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普世價值與絕對真理

普世價值與絕對真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22 07:34:26

近年來,以自由、民主、人權等為主要内容的西方“普世價值”觀念在我國思想理論界造成了不小影響。受此影響,有人聲稱“改革開放成就是學習和實踐普世價值的結果”,有人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普世價值”混為一談,甚至危言聳聽地說“拒斥普世價值,将失去做人類社會正常成員的資格”。其實,對是否存在“普世價值”、何為“普世價值”、“普世價值”的實質等基本問題,一直充滿争議,需要進行深入辨析。

普世價值與絕對真理(認清普世價值的真實價值取向)1

“普世價值”的形成過程

“普世”一詞源自希臘文,意指整個有人居住的世界。而“價值”則是客體對于主體所具有的意義和作用,是反映主客體需要—滿足關系的範疇。“普世”和“價值”合成一詞并發揮影響,經曆了由宗教化而學術化,繼而政治化的過程。“普世”概念最先為早期基督教派争奪影響力而使用,後世教派曾發起“普世運動”,主張“教會是超國家、超民族、超階級的普世實體”。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學術界探讨“全球倫理”問題,提出“普遍價值”概念,力圖建立一種為大多數人認同的“底線倫理”。随後,“普遍價值”轉化為“普世價值”并被政治化,成為西方價值觀的代稱和進行意識形态滲透的工具。

當前,所謂“普世價值”,指的是超宗教、超國家、超階級的,任何人、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認同的價值觀念。其基本内容,就是一些西方國家大力倡導的自由、民主、人權等,它們被認為具有廣泛而永恒的“普适性”,在世界範圍内推行。

政治化的“普世價值”之所以形成,既是資本主義把自己的價值觀普遍化的結果,也和長期以來的“西方中心論”不無關聯。這種“西方中心論”或認為西方文化優于非西方文化,或認為西方文化特征、價值具有普遍性,代表人類發展方向。20 世紀末,美國學者亨廷頓主張:“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為西方對其他社會的文化統治和那些社會模仿西方的實踐和體制的需要作辯護。普世主義是西方對付非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态。” 2010 年,有關國家在國家安全戰略中明确提出,其持久利益有四項,第三項就是“在國内和全世界尊重普世價值”,還詳盡闡述了推廣“普世價值”的戰略措施。至此,“普世價值”成為少數資本主義國家推行自身價值觀、進行意識形态滲透的前沿武器。

“普世價值”的推行策略

馬克思曾指出,每一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将日益抽象化,它們更傾向于“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在封建時代,忠、孝、節、義等觀念曾被奉為将“萬代永續”,在資本主義時代,自由、民主、人權等被标榜為“普适”價值而廣泛推行。

一是混淆主觀與客觀區别,将特殊價值擴張為普遍價值。自然科學可以超越國界、發現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普遍規律。而“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具有截然不同的主體差異性,不僅不同主體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判斷,同一主體對同一事物也可能會有不同判斷。雖然價值觀念具有相對共同性,但世界上不可能存在行之四海、冠蓋古今的普遍價值。西方價值作為一種特殊價值,有其特定适用範圍,但如果将之普遍化,無疑會将豐富的“一個世界,多種聲音”畸變為單調的“一個世界,一種聲音”。

二是抹煞具體和抽象差異,将有限價值誇大為永恒價值。普世價值論者往往從“永恒人性”“普遍倫理”出發,推導出“普世價值”的合理性。其實,價值問題和人性、倫理問題一樣,雖然有一定的社會共通性,但本質上都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有其動态具體的曆史内涵。恩格斯指出,不存在對各階級都“絕對适用”的“永恒道德”,在消滅了私有制、消滅了階級,從而“在偷盜動機已被消除的社會裡”,如果有人把“切勿偷盜”宣布為道德原則,就隻會遭到嘲笑了。同樣,價值作為對社會存在的意識反映,體現的是具體有限社會實踐發展水平。抽象化的“普世價值”和永恒人性、普遍道德一樣,是并不存在的虛幻物。

三是忽略中國和西方不同,将世俗價值裝扮為神聖價值。歸根到底,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是資本主義等價交換原則的觀念反映,是産生于西方個人主義、實用主義社會的世俗價值,但被披上了神聖的外衣。實際上,不僅由于中國和西方情況差異,同一概念的内涵并不相同;在宏觀層面,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權利與義務,始終是對立統一關系,片面化某些價值要素,并将之神聖化,最終将影響這些價值的實現。

20世紀90年代蘇聯的解體,很大程度上就是受“普世價值”影響的結果。當年,戈爾巴喬夫“改革新思維”的核心,就是“超越意識形态”,維護高于一切的“全人類共同利益”。結果,蘇聯逐步走上了一條亡黨亡國的不歸路。21世紀以來,一些國家以武力為後盾推行“普世價值”,不僅制造了國際人道災難,也在客觀上助推了恐怖主義的滋生蔓延,造成了不少悲劇。

“普世價值”的利益還原

“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醜。”價值無非是利益的意識反映而已,所謂“普世價值”,可以還原為資本主義的一系列具體利益。

首先,“普世價值”是追逐“普世”經濟利益的觀念表達。“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資本就敢于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占有盡可能大的市場,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是資本一以貫之的“普世”追求。資本主義發展到國際壟斷階段後,更加需要超越國界,建立跨國産業鍊以獲取超額利潤,“普世價值”正是這種利益驅動的觀念表達。

其次,“普世價值”是謀求全球霸權的思想武器。在早期,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發動世界大戰謀求實現其稱霸目标。現在,一些國家改變方式,推行“全球一體化”,積極“輸出民主”,軟硬兼施,試圖改頭換面地達到目的。其中,利用信息傳播優勢推行“普世價值”,目的是通過成為價值準則的認定者,繼而成為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主導者。

第三,“普世價值”包藏着意識形态鬥争的戰略企圖。“普世價值”論者打着“淡化意識形态”的旗号,進行循序漸進的意識形态滲透,企圖侵蝕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态中的指導地位,最終收到不戰而勝,用西方制度模式取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效果。對此,絲毫不能放松警惕。

在新的曆史時期,世界範圍内價值觀念交流交融交鋒的态勢更加明朗。一方面,我們要善于廣泛借鑒吸收包括西方文化精華在内的人類文明成果,促進自身發展;另一方面,要增強價值自信,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打造和諧繁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彰顯“中國價值”的強大力量。

作者:許海

編輯:易豔

來源:“前線”app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