的篆刻幾乎都是跳了過去,似乎在這個曆史時期,中國的印章停滞了,空白了,沒有值得一提的事情了,新入門的篆刻人不必關注了,其實,這顯然是一個誤解,任何一門藝術的發展史,基本都是連續不斷的,任何一個時期都是無數環環相扣連環扣中的一環,不可或缺,決不可忽略不計,否則就會斷裂藝術的連續性 ,造成篆刻初學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于是,今天就抽出時間,把這個最易忽略的年代提一提:

中國印章在南北朝至宋這個時期發生了好多事情,一篇文章可說不完,本文粗線條地提到跟這個年代的相關的以下幾件事情:

1、鑒藏印的發生,盛行以及其與落款印的區别

2、秦漢白文小印向唐宋朱文大印,再到後期朱文小印的演化。

(漢假司馬印)

篆刻到底用哪邊刻(最容易忽略的篆刻年代)1

(漢印:新西河左佰長“)

篆刻到底用哪邊刻(最容易忽略的篆刻年代)2

(漢印”武陵尉印“)

以上諸印中的”假司馬(所謂假司馬,其實是司馬的副手,)““佰長”“尉”都是官階或官職,執有這些印信的人,就是擔任這些官職的人,所以我們見古戲裡都是以“官印”做為擔任官職的憑證,典型的如三國時期關羽辭别遭曹操離開許昌,就把“漢壽亭候”的印章挂在房梁上才走,印章這種作用貫穿整個封建曆史時期。

私印則大多應用于各種交易,憑信,多是随身攜帶,大家訂個契約,就随手拿出來蓋上印章。,印章的主要作用還是實用,跟藝術基本沒有關聯(雖然印章中存在有藝術的成份)。印章從實用走向藝術是個漫長的過程就是從六朝唐宋這個時期開始的,首先就是鑒定書畫。

漢以後,唐以前,不管是官府還是文人,在鑒定書畫真迹之後,就在鑒定的字迹或副頁上簽名寫字,叫押署,意思就是說,這東西真假如何,價值如何,我們(或我)表示負責,當然,也表示這東西是我們的(或我的),有所有權的意思。押署有點麻煩,筆墨可能并不方便,于是,後來就成了蓋個戳,打個印,這個動作,使印章真正跟書畫作品相結合,印章從此走向藝術,把這件事幹得最轟轟烈烈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據徐浩《古迹記》裡稱:“太宗皇帝肇開帝業,大購圖書,寶于内府,锺繇、張芝、芝弟昶王羲之父子書四百卷,及漢、魏、晉、宋、齊、梁雜迹三百卷,貞觀十三年十二月裝志部帙,以”貞觀"字印印縫,命起居郎禇遂良排署如後。“

文藝青年李世民一當皇帝,就當即下令搜訪民間的書法家、畫家們的真迹,從内府支銀子,花大本錢收購民間書法繪畫真品,老百姓收到通知以後,不管是真是假,好的壞的,都拿出來獻寶,收上來之後,李世民一看,這不行啊,真的假的,好的壞的混一塊,于是就下旨讓虞世南、褚遂良這些書畫大家負責鑒定,鑒定完了,就蓋上印章,就是這對著名的”貞觀“小玺:

篆刻到底用哪邊刻(最容易忽略的篆刻年代)3

(唐印”貞觀“)

有這個章的,就是真迹,沒有的,就不是,于是,有沒有這個印章成為收藏品真僞的标記。

皇上都這麼做了,大臣們紛紛起來仿效,朝野上下,大家一起玩收藏,大臣們玩蓋章收藏,老百姓們當然也學啊,于是形成股收藏蓋章風氣,直到五代時期及宋代,包括遼金時期,這種鑒定收藏的風氣一直沿續,于是就有了各式各樣的收藏印章,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又出了一位文藝青年皇帝,就是宋微宗趙佶,據《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裡收錄,他的鑒藏印有14方之多,最典型的是”宣和七玺“:

篆刻到底用哪邊刻(最容易忽略的篆刻年代)4

(”宣和“”宣和“)

篆刻到底用哪邊刻(最容易忽略的篆刻年代)5

(”政和“”政和“)

篆刻到底用哪邊刻(最容易忽略的篆刻年代)6

(兩方雙龍印,一方一圓)

篆刻到底用哪邊刻(最容易忽略的篆刻年代)7

(葫蘆形印”禦書“)

當然還有那方著名的”内府圖書之印“的九疊印:

篆刻到底用哪邊刻(最容易忽略的篆刻年代)8

(内府圖書之印)

皇帝率先垂範了,當然上行下效了,于是,大臣們也開始玩收藏,玩鑒賞,,大臣們也有了自己的鑒藏印,最有名的就是大書法家米芾,據說他一個人就有印章超過一百方以上。

關于米芾,印章史上還需要多說兩句:米芾當然是書法大家,沙孟海的《印學史》上說,他還很有可能是文人刻印的第一人,至少沙孟海大師認為文人篆刻不提米芾是不合适的。僅故宮藏的禇遂良摹《蘭亭》的米芾跋,就連續用了"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姓之印“”米芾之印“”米芾“”米芾之印“”米芾“”祝融之後“這麼多印。

篆刻到底用哪邊刻(最容易忽略的篆刻年代)9

(米芾蓋的章)

但不管米芾蓋再多的章,從李世民到米芾,印章大多是鑒藏印,這種以鑒定書畫作品真僞以及确定收藏所有權的印跟書畫作品本身沒有關系。也就是說,在這個漫長的曆史時期内,隻有鑒藏印,而沒有文人或書畫家的落款印,那個時期,就算再著名的畫家如吳道子、書法家如歐陽詢,詩人如李白,詞人如蘇轼,大家畫完了畫,寫完了字,寫完了詩詞也隻是落款署名,并不蓋款章,蓋款章是後來的事。

二、秦漢白文小印向唐宋朱文大印,再到後期朱文小印的演化。

發生在這個曆史時期有印面白朱文的形式變遷,之前的印章钤蓋多用于封泥介質,因此白文印居多,後來的钤蓋多用于紙張介質,于是朱文印居多,但不管是用于封泥介質的白文印(白文印壓在封泥上之後,形成的印痕是凸起的,易于辨識),還是紙張廣泛應用之後的朱文印(朱文印蓋在白紙上,較白文印清晰易認)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以後的朱文印(朱文印的大面積普及是因為紙張的廣泛使用)為了使印文内容更清晰,印章的印面面積發展的比秦漢時期的白文印大得多,這也變相的使朱文印的印文為了布滿印面而變成九疊文印,這個問題,我在另一篇《九疊篆的來曆》(詳見我的公衆号:三個小布丁)的文章裡專門說過。

篆刻到底用哪邊刻(最容易忽略的篆刻年代)10

(比秦漢玺印大得多的南北朝時期南齊的印章“永興郡印”)

篆刻到底用哪邊刻(最容易忽略的篆刻年代)11

(比秦漢玺印大得多的隋印”廣納府印)

篆刻到底用哪邊刻(最容易忽略的篆刻年代)12

(唐‘中書省之印“,也較秦漢印印面面積大得多)

篆刻到底用哪邊刻(最容易忽略的篆刻年代)13

(宋”禦府圖書“一樣的大)

在這個曆史時期,先是白文小印變成了朱文大印。出現了有時代特色的九疊篆印章。後來因為鑒藏印對原作的污損等原因再度發展成朱文小印。

三、後人對唐宋印風的借鑒

既然官印,私印都向九疊印的印面面積大、印文盤屈方向發展的,那鑒藏印自然也是越來越大,最後米芾說了,鑒藏印太大了,會導緻印文污損原作,于是提倡鑒藏印的印文與印邊要細一些,印章要小一些。這間接開啟了後來吾丘衍、趙孟頫的精緻的元朱文印的先河。因此南北朝、隋唐宋時期的朱文印決不是像後人認為的那樣一無可取,浙派大師丁敬專門有詩論及:

古人篆刻思離群,舒卷渾同嶺上雲。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

丁敬認為唐宋印風決不是像史論上所說的那樣是“糟粕”,而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藝術資源,丁敬對唐宋印的看法,對于我們,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因此,我們在學習篆刻的過程中,決不可忽略唐宋兩個朝代的篆刻史。

四、從鑒藏印到落款印的演化以及篆刻藝術的獨立

鑒藏印并沒有使篆刻與書畫真正結合起來,真正篆刻與書畫結合起來成為藝術,是從落款印開始的。最早的落款印是楊凝式所書的《盧鴻草堂十志圖跋》钤蓋的”凝式“印:

篆刻到底用哪邊刻(最容易忽略的篆刻年代)14

(”凝式“)

落款印當然跟鑒藏印不一樣,落款印是在自己寫的書信、詩歌或書法作品以及自己創作的繪畫作品上加蓋的印章。

正是因為要在自己的作品落款中使用印章,不好的款章對于文人來說,太跌份了,沒面子,于是,他們就越來越追求款章的藝術性,并盡辦講究它與書畫作品的統一協調。又因為落款印可以盡情表達作者對自己書畫作品的情感、志趣等内容,使落款印逐步向閑章印發展,印章的内容從此豐富了起來。既不受官印官職内容的限制,也不受所屬權内容(比如名章)的限制,同時也不受鑒藏印的語句限制,因材料青田凍石的發現使文人們自己開始動手刻印,沒有發現石料前,文人們刻不動玉、銅等材料,隻能假手工匠們來制作印章,而文人自己隻是寫寫印稿并不刻印,所以,那時所謂的篆刻并不是完整的篆刻藝術,隻有到了材料也成熟後的元明時期,篆刻才日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

無論如何,唐宋這個曆史時期,在篆刻史上的地位,決不是無足輕重的。需要學習篆刻的新人給予足夠的重視。

(【布丁說篆刻】之11,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