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芒果台一檔綜藝《春日遲遲再出發》比較火,向我們展示了8個已經離婚的嘉賓一起生活,彼此治愈的過程。
其中一對男女嘉賓性格有點相似,彼此都對對方有好感,但是當男生想進一步交流與了解的時候,卻發現女方變得冷漠了,刻意與男嘉賓保持距離。
這位女嘉賓之前在節目上有講過自己的一個小故事。
她以前上初中的時候,和一個男生玩得很好,但是當她發現男生對她有男女之情的時候,她立馬後退了,從此不再理男生,往後的幾年從沒和他說過話。
那這個女嘉賓的小故事和她現在在節目上的表現就吻合了,心理學家分析道,這其實是一種回避型依戀人格。
01回避型依戀人格
你是否是這樣?
當你面對一感情時,你明明是很渴望被愛的,但當對方真的靠近你時,你的第一反應是逃避和遠離;
或者在在一段關系當中,你常常被對方抱怨,太過于冷靜和冷淡,一點也不黏人;
或者你常常感到缺愛、常常感到自我厭惡、情緒不穩定、邊界感強、拒絕社交和親密關系。
回避型依戀人格這個概念發源于心理學家對嬰兒的觀察實驗。
有一部分嬰兒對于母親的陪伴或離開都感到無所謂,無法産生親密的情感聯結。
在成長過程中長期受到不關注甚至漠視、否定,無法感受到源于父母的無條件關愛等因素,也會導緻我們無法對親密關系進行正确認知,進而影響我們的人格傾向。
如果你也是這種人格,别擔心,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地認知自己,相信自己:你是值得被愛的。
别人喜歡你,不是因為那個看似完美的外表喜歡你,而是喜歡你最真實的人格魅力。
并非所有人生來就具備愛與被愛的能力,我們可以慢慢嘗試,慢慢改變,千萬不要把他當作是一種人格障礙,就算不能進入到一段到親密關系當中,也并不代表我們的生活就是暗淡無光的。
要始終相信,總會有一束光會以你喜歡的方式,落在你的肩上。
02讨好型人格
擁有這種人格的人,會産生一種奉獻、自我犧牲的精神。
常常把别人的感受和需求放在第一位,不願看到别人的失望。
和每個人相處都小心翼翼的,害怕給别人造成一丁點的麻煩;
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緒;非常害怕起沖突,常常願意妥協;
善于壓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非常的敏感,善于觀察對方的情緒反應,并因此做出反應迎合對方;
不懂得拒絕;内心常常感到委屈,但是出門後會小心隐藏起來。
有這種人格傾向的人,通常是因為在童年的家庭教育中,被要求聽話、懂事,就像隻有聽話才能得到長輩或養育者的關愛,否則就會被嫌棄。
甚至有些養育者會說:“養你這麼累,一點也不聽話的話,養你有什麼用。”
這會讓兒童産生深深的愧疚感,從而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久而久之,做的什麼事情都以外部需求為主,總是覺得自己不配擁有美好。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我真的很想抱抱你,有人說幸福的人用童年去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卻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确實是這樣,童年時期是人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以後我們怎麼表現大部分取決于童年時期所接受的教育。
寶貝,以後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學會關注自己,感知自己的情緒。并不斷地告訴自己:“我已經長大了,不需要以讨好的模式和别人建立連接。”
03敏感型人格
他那話是什麼意思啊!
他好像隻針對我。
他好像對我不滿意。
我會不會說錯話了。
他是不是生氣了。
你是不是經常這樣自我懷疑,自我反省。
心裡就像裝了一個放大鏡,總是對事物的感知比其他人敏銳得多。
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會因為别人的一句話陷入自我懷疑,自我責備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因此悶悶不樂,做事情效率不高。
如果上述情景你都有,那麼你很可能就是敏感型人格。
高敏感其實是與更高的焦慮和抑郁有關,反複思考已經發生的事情,很容易産生精神内耗;
高度共情他人,也更容易受到他人負面情緒的影響;追求完美,嚴格要求自己。
我們要學會與自己内心的敏感和解,減少過度刺激,盡量選擇一個讓你感到舒适的學習或工作環境。
願我們都能像黃永玉先生寫的那樣灑脫、燦爛:“明确的愛,直接的厭惡,真誠地喜歡,站在太陽下的坦蕩,大聲無愧地稱贊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