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仁海
茶,起源于中國,盛行于世界。中國是茶葉的故鄉,在今天的中國,茶葉已深深融入到了國人的生活當中。茶,因四季而造就了不同品質,很多人都喝過茶,但“冬茶”可謂鮮有人知,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都難以一睹冬茶的“芳容”,更有甚者,對其聞所未聞。那冬茶究竟是什麼?會如此吸引人們的眼球,在德宏州梁河縣的芒展大茶山茶廠我找到了答案。
今天的芒展大茶山,一改往日初冬清晨甯靜的模樣,一曲曲歡快的阿昌山歌劃破天邊剛剛泛白的地平線,一個個身穿阿昌族服飾,身背籮的阿昌婦女出現在山間地頭。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是采摘冬茶的最佳時間,茶園山坡上的茶芽随微風輕浮,這片古老的東方樹葉,正在靜靜地等候人們将它從枝頭上喚醒,等候冬季來臨之前完成它當年的最後綻放。
冬茶又叫冬片,也叫雪片。大緻可以分為秋芽冬采和冬芽冬采兩種,其中冬芽冬采品質尤佳,其采收時間大緻在立冬前後,這也是一年中茶葉的最後一次采收,人們常說的“北風起,好茶出”便是冬茶。因其産量稀少,風味獨特,深受茶友癡迷。
一般來說,冬天氣溫驟降,茶樹将開始進入休眠期,為保證春茶品質,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沒有采摘冬茶的習慣,隻有南部極少部分地區進行采摘,其中以台灣地區的較為出名。而位于雲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東北部的梁河縣受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年平均氣溫14℃-27℃,年平均降水量為1400mm左右,雨熱分明,光照充足。立冬時節獨特的風和日麗、溫暖舒适的“小陽春”氣候造就了當地茶葉優異的生長環境,也因此以梁河縣九保阿昌族鄉芒展大茶山為主的部分茶區才有采摘冬茶的習慣,據大茶山負責人介紹,冬茶是梁河這片土地所特有的一款茶品。冬茶,過去隻有省外個别地區小批量的可以進行采摘;如今,在梁河的這片山上,每年冬季也能産出幾百斤的冬茶。并且,冬茶在德宏這裡也隻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地方能進行采摘,大部分地區受水熱環境的影響依舊達不到采摘冬茶的要求。同時,好的冬茶茶園必須踐行“三要三不要”的生态理念(要用心、要農肥、要自然;不要貪心、不要化肥、不要農藥),以環保理念與大自然相融合,用心孕育出一杯好的生态冬茶。由此也導緻了物以稀為貴,使得現在很多人依舊難以感受到冬茶的獨特滋味。
漫步于芒展大茶山茶廠的茶園中,藍天下,小路畔,綠葉間,清爽的茶香伴随着溫暖的陽光讓人忘卻了疲憊,一切都是那麼的悠閑、舒适。随着新冬将至,山間萬物似乎都将緩緩入睡,等候來年開春複蘇的氣息,茶園也一改春、夏季熱鬧的景象,鳥兒鮮有的駐足于周圍大樹枝頭,曾經那清亮的“歌喉”已被懶洋洋的陽光下沐浴所取代。幾天前,茶葉上的常客七星瓢蟲,在冬風的吹拂下已早不見了蹤影,可能要到來年春江水暖,我們才能重新與這些“朋友”會面,隻剩下那綠油油、鮮嫩嫩的芽葉在等候采茶女将其帶回。
一曲曲動聽的山歌,一個個忙碌的背影,衣着鮮豔的阿昌族采茶女在茶園中穿梭,熟練手指在一摘一放間,顆顆嫩綠的芽葉被收入籃中,綠葉與竹制籃筐形成鮮明對比,随風搖曳的茶芽,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耀眼,在德宏冬季芒展大茶山,阿昌人民與茶葉共同描繪出一幅萬物皆睡我獨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
正午時分,一框框鮮葉從采茶女的肩上被移送到茶廠的加工區,被鮮葉染綠的竹籃在陽光中顯得特别耀眼,這是一份來自冬季德宏的特有畫面,采茶女熟練地卸下籃筐,一時間碧綠的茶芽從筐中傾出,伴随着清爽的茶香,宛如綠色的瀑布充滿整個晾曬床,不久之後,這片樹葉将在殺青與揉撚間實現蛻變,在烘烤晾曬間固定其身姿,在沖泡中完全釋放自我,用自己的獨特風味為辛苦勞作一年的人們獻上冬季的祝福。
鬥轉星移,時光飛逝,此時的天邊已由之前的碧藍晴空變成了紅霞滿天,伴随着陣陣茶香,清晨所采摘的冬茶鮮葉部分已完成了加工,取一把放于手心,緊細的外形宛如銀針一般,相比較夏秋茶的綠,冬茶的綠似乎有所收斂,但依舊奪目。取冬茶一泡放入杯中,随着沸水的注入,茶葉在水中翻騰起舞,同時,屬于冬茶的獨有香氣也從杯間襲來,在一定程度上,冬茶與秋茶類似,其最突出的特點便是香氣高揚,有的冬茶香氣甚至勝于秋茶,其獨特的茶香常被形容為“冷香”,口感上“香高水甜”是最明顯的感覺,适口且輕柔,給人營造了一種感官上的全新體驗。
初冬的大茶山是迷人的,除了美麗的落日餘晖,碧綠的茶園,熱情的阿昌茶人,更有那冬茶的沁人心脾的獨特滋味,讓人深陷其中,流連忘返。如果說“茶”拆開是人在草木中,那德宏梁河的芒展大茶山,無疑是“茶”字的诠釋,立于茶園草木之中擁抱自然,以一杯香茗品味過去一年的多樣人生,品一杯“冬茶”既是對茶味全新的探索,更是用身心感受家鄉土地的獨特饋贈。
作者簡介:趙仁海,男,阿昌族,芒市遮放農場社區管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