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
當初,在大學時,正是因為這樣的标題,誤入《英雄志》這個大坑。本來是作為金古的粉絲,來砸場挑刺的,可是,定力不足的我,卻被書中的一個人物,輕輕拿下,那就是命途多舛的盧雲。
直到現在,十年過去了,該書還沒有完結,雖然作者孫曉已經說過,這本書不會太監,而且因為前面情節的改動,也影響到後續結尾的難産,但構思已經完成,四位主角的命運交彙,已經開始。
之所以喜歡盧雲,是因為大學時代迷茫的困境,像極了剛出場時的盧雲。那時的他,就像一個孔乙己,身為讀書人,以孔子門生自居,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社會最底層。空有儒生的宏願——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當時讀書不多的我,還以為這是作者的自造詞,當時驚為天人,即使後來才知道這是一位理學名家所言,但也不影響自己對于盧雲的觀感:即使命運不羁,也從不放下心中的信念,一直為正道而努力。所謂正道,就是做對的事情。也是因為這樣的觀點,感染了自己的準嶽父,也是如此,讓顧嗣員的死,充滿悲情。
盧雲是一個儒俠
公元前221年,秦皇一統六合,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萬念歸于法家,百家争鳴結束。儒家東躲西藏,墨家默默凋亡。随着董促舒天人感應的大一統,中國進入儒家思想的時代。後來以《世說新語》為群像、以道家學說為根底的玄學興起,佛家寂滅學說的東來,中國文化進入了儒、釋、道并存的局面,自還珠樓主而起的武俠,就是從後兩者中走出的佛俠、道俠,代表門派就是少林、武當。但是,《英雄志》第一次創造了一個由孔子門徒進化而來的儒俠。
比較吊詭的是,盧雲進入武道,卻是緣于道家的“養氣”,内力的底子,反而是武當。及至武功帶來的質的飛躍,卻是來自昆侖,來自前一代劍神的“昆侖劍出血汪洋,千裡直驅黃河黃”。這又有一些法家的冷酷色彩,以及佛家的“萬物皆有命,人生皆幻影”的禅意。
直到在大水瀑下,在十年的洞中苦熬中,盧雲從自己的儒學領悟中,以正道入手,畫出了正十七,也悟出了道家的“仁劍震清揚”。從此,盧雲步入新時代的四大宗師行列,代表着儒俠的正式亮相。
即使小說還沒有結尾,但盧雲已經回來。在剛出場時,盧雲被壓迫,走投無路,隻能以面攤為生,在再度重生後,他扛着的扁擔,卻是天下,蒼生,戰争與和平。沒有人能夠攔着赴死,因為他是天絕僧預言裡的聖光。
這麼多年來,一直擔心的,就是《英雄志》的爛尾,就像擔心《紅樓夢》的後40回,不翼而飛一樣。但盧雲,早已成為新時代武俠的标杆性人物,他來自底層,來自孔門,來自中國思想文化與武俠世界的奇妙結合。
最後,期待《英雄志》的大結局,期待天下蒼生在盧雲手中的柳暗花明,起死回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