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Rotterdam)是荷蘭第二大城市,位于歐洲萊茵河與馬斯河彙合處。位于荷蘭的南荷蘭省,Nieuwe Maas河畔。它是歐洲最大的海港,直到近年來甚至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鹿特丹的名字來自于在市中心注入Nieuwe Maas河的小河鹿特河和荷蘭詞Dam(壩)。
鹿特丹港
鹿特丹的城市簡況
鹿特丹(Rotterdam)(北緯51°55',東經4°29')是荷蘭第二大城市,歐洲第一大港口,位于歐洲萊茵河與馬斯河彙合處。鹿特丹位于荷蘭的南荷蘭省,Nieuwe Maas河畔。它是歐洲最大的海港,直到近年來甚至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港。整座城市展布在馬斯河兩岸,距北海約25公裡,有新水道與北海相連。港區水域深廣,内河航船可通行無阻,外港深水碼頭可停泊巨型貨輪和超級油輪。鹿特丹的名字來自于在市中心注入Nieuwe Maas河的小河鹿特河和荷蘭詞Dam(壩)。
鹿特丹是連接歐、美、亞、非、澳五大洲的重要港口,素有“歐洲門戶”之稱。城市市區面積200多平方公裡,港區100多平方公裡。市區人口57萬,包括周圍衛星城共有102.4萬。鹿特丹地勢平坦,位于荷蘭低地區,低于海平面1米左右。其東北部的衛星城亞曆山大斯塔德附近低于海平面6.7米,為荷蘭最低點,該處有居民17.5萬。鹿特丹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1月最冷,平均氣溫1℃,7月最熱,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700毫米。
鹿特丹港簡介
鹿特丹港位于萊茵河與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東溯萊茵河、多瑙河,可通至裡海,有“歐洲門戶”之稱。港區面積約100平方公裡,碼頭總長42公裡,吃水最深處達22米,可停泊54.5萬噸的特大油輪。港區基礎設施歸鹿特丹市政府所有,日常港務管理由鹿特丹港務局負責,各類公司承租港區基礎設施發展業務。二戰後,随着歐洲經濟複興和共同市場的建立,鹿特丹港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到迅速發展: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過紐約港(1.8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此後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2000年,吞吐量達3.2億噸,創最高記錄。目前,鹿特丹年進港輪船3萬多艘,駛往歐洲各國的内河船隻12萬多艘。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進的ECT集裝箱碼頭,年運輸量達640萬标準箱,居世界第四位。鹿特丹港就業人口7萬餘人,占全國就業人口的1.4%,貨運量占全國的78%,總産值達120億荷盾,約占荷國民生産總值的2.5%。
鹿特丹港區服務最大的特點是儲、運、銷一條龍。通過一些保稅倉庫和貨物分撥中心進行儲運和再加工,提高貨物的附加值,然後通過公路、鐵路、河道、空運、海運等多種運輸路線将貨物送到荷蘭和歐洲的目的地。
鹿特丹港區是該市的主體,占地100多平方公裡,港口水域277.1平方公裡,水深6.7~21米,航道無閘,冬季不凍,泥沙不淤,常年不受風浪侵襲,最大可泊54.4萬噸超級油輪。海輪碼頭總長56公裡,河船碼頭總長33.6公裡,實行雜貨、石油、煤炭、礦砂、糧食、化工、散裝、集裝箱專業化裝卸,同時可供600多艘千噸船和30多萬艘内河船舶,年吞吐貨物3億噸左右。港口貨物的運輸幹線萊茵河、高速公路、港口鐵路與國内外交通網相連。進港原油除經萊匣河轉運外,還鋪設運輸油管道直通阿姆斯特丹以及德國、比利時。大宗過境貨運占貨運總量的85%,其中原油和石油制品占70%,其餘為礦石、煤炭、糧食、化肥等。進出口主要對象國為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歐盟國家。從60年代起鹿特丹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但仍然不斷加強泊位建設,更新設備,擁有許多提供特别服務。
鹿特丹港是世界上主要的集裝箱港口之一。早在1967年,一些碼頭裝卸公司敏銳地發現到集裝箱在世界上的發展潛力,并進行了巨大投資。現在,鹿特丹港已成為歐洲最大的集裝箱碼頭,它的裝卸過程完全用電腦控制,碼頭上各種集裝箱井井有條地堆放在一起。1982年它就可裝卸216萬标準箱,超過了紐約港的190萬箱。現在鹿特丹集裝箱裝卸量已超過320萬箱。
鹿特丹港的集裝箱運輸形式主要有:
1、公路集裝箱運輸。一個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稠密的公路網,将鹿特丹與歐洲所有的大城市連接起來,從鹿特丹出發,隻需8~10小時就可以到達巴黎、法蘭克福和漢堡,到達德國的主要工業區魯爾地帶和比利時大部分地區所需的時間就更短了,即使是北歐這樣較遠的地區也可以在24小時之内到達。荷蘭的公路運輸擁有雄厚的實力,歐盟30%的國際公路運輸是由荷蘭承擔的。
2、鐵路集裝箱運輸。鹿特丹幾乎每天都有一系列的集裝箱列車向歐洲各地發車。
3、駁船集裝箱運輸。近年來,由于運價低等原因,鹿特丹駁船集裝箱運輸得到了迅速發展。幾乎每天都有駁船将集裝箱由鹿特丹運至萊茵河沿岸各集裝箱碼頭)随着集裝箱運輸的發展,内陸集裝箱碼頭開始大量出現。在歐洲,尤其是菜茵河沿岸,已興建了32個集裝箱碼頭。90年代以來,鹿待丹開始實施新的擴能計劃,建造10~15萬噸級的第五、第六代集裝箱碼頭。到2010年,集裝箱吞吐能力将達600萬箱,以确保歐洲最大集裝箱運輸中心的地位。
1957年,由于港口極大的擴建,鹿特丹人想出了歐洲之門港這個名稱,這意味着他們想成為“歐洲的大門”。其實自1963年鹿特丹就可被稱為世界最大港口和倉庫地。城市對集裝箱轉載進行了大量投資,以在遠東世界經濟國中競争。在馬斯平地港的碼頭上可毫無困難的裝卸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
集裝箱尺寸的标準化對此也有貢獻。在不列颠港,位于Botlek水道中的卡蘭橋後,人們主要裝卸(多為日本)汽車。運汽車船的特征是其高而對風敏感的結構。
佩爾尼斯和馬斯平地港上主要是煉油廠。自1936年石油港的數量和面積不斷發展。瓦爾港内主要裝卸零裝貨。很多是“流動”轉載,直接可上内河航運船。
鹿特丹港的形成
鹿特丹在曆史上幾經興衰。它原本是鹿特河附近的漁村,該河古時從南荷蘭的沼澤地區流人馬斯河,鹿特丹因鹿特河而得名。1250年在馬斯河北岸修建堤壩,用閘門将鹿特河與馬斯河隔開。1340年荷蘭伯爵威廉四世治理鹿特丹時,挖掘運河與代爾夫特和萊頓相通,使鹿特丹開始繁榮起來。1563年城市大部分曾被大火破壞。1572年鹿特丹被西班牙軍隊占領和掠奪,幾個月以後西班牙人撤退。當時有許多來自比利時安特衛普的商人和工匠在鹿特丹定居下來,使鹿特丹進入一個恢複發展時期。
到了16世紀,鹿特丹城市建設逐步發展,在泥沼地上挖掘出了許多港口,為對外交通和貿易奠定了基礎。到18世紀;鹿特丹的對外貿易更為蓬勃興旺,集中對法國和英國開展貿易,當時也有船隻遠航到印度尼西亞和美國。到19世紀,鹿特丹在轉口貿易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德國在1870年統一,在萊茵地區,特别是在魯爾地區實行工業化,使鹿特丹也相應地得到發展。随着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及蘇伊士運河的通航,特别是1877年鐵路接通南部市區和1895年建成通往北海的運河新河道,使其運輸條件大為改善。城市的擴展,港口運輸網絡的建立,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河流和運河聯為一體,至20世紀初鹿特丹一躍而成為荷蘭第一大港,世界上設備最好的港口之一。
鹿特丹港的發展
五個發展時期鹿特丹港的發展大緻可分為五個時期。大約1400年至1800年為第一時期,當時僅為小商港。1800年至1900年為第二時期,其間規模有一定的發展。現在該兩處作業的貨種主要為集裝箱、子母船、森林木材、其他件雜貨、水果、蔬菜、濃縮果汁等。1920年至1960年為第三時期的港口發展。
在這期間港口建設向下遊推進,後期建造了Botlek項目,主要是油産品、化工品、農産品、煤炭和其他幹散貨碼頭設施。1960至1970年為第四時期,再往下遊發展,離開了市區,推向了瑪斯河口,建造了沿海的Europoot碼頭,主要作業貨種是原油、化工品、礦石、農産品和滾裝船。1970年至今為第五時期,在這一時期為進一步适應城市建設和環保的要求,适應船舶大型化的趨勢,開始了大規模的填海造地,向大海要土地,并啟動了“瑪斯平原墾地項目”(Maasvlakte),現正在進行第二期,在這裡停靠的主要是集裝箱、原油、礦石和煤炭船舶。港區基礎設施歸鹿特丹市政府所有,日常港務管理由鹿特丹港務局負責,各類公司承租港區基礎設施發展業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