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一個發源于中國的國際性民族,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苗族總人口為942.6萬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重慶、廣西等省(區)。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苗族人主要種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
苗族有什麼風俗習慣?中國少數民族苗族的來曆習俗
苗族的起源
苗族族稱古老,最早見于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蠻”、“荊蠻”、“五陵蠻”等稱呼。這些稱呼把苗和其他族稱混同在一起。宋以後,苗才從若幹混稱的“蠻”中脫離出來,作為單一的民族名稱。
苗族根據語言差異分為三大方言,分别為苗語東部方言(亦稱湘西方言)、苗語中部方言(亦稱黔東南方言)和苗語西部方言。苗族的自稱,在湘西地區的苗族稱“仡熊”(果熊),而在其它地區稱“卯”、猛”或“蒙”等。“猛”或“蒙”,黔東南苗語意為“樹心”,傳說楓樹心生“妹榜妹留”(蝴蝶媽媽),“妹榜妹留”才生苗族遠祖“姜央”,故把“猛”或“蒙”作族稱,西部方言苗族自稱為hmongb(蒙),有意為“人”等詞義。局部地區稱為“嘎鬧”,意為烏,或許是古代烏氏族圖騰的遺迹。曆史上,曾按其服飾、居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名稱。1949年以後,統稱為苗族。
關于苗族族源,與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的被史籍稱為“南蠻”的氏族或部落有聯系。有人認為古史傳說時代的蚩尤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與苗族有親緣關系。有人認為古代三苗與苗族有淵源關系。有人則認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此外,還有驩兜說、夜郎說、巴郡南郡蠻說、盤瓠蠻說、武陵蠻說等。
有人提出傳說時代的蚩尤、唐虞夏時代的三苗、殷周時代的髳、春秋戰國時代的荊蠻、秦漢時代的黔中蠻或武陵蠻,都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是苗族先民在曆史上不同時代的不同名稱。
總之,根據史籍記載和傳說,苗族先民殷周時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帶生息。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荊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動。秦漢時,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區定居,小部分繼續遷徙到黔東南都柳江流域。嗣後,由于戰争、饑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農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斷遷徙。
苗族的宗教習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農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祀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主要是東部方言苗族,苗語稱“Baddeibzhal”(芭代周)。
自近代以來,随着西方傳教士深入我國内地傳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區、貴州凱裡、湖南沅陵等地區有一些苗族群衆皈依了基督教,在滇東南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東北、黔西北一帶的基督教信仰曾經勢頭強盛,影響極大。外國傳教使團或者傳教士們在苗族地區開設了許多的中小學校、醫療機構、甚至實施了一些經濟發展項目,對于苗族社會的進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滅的作用。著名的牧師有安順的黨居仁、柏格理、張道慧、王樹德等,前二者均殉職苗區。
國外的苗族,在越南、老撾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老撾、泰國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響。盡管如此,在他們的社會中,傳統的祖先崇拜、靈魂觀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苗族的民族節日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1、農事活動節慶;2、物質交流節慶;3、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4、祭祀性節慶;5、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醜日是地歲節,第1個醜日至第2個醜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醜月)第一個醜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别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芈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鬥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制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傩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竈神節(祭竈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異,還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一些獨具特色的節日,諸如花山節等。
苗族的特色美食
糯米飯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為男女老幼喜愛之食品,人們認為吃粘米飯不頂餓,味淡,不及糯米飯香,不用菜也能吃下,不用筷子,手捏着吃極為方便。凡逢走親訪友的禮品,各種節日(姊妹節)的主食,多為糯米做成的各種食品。有甑蒸絢白的糯米飯,染成五顔六色的花糯米飯,枕頭形和三角的粽子、糯米粑,以及釀酒、長途旅行或上坡做活,多以竹制盒盛糯米飯儲之随身帶去食用。在新媳婦初見翁姑,女婿拜見嶽丈時,糯米制作的上述禮品是必備的禮物。因此,糯米的用量比例是很大的。縣境苗族人民煮粘米時普遍采用木甑蒸和鼎罐煮悶熟。多是按米放水,不濾米湯,群衆稱為“按湯飯”,苗語稱“告翁賀”,食之既不淡味,又有營養。糯米是先用冷水泡發脹後,過濾放于木甑上蒸熟,再盛放于木盆内而食。粘稻或糯稻,多是舂一次吃一天,常年如此。認為現舂現煮,吃了養人,放久了的米是陳米,吃了不養人。糧食加工工具有石碓、水碾兩種,是很早就使用的工具,每戶必備。水碾(有稱水磨的)碾米才是三幾百年曆史,據傳是外族傳入的。近水的寨每寨有架或數架水碾,也隻有在農忙季節才使用,幹旱主要還是依靠石碓舂米。加工方法,把焙籠烘幹或日曬幹的稻谷放入石臼内,用腳踏碓杆後端,使舂杆起落,利用落下的力來舂米,舂好即篩去糠而得淨米。
小黑藥炖雞
在丘北縣境内的苗族村寨,隻要家中來了貴客,他們都會炖制出香噴噴的小黑藥雞讓客人品嘗。這一美食不僅香味獨特、營養豐富,而且“清肺排毒、散寒止咳、滋陰補腎、行血通經”,一直被丘北苗族同胞奉為款待上賓的佳肴和大病體虛的滋補良藥。
小黑藥别名草三角楓,屬常年生草本,生長于陰涼潮濕的山地,其根、莖、葉皆可入藥,苗族同胞常用它治療腎虛、腰痛、哮喘等病症。其炖制出的雞不僅香味獨特、肉嫩湯鮮,而且還具有滋補、治病等特殊功效。
據丘北苗族村寨的老人介紹,小黑藥炖雞在苗族民間沿襲已有數百年的曆史。原來隻是當地苗族婦女産後的滋補品,聽說苗族婦女産後吃一隻小黑藥炖雞,産後三天後就可投入正常的生産勞動。由于小黑藥炖雞營養豐富、藥效神奇,後來逐漸演變成了苗家待客的鄉土美食。随着丘北普者黑旅遊業的發展,小黑藥炖雞成了丘北菜肴一個頗具特色的亮點,備受當地人和外地遊客的青睐。
苗族的服飾特點
服飾特色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着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内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别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采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制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曆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制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顔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豔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并不強調突出主題,隻注重适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
如果說銀飾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麼服飾則代表着苗家人獨特的藝術作品。《辭海》裡記載“苗繡已同代表着苗家刺繡最高水平的湘繡、蘇繡、蜀繡、粵繡一同并列收入。”苗族刺繡、服飾正如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贊的:“苗女刺繡巧奪天工,湘繡蘇繡比之難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業開發和前景。
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繡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繡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鍊、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彙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于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龍戲珠、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百鳥朝鳳、遊魚戲水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壯族 ·滿族 ·回族 ·苗族 ·維吾爾族 ·土家族 ·彜族 ·蒙古族 ·藏族 ·布依族 ·侗族 ·瑤族 ·朝鮮族 ·白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黎族 ·傣族 ·畲族 ·傈僳族 ·仡佬族 ·東鄉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佤族 ·納西族 ·羌族 ·土族 ·仫佬族 ·錫伯族 ·柯爾克孜族 ·達斡爾族 ·景頗族 ·毛南族 ·撒拉族 ·布朗族 ·塔吉克族 ·阿昌族 ·普米族 ·鄂溫克族 ·怒族 ·京族 ·基諾族 ·德昂族 ·保安族 ·俄羅斯族 ·裕固族 ·烏茲别克族 ·門巴族 ·鄂倫春族 ·獨龍族 ·塔塔爾族 ·赫哲族 ·珞巴族 ·漢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