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評論一件事,先要了解它。知道它的前世今生,作者帶您了解下一家國家全資企業怎麼一步步變成現如今這個樣子的,文章比較長希望朋友們能耐心看完
現如今大家普遍都認為聯想的前身是中科院計算機所的下屬公司。早在1984年,中科院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所新技術發展公司”簡稱計算所公司。
這家公司由中科院以自主知識産權出資全資控股,注冊資金130萬人民币。是根正苗紅的全資國企。那個時候的柳傳志還隻是六室的助理研究員。随着計算所的成立,柳傳志也搖身一變成為了副總經理。而計算機所的所長曾茂朝任董事長。
而中科院的技術大拿倪光南任總工程師,這位技術大拿主持了聯想式漢字系統,聯想系列微型計算機。那個時候的聯想要是上科創版一點問題都沒有,雖然那個時候還沒有科創闆。這一系列“聯想”産品也是後來聯想這個品牌的由來,而這一批聯想産品截止到1987年,賺了上千萬,當時由于有稅收政策,這上千萬的巨款就是純粹的收入。
而在上個世紀90年代柳傳志從副總經理變成了總經理,而計算機所公司也變成了北京聯想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到了98年,又改名成了聯想集團控股公司,注冊資本變成了1億,但依舊是中科院全資控股。
到了2000年,聯想改制了。從全民所有制變成了有限責任公司。改制之後注冊資本為6.6億,而中科院出資4.3億,持有65%的股權,剩下的則由職工持股會出資持有股權。
01年6月,聯想又改名了,從聯想集團控股公司,改成了聯想控股有限公司,這個名稱也一直用到了現在。聯想的改制也徹底完成,上文說過的持股比例落到了實處。
這是聯想的第一步,從全資國企,變成了國資控股。
而随着電腦和互聯網的飛速普及,聯想也越做越大。據有關資料顯示,聯想在08年到10年的淨利潤從4.83一路漲到35.9億,3年翻了9倍。
而到了2009年中科院挂牌出售了聯想的29%股權,将這部分股權賣給了泛海控股。
而聯想的股東們也确定了董事會成員,董事長也不是中科院計算機所所長了,而是變成了柳傳志。
柳傳志 朱志南 盧志強3個人在董事會5席中占據3席,從此聯想就由柳傳志做主了。
這是聯想的第二步,國資從控股變成了第一大股東。
柳傳志成為話事人後剛滿一年,就在2010年和蔡金芳、朱立南等七人成立了北京聯持志同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後續又成立了十四家北京聯持會**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有限合夥)在聯持會後以數字區分比如北京聯持會壹公司。
這十幾家“聯持會”取代了職工持股會的地位,十幾家公司共同投資了北京聯持志遠這家公司,由北京聯持志遠代為持股,取消了職工持股會的存在。
而在11年年底,泛海控股就将自己手裡9.6%的股權以協議方式轉讓給了柳傳志、朱立南、陳紹鵬、唐旭東、甯旻五位聯想高管。而聯持志遠也向泛海控股和黃少康分别轉讓了9.5%和1.5%的股權。
而在12年的2月,也就是上文事件發生的2個月後,泛海控股将自己持有的聯想股權再次以協議方式轉給了北京聯恒永信投資公司(有限合夥)。
這一套操作下來,高管以及他們的持股公司占股總計44%,高管們變成了第一大股東。
這是聯想的第三步,也是最後一步,這一步完成後,國資不再是第一股東了。
到了如今,曾經中科院的國資印記在聯想身上很淡了,在聯想上的招股書中,聯想宣稱公司沒有實際控制人。
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熱烈讨論一下,作者反正感覺學到了不少知識,原來股權是可以變更的,國企通過改制改革也是可以變成私人控股的,希望有關部門查一查這股權一步步的變更是不是都是合法合規的,早日給大家一個明白,網友們關心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愛國的表現,這個應該值得贊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