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古代書法家,沒有之一。他身上有不少趣事典故,比如被擇為“東床快婿”,又比如因為喜歡鵝,就答應人家的要求拿自己的書法去換鵝。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非常多,草書、行書、楷書他都有所涉獵,書法技藝之精湛,令人歎為觀止。
早年王羲之曾跟随衛夫人學書法,後來集百家之大成,自立一派。他的作品有《姨母帖》、《奉橘帖》、《快雪時晴帖》、《黃庭經》、《曹娥碑》,以及著名的《蘭亭集序》等,其中,《蘭亭集序》可以說是王羲之最為人熟知的作品,雖然隻是草稿,卻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序》共寫了324個字,這300多個字已成傳說珍品,如今人們無緣得見真迹。因為王羲之的作品雖多,但曆史上他的粉絲更多,所以一旦得到王羲之真迹,很多人都會收藏起來不再傳世,于是王氏書法四散遺落,《蘭亭集序》相傳也被唐太宗李世民帶入了陵墓中。
如今我們看到的王羲之作品,大都是後人臨摹。不過,有一件王羲之作品卻是他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迹,它就是《喪亂貼》。《蘭亭集序》是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和友人聚會時創作的,《喪亂貼》的創作時間大約比它晚了三年。
從這件作品的名字可以猜出,王羲之當時經曆了災事。實際上确實如此,王羲之出身于琅琊王氏,當年王騰、趙盤打到了琅琊,王羲之祖墓被破壞,他痛心疾首,揮筆寫下:“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複,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因為心情極度悲憤,王羲之寫《喪亂貼》時,字裡行間一片哀呼,字也越寫越疾,起首是行書,到後面就漸漸轉化為草書了。全篇筆法精妙無雙,筆勢起伏潇灑不一,變化萬端毫無局限,有“行草體”之感,先行後草,時行時草,展現了王羲之内心的激蕩不平。
這件作品共寫了62個字,是王羲之的經典作品之一。而王羲之作為書法名家,他的書法總是被各方争搶,這件《喪亂貼》也不例外。唐朝時搜集王羲之真迹的風氣格外鼎盛,而唐朝又是一個繁榮開放的王朝,鄰國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到中國,交流文化。
《喪亂貼》上面蓋着“延曆敕定”的印,延曆是唐德宗至唐順宗之間的時間,所以可據此推斷出,《喪亂貼》是在公元782年後的唐代,随着遣唐使登船流落到了日本,之後成為了聖武天皇的收藏品,被視為國寶,又被光明皇後送給了奈良東大寺正倉院。
沒過多久,《喪亂貼》再度收歸日本皇室手中,到了清朝光緒十八年,中國書法家楊守敬在日本進行古籍搜尋活動時,才發現《喪亂貼》在日本。直到2006年,被日本仔細收藏了1300年的《喪亂貼》才首次在中國進行了一場展出,這也是它多年來第一次“省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