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房子安放“衰老”
半月談記者 張璇 李平
2022年10月,民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比已超過一半,部分大城市和農村地區的空巢老年人比例甚至超過70%。大量空巢老人在居家養老中面臨着諸多不便、困難乃至安全風險。如何讓房子裝下“衰老”成為社會新課題。
對話嘉賓
張勁松(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秘書長)
陳建義 (浙江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處長)
胡曉冬 (杭州市西湖區北山街道公共服務辦主任)
老年宜居環境改造正處于窗口期
張勁松:曾經一段時期,各地城鄉社會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多沒有考慮到老齡社會的特點和要求。随着我國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老年人居住條件、公共服務、社區環境等方面暴露出的适老化問題越來越突出。
城市老舊小區正在經曆住房和居民的雙重老化過程。老舊小區的人口老齡化水平較高,且普遍存在居室空間适老性差,電梯、公共空間缺乏照明設施,樓棟出入口無障礙設計不足等問題,造成老年人日常出門不便,生活安全風險大。
這些隐患導緻老年人摔倒失能的情況時有發生。我們學會多篇研究報告顯示,跌倒是65歲以上老人因傷緻死的首位原因,也是創傷性骨折的主要原因,年齡越大跌倒風險越大。老年宜居環境建設、适老化改造工作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是提升老年人生命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因此,必須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抓住當前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限窗口期,加快建設老年宜居環境。
天津市和平區文化村社區一居民家中,床邊安裝有安全扶手便于老人起床 李然 / 攝
陳建義:促成公衆對家庭适老化改造的關注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愈發強烈,各方面都以舒适、安全為主;二是平均壽命延長,老年人數量越來越多,一個家庭裡一對年輕夫婦可能需要管4個甚至更多老人;三是無論國内外,大部分老人會選擇居家養老,不希望離開自己熟悉的居住環境。
2020年,家庭适老化改造被列為浙江省民生實事之一,并出台了相關改造方案。目前,全省已對4萬多戶居民進行了适老化改造,省裡給每戶補貼資金6000元,主要受益群體是生活困難、低保和邊緣戶等老年群體,以及對國家有貢獻的老黨員、老交通員、老遊擊隊員“三老人員”。
需求端與供給端均需培育
胡曉冬:我們街道是典型的老舊小區聚集區,60周歲以上人口占到常住人口的28%,社區内基本上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的老房子,距離城市二次更新很遠。在這個周期内,适老化改造需求非常迫切。
2019年我們就嘗試通過公益性和市場化相融合的适老化改造,在社區裡打造沉浸式的适老化改造樣闆間,以普及适老化改造的理念。在這幾年推進過程中,我們發現,适老化改造中政策目标人群其家庭改造意願度低,而政策未覆蓋的老年人反而改造意願強,這就導緻政策目标與落實之間出現了一定偏差。此外,不少居民簡單地認為适老化改造等同于裝修,對适老化改造的積極性不高。
陳建義:部分老年人及家庭沒有理解家庭适老化改造的重要性。在城市老舊小區、曆史文化小區,家庭适老化改造難;在農村地區,由于農村老人購買力低、居住分散等,企業對農村居民的适老化改造積極性不夠。與此同時,市場化程度不高。目前從事家庭适老化改造的企業,大多以承接政府的項目為主,居民自發的改造較少,市場培育不足造成企業生存較難。
張勁松:我國适老化改造還處于起步階段,适老化改造的服務能力尚無法與新時期群衆的需求相契合。服務團隊專業能力不高、家庭裝輔具設備可選擇性少、标準規範欠缺等,都制約着适老化改造市場的發展。
在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高虹鎮虹橋村,工作人員在查看經過适老化改造的一戶老人家中的浴室 徐昱 / 攝
疏通适老化改造堵點
張勁松:适老化改造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标準配置,不是高配置,不是對老年人的特殊照顧,而是老年人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對此,社會上需要形成更多共識。在适老化改造中,從規劃設計開始,就要請老年人參與,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從解決老年人最不宜居的問題出發,不必刻意求大求全。
适老化改造是一件專業的工作,專業團隊和行業标準不可或缺,需要健全咨詢與評估、安裝與工程驗收等規範。激活适老化改造的市場活力,需要激發建築設計、裝修裝飾、家政服務、養老服務、物業、家電等相關領域企業主體的積極性,推動适老設備、适老用品的設計研發與集成服務的市場主體快速成長。
陳建義:針對部分老人面臨“下不了樓、出不了小區、進不了城”等問題,應當提前把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納入城市建設和規劃。比如,馬路是不是越修越寬?馬路上的休息凳椅是不是應該多配備一些?未來,應該多從老年人的視角一攬子設計建設城市,讓老人“在家裡生活舒适,在小區、市區轉轉也舒适”。在促進适老化産業發展方面,可以探索對從事适老化改造的企業減免稅收等,鼓勵它們先發展起來,增加市場的有效供給。
(刊于《半月談内部版》2023年第1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