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荀子的老師是管子嗎

荀子的老師是管子嗎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21 12:01:18

  荀子的老師是管子嗎(稱呼源于山西人荀子)(1)

  提到師父、師傅的區别,大家可能有些不以為意,“師父是舊式的稱呼,師傅我們現在還在用。”其實不然。

  國内著名辭書評論專家、辭典學者陳霞村在接受采訪時說,師傅其實來源較早。“師傅最早是指導太子學習的官職,比如太師、太傅,後來也稱輔助天子的大臣為太傅,比如三國時期幾位名人都做過太傅之職。”

  而師父的“父”,在古語中與“甫”同義,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對老師的敬稱。這個關系裡,既包括了師生關系,又包含着師徒關系,比如唐僧師徒。

  後來現代漢語裡對于指導自己技術的師父,也寫做“師傅”,是比較尊敬的一種稱呼。總的來看,是古代一個比較尊貴的詞“師傅”,現在大詞小用,演變成了一個比較随意的詞彙。

  孫悟空管唐僧該叫師父還是師傅1

  辭典釋義

  師父:對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稱。

  師傅:工、商、戲劇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

  陳霞村在分析兩個詞的含義時解釋道,在現代漢語裡,“師傅”是指“傳授技藝的人”,也用于對有技藝的人的尊稱,而“師父”除了“師傅”的意思外,還有“對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稱”的意思。

  過去,跟“師傅”學藝的學生或徒弟年齡較小,師傅的年齡與他們的父輩年齡相近,而且學生或徒弟也把師傅作為自己的父輩來尊敬,再加上一般沒有女師傅,所以“師傅”也常常寫作“師父”,大家都能接受。

  但現在情況有些變化,師傅不一定是與自己父輩年齡相近的人,而且很可能是女同志,因此,寫做“師傅”較為穩妥。也就是說,在“傳授技藝的人”這個意義上,“師傅”的寫法既合乎語源,用法也寬泛一些;而“師父”則漸漸局限于“對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稱”這個意思了。

  不過,師父的關系要比師傅更親近一些,有形式上和實質上的師徒關系之分。

  以下三段句式,能幫助大家更深地理解師傅和師父的關系。

  1.“師父,前方有妖怪!”

  “師傅,麻煩前面左拐。”

  2.“師父,八戒那呆子,又把水龍頭擰壞了!”

  “悟空莫急,你且把隔壁王師傅請來,修修就是了。”

  3.“師傅,您要能在半小時内把我的手機修好,我就稱你一聲‘師父’。”

  稱老師是近幾年才有的文化先現象2

  辭典釋義

  老師:尊稱傳授文化、技術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老師一詞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後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

  韓愈《師說》有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現在而言,教師的概念是,在各級各類學校中,以教育培養學生(學員)為職責的專業工作者,是傳授文化、技術的人,現在也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現代人打招呼時,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叫“師傅”了,改稱“老師”。

  這位被稱作“老師”的人,他的職業不一定是老師,但人們卻稱他為“老師”,以示尊敬。而被稱呼的人呢,也覺得比較順耳,聽來坦然。

  對于這個語言發展的現象,陳霞村也敏銳地發現了。他說,分析“老師”這個詞彙含義的流變,還得從師傅說起。

  “從上世紀80年代以後,師傅這個詞彙出現了比較有趣的語言變化。起初是人們出于對工人階級的尊重,在日常交際中,見面打招呼時,叫師傅。”陳霞村說,“但後來人們對于學問、學曆、知識更加重視,所以為表尊重,稱呼為老師。”

  我們平時雖然稱呼學校裡某教師為“某老師”,但這裡的“老師”其實是教師這種職業,“傳道授業解惑”是其基本功能。明清以來,一般稱教師為“先生”。直到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等将西學引入中國,創辦新式學校後,便開始在《學生操行規範》裡面明确将教師稱謂定義為“老師”。但絕大部分學生約定俗成将“先生”改稱為“老師”,則是從國民政府時代開始,并一直沿用至今。“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從這個标準衡量,老師要先正己身,方可施教于人,“老師”兩字可分解來看,中國曆來推崇老子的思想和哲學,而老子尤其注重德行的修養,所以,近現代學者有說法稱,“老師”前的“老”字,是對老子的尊崇,這是“老師”的最早來由。

  現在看來,“老師”的外延比“教師”要大,除了可以稱“教師”為“老師”外,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老師”表示對别人的尊稱,類似“老師傅”的簡稱。

  但是,陳霞村認為,不是人人可以稱呼為“老師”的。比如,與人打招呼時,對一個不認識的人可以說:“師傅,請問到山西晚報怎麼走?”但你不能說:“請問這位老師,到山西晚報怎麼走?”在這樣的情況下,稱為“師傅”還是比“老師”更為恰當。

  所以,稱呼為“老師”的人,首先是比較熟悉的人,在某一領域特别是學識、文化領域地位較高的人,才能稱之為“老師”。比如,我們在電視上可以看到,一些電視節目主持人稱趙忠祥為“趙老師”,對演藝界明星師勝傑稱為“師老師”等等。

  陳霞村告訴記者,稱呼“老師”,是近幾年才有的一個語言現象。“但嚴格地講,見了一般人稱‘老師’,這是把對方擡高了。你比如說某個電視節目請來一個年輕的廚師,介紹過油肉的做法,主持人稱這個年輕人為‘老師’,這是不太妥當的。”另外,陳霞村認為,還有個更過分的稱呼,就是濫用“大師”。“随便将一個人稱為‘大師’,大師泛濫,這是不太合适的。”

  老師源于山西人荀子

  師傅、師父、老師,三個詞裡都有一個“師”字。

  提到“師”,大家耳熟能詳的可能都是韓愈的《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然而,鮮有人知,師,也出自于“老師”一詞,是用來形容山西人荀子的——《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

  這裡的“老師”,是指學術尤為精粹的學者,後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如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中有雲:“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我國傳統文化講究尊師重道,古代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更有五倫“天地君親師”。《呂氏春秋·尊師》雲:“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

  因為古代中國人将師生之倫看得這麼重要,所以,在後來漫長的曆史中,要拉近兩個人的關系,一者是拟親族,如認幹爹、結拜兄弟,二者,就是拟師生。比如說,在科舉中,有座師、房師的說法。座師是明清兩代舉人、進士對主考官的尊稱,也稱座主。房師是明清時舉人、進士對薦舉本人試卷的同考官的尊稱,也就是閱卷老師。雖然“座師”“房師”并沒有真正教過這些考生,但師生的名分一定,這些考生就要承擔孝敬、維護老師的義務,而老師也要照拂考生的仕途前程。如此一來,這些師生在官場和朝堂上就會形成一定的勢力。随着老師和學生的升遷,勢力越來越大,以緻到了讓皇帝都不得不矚目和預防的程度。到宋太祖年間,在鄉試、省試、會試之外,又增加了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所錄取的考生被稱為“天子門生”。其深層含義就是皇帝和主考的大臣搶學生,防止大臣以師生互為奧援,結黨營私。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蔣介石以黃埔軍校校長起家,最多時曾擔任42個學校的校長。在民國政府軍政兩界,以稱蔣介石“校長”為榮,是民國年間一大值得研究的現象。

  可見,“師”,其實一直都不隻是“老師”而已。而對于當今“老師”一詞含義的擴展,對于“老師”一詞泛化的現象,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牛貴琥表示,這意味着社會對有知識、學識、智慧的人更加尊敬,人們開始有了尊師重道的意識。

  本文原載于《山西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