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人們彼此之間打招呼往往會問:“你吃了麼?”而年前這幾天,在膠東一些鄉村集市上,上面那句話已俨然被另一句寒暄語所替代:“過年的蛹,你買好了麼?”
這裡所說的“蛹”,就是蠶吐絲結繭之後的形态。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在國内很多地方都被視為一道美食,膠東半島不少縣市區(山區吃的更多一些)也有此習俗,并且尤喜在過年期間吃。正月走親戚之際,餐桌上常能見到“蛹”。
膠東吃蛹的習俗源自何時?暫未見到詳細記載。但查考史料,至少在兩宋之際,吃蛹就已經在民間流行。南宋文士葛立方曾專門寫了一首“食蛹詩”,内中稱:“綠柘林中聽晚缫,聞将煮蛹當持螯。”
古代的物流相對不發達,人們的飲食習慣往往取決于當地的物産。膠東半島多山地丘陵,柞木衆多,很早就有放蠶缫絲的傳統(清末牟平、海陽、栖霞等地都有以此發家緻富的案例)。而作為蠶繭的附帶物,蛹的供應自然也比較充足(主要是柞蠶蛹,即大蛹),當地吃蛹的習慣,大概就是因此而來。
時過境遷,随着時代的發展,一方面是交通運輸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是本地放蠶規模的減少,目前膠東市場上的蛹,有不少應該是産自外地。不過,像栖霞方山等處,依然可以見到本地大蛹供應。
膠東人吃蛹,最常見的烹饪方式就是辣炒。即先以蔥爆鍋,然後搭配少許青椒,将生蛹炒熟即可。這種做法相對簡單,也可以保留蛹的鮮味,因而較為流行
而如果不嫌費事的話,油炸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與辣炒相比,油炸之後的蛹,雖然鮮味不及,但更香更脆。并且蛹皮也可咀嚼,能夠做到物盡其用。
除了以上兩種烹饪方式之外,膠東地區還能見到“剁蠶”這道菜。實際上,它的主要原料也是蛹,隻不過上鍋之前,先要把蛹剁碎,以此謂之“剁蠶”。
相對而言,“剁蠶”的吃法比較麻煩,且很考驗廚藝,一般隻在酒店餐館中供應。而家常待客,要麼辣炒,要麼油炸。
作為一名膠東人,筆者從小對“蛹”這道菜就很熟悉。但熟悉歸熟悉,卻談不上愛吃。過年期間做客遇到這道菜,一般隻是象征性地夾上兩個。唯獨有一年某位發小從外地回家,在他那裡,筆者一連吃了五六個。回想起來,那大概是因為當天早上吃飯不多,再加上席間又有新鮮的大棗饽饽就着吧。(本文作者:耳左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