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者說】
作者:彭銳(蘇州科技大學教師、樹山村駐村規劃師)
2012年的春天,我跟随導師楊新海教授來到蘇州市通安鎮樹山村,開展鄉村規劃。第一次進村的場景至今仍曆曆在目:金芝嶺的東入口是一處蜿蜒緩坡,可謂雜花生樹,快步行至高處,千畝雪白的梨花田倏地映入眼簾。那一瞬,樹山村的“原風景”撞開了我的心扉,但同時,不盡如人意的人居環境也激發了我内心強烈的使命感。
剛開始,我并沒有多大的雄心,規劃很快就完成并獲了獎。當我以為這裡的工作暫告一段落時,導師告訴我,人才少、規劃落地難才是鄉村規劃最大的痛點,并鼓勵我在樹山村進行“陪伴式”鄉建實驗。就這樣,我略帶興奮地開始了城鄉兩頭跑的駐村生涯,沒想到這一“陪”就是十年。
樹山村戈家塢自然村落樹山村村委會供圖
不同于城市建設,鄉村規劃無法做到專業化、精細化的管理實施,這就要求規劃師在不同角色之間靈活轉換。作為“協作者”,我要以村民為主體,對民房建築設計、大石山路綜合整治、花溪景觀設計等建設項目直接指導或評審,保證規劃實施不走樣;此外,還要聯合大院大所建設負氧離子實時監測系統,聯合藝術院校挖掘創作鄉土景觀小品,聯合社會資本和返鄉創業青年參與精品民宿建設,當好“合作者”。
看着樹山村蒸蒸日上的變化,我逐漸意識到,鄉村建設不僅需要規劃幹預,更需要内生發展,實現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變。自2016年起,我聯合政産學研多方力量,盤活村内閑置資産創建樹山鄉村雙創中心,召開鄉村創客大會、組織文創大賽,依托内設機構“鄉村規劃建設研究與人才培養協同創新中心”和“鄉村文旅雙創技能大師工作室”,培養高校鄉建人才、基層幹部和創客,孵化文旅雙創企業……“鄉創 文創”的模式成功激發了樹山村的活力。
如何搞好鄉村文創?這可真讓我犯了難。于是,我叫來朋友和學生幫忙。我們瞅準樹山村民間圖騰——樹山守,研發出三大系列近百種相關文創産品,包括守正創新的文旅大使、守望相助的抗疫先鋒和守護環境的環保衛士,重塑守子守家、守規守矩、守一守真、守土守疆四位一體的“守文化”,打造“樹山守”文化IP。
我們還成立了樹山鄉村創客聯盟,涵蓋餐飲、住宿、遊樂、農業、文創等領域的40餘家單位,通過權利義務的約束,形成“樹山命運共同體”,加強資源互補,打通産業鍊條,實現全域聯動、抱團發展。
有了高顔值和有趣的靈魂,更高的追求便是農業農村的現代化。
為此,我和團隊挖掘史料,複建了樹山罕見的村級書院,通過再現明代文人雅士吟詩誦讀的生活場景,展現“門外千根竹,家藏萬卷書”的耕讀文化,打造全國首創的無邊界圖書館,成立“鄉村閱讀聯盟”,讓書香氛圍彌漫整個樹山村。
同時,我利用校友資源聯合頂級音樂機構,以音樂文旅為突破口,實施“藝樹家”鄉村駐地計劃,打造全國第一鄉村音樂文旅高地和國樂複興長三角創作基地。2019年,我們創立“文驿”和“村潮澎湃”廠牌,打造音樂會客廳——圌山文驿,通過音樂和駐留藝術家,向全世界講述中國鄉村發展的故事。
随着城市垃圾分類的推行,我和團隊又開始策劃樹山垃圾分類創新項目。我們建立了“全循環智能分類生态管理平台”,精準監控和精細管理鄉村垃圾分類;利用“樹山守”進行垃圾分類宣教,培植“守護綠水青山,共建美好樹山”理念;将垃圾分類與鄉村現代化治理結合起來,通過“科技助力 文創賦能”打造鄉村垃圾分類新标杆。
鄉村規劃既是多規合一的實用性規劃,又是面向未來的創新性規劃。在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下,“三農”問題已不再是農民在農村做農業的封閉系統,鄉村逐漸從同質同構走向異質異構,同時兼具糧食安全、城市腹地和精神家園的多元價值。尤其對于江蘇這樣的先發地區而言,鄉村發展和規劃面臨很多新的挑戰,作為規劃師一定要迎難而上并且自我加壓。
如今,樹山村已經成為生态優、村莊美、産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的明星村。在十年的陪伴中,我和樹山村共同成長。我認識到,規劃工作是有邊界的,但陪伴式服務沒有,絕不能把鄉村規劃做成“一錘子買賣”。鄉村規劃源于情懷、成于專業、終于治理,歸根到底是形成共識的過程,既要盡力而為又要有所不為,要堅持技術方法創新,堅持價值觀念持續傳導,不忘初心、保持耐心、富有匠心。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08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