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5日電(記者 上官雲)驚蟄,又名“啟蟄”,意味着仲春時節開始。此時,氣溫回升比較快,春意更濃。它對農事活動具有重要意義,也被人們視為春耕正式開始的日子。
“到了驚蟄節,耕地不能歇。”在确保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也要不誤農時,做好春耕各項工作。辛勤耕耘,才會有收獲。
驚蟄到,春雷響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它到來的時間點在公曆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
資料圖:2019年3月6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随着氣溫回升,貴州各地農民忙着春耕春播春管,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圖為航拍貴州織金上坪寨鄉香蔥種植基地。 瞿宏倫 攝
對于這個處在春天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也就是說,此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原本蟄居起來、不飲不食度過寒冬的動物們,也被雷聲驚醒,開始漸漸活動。
驚蟄在古代也叫“啟蟄”。漢代時,曾一度把“啟蟄”改為驚蟄,意思相近。後來,古人曾重新使用“啟蟄”的名稱,但唐代《大衍曆》再次采用了“驚蟄”的名稱,沿用至今。
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
值得一提的是,驚蟄雷鳴較為引人注意。從中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并不一緻。
人們也會借助驚蟄的雷聲預測此後一段時期的天氣,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或者是“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
驚蟄到來,氣溫回升較快,這個節氣在農忙上有着相當重要的意義。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
唐詩中寫道:“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
資料圖:南京玄武湖畔發芽的柳葉随風飄蕩。當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古稱“啟蟄”,天氣開始轉暖,春回大地萬物複蘇,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中新社發 泱波 攝
驚蟄習俗有哪些?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以聲音為标志的節氣,也是一個過渡性節氣。它沒有特别的慶祝活動,但有不少有趣習俗。
比如,民間講究要在驚蟄時吃梨:一方面,春天天氣幹燥,梨有去燥潤肺的功效,“吃梨消百病”;另一方面,“梨”諧音“離”,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保證全年都有好收成。
驚蟄時春雷出現,古人難以解釋這種現象,便想象天上有一位鳥嘴人身的雷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所以,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擊鼓回應。
據說,《千金月令》上提到:“驚蟄日,取石灰糁門限外,可絕蟲蟻。”在驚蟄這天,人們把石灰灑在門檻外,認為這樣做蟲蟻一年内都不敢上門,也是希望害蟲不要來騷擾自己。
相傳,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将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征蟲子在鍋中受熱時的蹦跳之聲,寓意驅除害蟲。(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