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中秋節适合送兔兒爺嗎

中秋節适合送兔兒爺嗎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9 14:15:54

中秋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代。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祭月作為民間的重要禮俗之一,逐漸演化為賞月、頌月等活動。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

時至今日,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中秋習俗,除了大家熟悉的吃月餅、賞月、食蟹外,還有如賞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這些不同的節日習俗也帶來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産手工品,北京泥塑兔兒爺就是其中之一。

八月十五月兒圓,兔兒爺家住月裡面。

兔兒爺,别婵娟,走向大地顯靈仙。

采百草,做良藥,祛病除災保平安。

月餅圓,蘋果鮮,西瓜切成花口蓮。

毛豆枝,九節藕,我把兔兒爺供中間。

迎中秋,記感恩,家家團團又圓圓。

(北京中秋節兒歌)

中秋節适合送兔兒爺嗎(兔兒爺原來是女兒身)1

兔兒爺泥塑作品(雙彥)

小小兔兒爺蘊曆史

“老北京”過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一項習俗是供兔兒爺。“兔兒爺”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着兩隻大耳朵。明紀坤在其作品《花王閣剩稿》中記載:“京中秋節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雙彥介紹,兔兒爺之所以出現在北京,又是以這樣的形象表現,源于北京的地理位置、曆史文化。古時,北京以南是平原地貌,并逐步接近中原地區,以北則越過山地就是遊牧地區,所以自古南北文化、農耕與遊牧文明就在北京不斷交彙融合。現在,有史料記載兔兒爺出現的年代是明朝,但是兔兒爺的形象和服飾表現可以證明應早于這一時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兔兒爺臉頰兩側一直延續到肩膀位置的白底黑點的部位,這其實是其帽子上的裝飾“狐尾”,這種裝飾和帽子是古時遊牧民族貴族特有的裝飾,宋代女真族首領金兀術就着這樣的頭飾。

不是玩具成玩具

雙彥介紹,兔兒爺常被稱為是中秋節的傳統玩具,其實不然。兔兒爺出現伊始并不是專門用來給孩子們把玩的。傳說中,由于發生瘟疫不得醫治,在月宮搗藥的玉兔不忍人間疾苦,下凡送藥。作為嫦娥的“寵物”,女性的玉兔為了方便挨家挨戶醫病送藥,就穿了寺廟中韋陀服飾,為更快治愈所有病人,玉兔時而騎虎,時而騎象或麒麟,挨家挨戶去送藥。完成任務返回寺廟時累倒在廟旗之下。這個故事不僅說明了兔兒爺造型中一定要在背後插一面旗幟的原因,也反映了健康是自古以來人們的美好追求和祝願。

舊時兔兒爺在中秋盛行,是家家戶戶祝願家人身體健康的重要習俗。孩子的健康更是長輩格外關注的,所以希望孩子通過把玩兔兒爺,觀賞兔兒爺,得到更多的祝福。因此兔兒爺的形象也更加生動可愛,長此以往,就成為了孩子喜歡的玩具。兔兒爺雖是女性,但是為了表示尊敬,還是用北京話的尊稱“爺”來稱呼。另外,兔兒爺的坐騎也是多種多樣,各種傳統文化中寓意吉祥的植物和瑞獸(除龍外)皆可。

兔兒爺的工藝是家族的血脈

雙彥出生于1958年,是北京泥塑(兔兒爺)的第四代傳人。雙彥回憶,從小就看見父親在家制作兔兒爺,童年幾乎是和泥巴、泥塑、兔兒爺一起長大的:“每天放學回家,父親都會給我一塊泥巴,就是今天的功課,讓我自己創作,之後還要檢查作業。”說起父親,雙彥表示:“我父親對兔兒爺非常執着,可以說是酷愛,13歲開始獨立制作兔兒爺。父親一輩子也沒有什麼朋友,更沒見他工作之餘喝酒、聚會、下棋。北京彩塑工廠成立後,他每天都是上班做兔兒爺,下班回家還是做兔兒爺。”改革開放後,雙彥跟随南下大潮前往深圳工作,當時已經可以拿到每月4000-5000元的高薪,但是因為父親電話中的一句話:“你不回來做,這門手藝就沒了……”雙彥離開深圳回到北京,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坐到小小的泥塑工作台前。直到現在,雙彥一直緻力于兔兒爺的創作,不僅潛心鑽研傳統兔兒爺的發展,還和年輕人一起開發兔兒爺的文創産品,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奔走不停。

文并圖:本報記者 席念楚

編輯:李志鳴

校對:耿靜

審核:葉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