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朱維铮經典作品

朱維铮經典作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30 15:20:56

朱維铮經典作品(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1

朱維铮經典作品(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2

2011年12月15日,複旦大學第五教學樓三樓朱維铮為本科生上最後一節課:“曆史上的中國與世界”

2011年12月15日,陰。76歲的朱維铮拄着拐杖,提前半小時來到複旦第五教學樓,他扶着樓梯欄杆,一步一步緩緩上到三樓。他要去為本科生上通識課《曆史上的中國與世界》——他52年從教生涯的最後一節課。

摘下針織帽,解開棉衣扣子,拒絕他人攙扶,朱維铮扶着牆,艱難登上講台。他因肺癌住院有一陣子了,已經發展到了晚期,靠嗎啡止痛才能站在這裡,隻為履行開學時曾對學生們說的“至少授課三次,最後一次一定親自講”的承諾。

“我要求你們各位要學點曆史,懂得一點曆史上的中國與世界的區别……”面對座無虛席的課堂,他的聲音沙啞,低沉。但他對曆史的“較真”,依然振聾發聩——“講到曆史問題,如果你亂說,我就要說你亂說,我可不管你是誰。”

将近兩小時的授課結束。“就到這裡!”講完最後這四個字,朱維铮起身退場,同登台一樣堅持不讓學生攙扶,緩緩地走出教室。在場衆人,無不動容。

十天後,朱維铮再次住進醫院,三個月後,因病辭世。

光陰荏苒,十年一瞬

著名曆史學家、

複旦大學資深特聘教授

朱維铮先生逝世已十個年頭

“緻敬大師”系列活動——

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座談會

暨“史學與中國社會現代轉型”學術研讨會

于12月17日舉行

讓我們再次追憶先生

體悟同道者的思考與追求

感受同道者的風骨與擔當

朱維铮經典作品(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3

朱維铮

“任何一種曆史研究,那第一步都隻能用力于讨論對象‘是什麼’,然後才可能追究‘為什麼’”

——朱維铮《走出中世紀·序》

1936年,朱維铮出生于江蘇無錫一個醫生家庭。1955年,他進入複旦大學曆史系就讀,方向是中國古代史專門化,早早顯示出在治學方面的天分。1960年畢業後,朱維铮留校任教,師承陳守實和周予同先生,先後做過兩位先生的助理。

朱維铮經典作品(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4

朱維铮大學畢業照

朱維铮經典作品(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5

1970年代,朱維铮(左一)在複旦大學第一教學樓前 1970年代,朱維铮(左一)在複旦大學第一教學樓前

名師出高徒。朱維铮繼承了陳守實的研究與教學成果,将複旦的中國史學史朝更加紮實的方向發展,成為曆史系最具特色的專業之一;同時也繼承了周予同提倡的中國經學史研究,成為當代海内外中國經學史研究領域最有成就、最有代表性的學者之一。1980年,他還在複旦曆史系組建全國首個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并和龐樸教授合作主持編輯《中國文化史研究叢書》28種,樹立了文化史領域的一個裡程碑;1986年,他在複旦大學組織召開首屆中國文化學術國際讨論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朱維铮經典作品(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6

1993年,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國際研讨會在複旦舉行

朱維铮畢生撰寫、編注以及整理的著作有130餘部,涉及領域廣泛,在中國經學史、中國史學史、中國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學術史、中國近代史等多個領域貢獻突出,被公認為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文化史、思想史、學術史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朱維铮經典作品(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7

2004年,朱維铮陪同國外同行參觀上海博物館(左起:德國曆史哲學家呂森、美國後現代史學家懷特、朱維铮)

從某種意義上講,朱維铮不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史學家,更是一位能夠引領時代思潮的思想者。觀察16世紀以後新的全球化進程,中西文化沖突與交融、傳統性與現代性的排斥與妥協是重要話題。基于對這一話題的關注與深入思考,對朱維铮來說,文化史研究不再是靜态的現象描述,經學史也不應該是簡單的故實梳理,而是要深入理解以傳統經史學問為基礎的中國思想家如何看待、應對這一曆史大變局,進而思考世界潮流激蕩中的中國命運。

“朱維铮善于在故紙堆中發現新領域、用新眼光審視舊問題,不少觀點和立論在國際學術界受到廣泛重視。他厭棄高頭講章的說教,反對故弄玄虛的矜持,擅用大手筆寫小文章、用精煉文字發微闡幽。他獨到的眼光、紮實的論述和新銳的思想,深深影響了幾代學人。”在他的告别儀式上,同行用這樣一段話評價朱維铮的學術生平。

朱維铮經典作品(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8

朱維铮先生部分著作

“我不一定是名師,但肯定是嚴師;名師未必能出高徒,嚴師還可能帶出一些。”

——朱維铮談為師之道

“我不一定是名師,但肯定是嚴師;名師未必能出高徒,嚴師還可能帶出一些。”朱維铮這樣評價自己。他培養指點的學生、學者,很多已卓然成家。

實事求是,堅持“以曆史本身說明曆史”,是朱維铮一貫的治學立場,也是培養學生的重要原則。他生前最常引用馬克思的兩句話:“真理是從争論中間确立的”,“曆史的事實是從矛盾的陳述中間清理出來的”。

與朱維铮相知32年的學生、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李天綱回憶,從剛進入複旦聽先生上課起,先生就不斷告誡學生要紮紮實實做學問,“很多人自以為聰明,判斷力很強,就望文生義、跳過很多考證的程序,看似走了捷徑,卻壓根不是在做學問”。

朱維铮經典作品(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9

1980年代,朱維铮給複旦大學曆史系學生上課

複旦大學曆史系副教授姜鵬記得,2000年剛上研一時,就在課上指出了朱先生講課中的一個“錯誤”。“先生曾講過,甲骨文中沒有’儒’字,但有不少研究成果提到,甲骨文中是有’儒’字的。”直接指出老師的“錯誤”,讓姜鵬心裡有些不安,但他沒想到的是,朱先生看到了自己拿出的證據,欣然接受了這個觀點,在給《文彙讀書周報》寫的一篇文章中,還專門談了這個問題。

複旦文科一直以來風行一種中西合璧的教法,見面就由學生講講最近讀了哪些書,在聊天對談中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親炙弟子,當面提攜。這種方法從周谷城、譚其骧、周予同、陳守實,一路傳到朱維铮。

複旦大學文博系教授楊志剛求學時常去朱維铮家請教,“朱老師經常躺在床上跟我聊天,一點架子都沒有。這種言傳身教的機會,太難得了。”他至今記得老師時常不期而至地發問,一次聊着忽然問:“如果交給你十萬個人,你會指揮嗎?”

朱維铮經典作品(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10

1980年代,朱維铮在複旦大學第五宿舍寓所書房

在複旦任教52年,幾乎每屆學生回憶起朱維铮,都會說到他傳奇的“口試”方式。複旦大學曆史系教授金光耀回憶:“1981年,我們期末考試的時候,他是曆史系唯一一個不采用筆試而用口試的老師。事先出好幾十道題目,學生抽簽準備,排着隊一個個進教室接受他的提問。他還提倡學生和他辯論。有的學生就挑偏門的題目挑戰朱先生,但他對史料的熟悉和博聞強記,實在讓人心服口服。”

朱維铮從未脫離教學第一線,既招博士也招碩士,還給本科生上課、開講座。朱維铮開設多年的全校公選課《曆史上的中國與世界》,成為一代代複旦學子的集體記憶。

“他究竟在課堂上講過什麼,一撥又一撥學子或許并不記得了,最難忘的還是他的風度、犀利,引經據典的博大,警句名言式的精深。當然,還有朱維铮對現實始終如一的關切和大膽表達,在一代又一代學子身上留下不滅印痕。”朱維铮學生、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馬勇在回憶文章中寫到。

“中國要走向現代化,正如王元化先生所說,需要有學問的思想家、有思想的學問家。”

——朱維铮《大師》叢書序

朱維铮從來不是一個隻懂得做學問的“老學究”。嚴苛的外表下,亦有柔軟的内心。

在許多複旦人的印象中,朱維铮即使70多歲時,也總是氣宇軒昂,經常騎着自行車在光華大道上穿梭,腰杆筆直。他還曾是複旦大學話劇團的台柱子,演過話劇《秋瑾》的男主角,也是系裡100米短跑的紀錄保持者,這個紀錄保持了至少20年。喜歡做菜的他常常親自下廚招待學生,晚年依舊請學生們下館子。

朱維铮經典作品(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11

1996年7月14日六十壽辰與學生在一起

朱維铮也一直身體力行,履行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隻要是學生邀請朱維铮去講課,他從來不拒絕,反倒是一些高價聘請他去演講的商業活動,先生常常婉拒。他和王元化一同提倡“有學術的思想,有思想的學術”。生命的最後幾年,他擔任上海電視台紀錄片《大師》欄目的學術顧問,幫助欄目選題、策劃、審稿,長達6年。制片人王韌第一次試着給朱維铮發電郵請教問題,兩天後的早上七點半,收到了由朱先生夫人代為傳真的回信,整整27頁。這封長信,朱維铮寫了兩個通宵,不到一個小時前剛剛寫完入睡。

朱維铮經典作品(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12

朱維铮與王元化(左)

讓朱維铮欣慰的是,“當《大師》連續播出後,最感興趣的是中學生”,他們看到了各行各業傑出人士的成長過程,有助于他們“了解怎樣做一個真正有出息的人”。

2006年,70歲的朱維铮被德國漢堡大學授予榮譽博士稱号,這是漢堡大學授予中國人的首個榮譽博士。漢堡大學亞非學院院長、漢學系教授傅敏怡評價朱維铮是“低調的大師”,“現代啟蒙與傳統學者的理想在他身上相得益彰”。而朱維铮始終謙稱自己為“中國史學的一名從業者”。

朱維铮經典作品(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13

朱維铮漢堡大學榮譽博士證書

對于“大師”,朱維铮給出這樣的定義:“大師就是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德才學識兼備,非但于本門學科為不世出的專家,并以卓特識見、新穎方法或指明未來取向,而受衆多學者景仰,這裡的裁判官,僅有一個,就是由時間體現的曆史。”因此“誰都不能自封或他封為大師。”

直到去世之前,朱維铮心裡挂念的始終是他的學術、學生,和他一手拉扯大的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在病床上,他反複校訂着新版《音調未定的傳統》,直到意識清醒的最後一刻。

朱維铮經典作品(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14

朱維铮書房一角

在學術界、思想界和史學教育領域奮鬥半個多世紀的朱維铮,從未離開過複旦大學。“埋在複旦校園的某棵樹下”,是他的遺願。雖未達成,朱維铮以另一種更為長久的形式,融入複旦靈魂的深處。

朱維铮經典作品(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15

朱維铮經典作品(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16

朱維铮(1936.07.14~2012.03.10),男,祖籍江蘇無錫。畢業于複旦大學曆史系中國古代史專門化,留校任教。朱先生治學嚴謹、功力深湛,是中國經學史、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學術史、中國史學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國近代史等多個領域的著名曆史學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聲譽。2006年曾獲德國漢堡大學榮譽博士,這是漢堡大學授予中國人的首個榮譽博士。

他師承陳守實、周予同先生,繼承了複旦優秀的史學傳統,治學能力和成果在早年即為學界所矚目,是19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導者、開拓者和建設者,主持整理、編選和校注多種重要典籍,是促進國際文史學術交流合作的先行者。2012年3月10日逝世,享年76歲。

朱維铮經典作品(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17

朱維铮經典作品(朱維铮先生逝世十周年)18

組稿:校融媒體中心

文字:殷夢昊 尚嵘峥

參考資料:《懷真集——朱維铮先生紀念文集》

圖源:曆史學系

責編:章佩林

編輯:鄧晨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