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世界十大蒙古語地名

世界十大蒙古語地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2 22:47:06

  此牛非彼牛 叫海不是海 茶棚卻無茶

  有趣的滿語和蒙古語地名

  世界十大蒙古語地名(115個牛114個旗16個紮蘭)(1)

  記者 張 穎 賈知梅

  遼甯有些地名讀起來拗口,看完不知何意,比如乃林臯、奈林臯、達都牛錄、号房、哈拉等。當你僅憑字面無法了解它們的意思時,就要想一想,它們有可能是由某一種民族語言音譯、意譯而來的。

  遼甯是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份之一,豐富的民族文化在地名中多有體現。特别是滿族和蒙古族文化,它們不僅作為一種語言符号被保留下來,而且也是當時當地民族曆史與文化、風俗的見證。

  115個牛大多指“牛錄”

  遼甯有115個村級以上行政區劃名稱中帶有“牛”字。其中以沈陽為最多,有39個,新民市就有法哈牛鎮,還有興隆堡鎮的溫查牛村、老什牛村、金太牛屯村、昂幫牛村、敖多牛村這五頭“牛”。鐵嶺、朝陽、葫蘆島各有11個。大部分帶有“牛”的地名來源于滿語“牛錄”。

  牛錄是清朝八旗的基層組織,三百丁為一牛錄,五個牛錄編作一隊,組成一個甲喇,五個甲喇編作一隊,組成一個固山,固山就是旗,旗的主管人叫作固山額真。

  鐵嶺縣蔡牛鎮蔡牛村,原稱蔡牛牛錄堡子,據說清初有個叫蔡牛的人在此任牛錄官職,故名蔡牛牛錄堡子。現存清嘉慶元年(1796年)鑄古鐘記載有“蔡牛牛錄堡子”之稱。

  台安縣西佛鎮的西佛村原稱西佛牛錄,明朝天啟六年(1626年),後金為抵禦明兵,在此設營,西佛為滿族八旗首領名,牛錄為官職名。達牛鎮達牛村也是因為後金在這裡設兵抵禦明兵,原來叫達都牛錄,達都同樣是首領名。

  114個旗與八旗制度有關

  清代八旗制度是滿族一種獨特的社會組織形式,遼甯保留着濃郁的滿族風俗,地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滿族文化的影響。

  遼甯1.6萬個村級行政地區中,114個帶有“旗”字,57個以“紅旗”命名,17個以“黃旗”命名,10個以“藍旗”或“蘭旗”命名,7個以“白旗”命名。

  營口有23個帶有“旗”字的地名,是全省14個市中最多的。1633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派八旗兵駐防蓋州,1664年,設立蓋平縣,在這裡施行旗民分治。這段曆史在當地留下了大量的帶有“旗”的地名。鲅魚圈區的紅旗鎮原名萬興堡,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長白山滿族移民至此,改名為“正藍旗村”。1962年“藍旗”改為“紅旗”,目前在紅旗鎮還保留着與滿族八旗制度相關的地名,如藍旗社區、東藍旗村、西藍旗村和紅旗堡村。熊嶽鎮的廂黃旗村,蓋州市九壟地社區的正黃旗村、正紅旗村、廂紅旗村,歸州街道的廂蘭旗村都是滿族八旗曆史在營口地名中的體現。

  遼陽有黃金屯村和大黃金屯、小黃金屯三個地方,雖然地名中并不帶有“旗”字,但也與八旗制度有關。據說清順治年間,滿族黃旗到此定居,命名為小黃旗堡。康熙十一年(1672年),正黃旗家族将村名改為“小黃屯”,村中有識之士認為村北靠北沙河是塊黃金寶地,将村名改為“小黃金屯”。大黃金屯,清代時叫“大黃旗堡”,後來人們都以黃金為貴,将黃旗堡改為黃金屯,希望此地人民生活富足。

  營口市鲅魚圈區的号房社區也沒有“旗”字,但依然與滿族八旗制度有關。順治八年(1651年),鑲藍旗的塔阿他氏先祖懷他布和音德哥倆在這裡跑馬圈地,雙方約定在三個時辰内馬能圈多少地,就占有多少地,當時為了圈地,還累死了一匹馬。乾隆時,外人來遷,必經号房挂号,方可入旗,所以才有了鲅魚圈區紅海街道的号房社區。

  鞍山有11個以“紅旗”命名的村以上行政地區,其多數從滿族八旗制度而來,當年這裡是清兵駐紮之地,如紅旗堡村,紅旗營子鄉、紅旗營子村等。

  大連市普蘭店區石河街道的黃旗社區在清代為滿族正黃旗人居住的滿族屯落,故名。

  瓦房店市三台子滿族鄉的紅旗村,因清順治年間随八旗中紅旗來此屯兵丁,得名紅旗堡,後改為紅旗村。

  瓦房店市楊家滿族鄉的黃旗村,因馬氏家族從北京草帽胡同移民此地定居,屬滿族人,系鑲黃旗,故取此名。

  16個紮蘭都是蒙古語官職名

  “紮蘭營子”“紮蘭溝”“他本紮蘭”“紮蘭波羅村”……遼甯地名中還有16個帶有“紮蘭”字樣的地名。

  “紮蘭”是蒙古語,也是清朝時期軍隊組織名,等同于滿語的“甲喇”,5個牛錄組成一個甲喇,也就是說今天遼甯叫“牛”的村當年的規模可能都不如“紮蘭”大。類似的蒙古語官職名用在地名中的還有“章京”“莊頭”“坤都”“梅林”“台吉”等。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他本紮蘭村就是一個以“紮蘭”命名,估兀日氏族名為“老五”的紮蘭的居處,此人排行老五。“紮蘭”為官名,“他本”為老五之義。

  朝陽縣木頭城子鎮的紮蘭營子村因清朝時有一個官銜為“紮蘭”的張姓蒙古族人在此定居而得名。

  北票市的坤頭波羅村因清朝時有一官銜是“坤頭”的蒙古族人在這裡居住,此地還有一個水泉,“波羅”在蒙古語中是水泉的意思。

  北票市桃花吐鎮有個坤頭營子村,因為清代有個韓姓官銜“昆都”也就是“坤頭”的人在此居住,故名“坤頭營子”。

  茶棚滿語指捕魚工具

  茶棚村裡沒有喝茶的鋪子,網戶村的村民不上網,饅首村裡也沒有饅頭鋪……這些由滿語音譯或意譯而來的地名真的讓人猜不透。

  新賓滿族自治縣茶棚村的“茶棚”二字是從滿語音譯而來,代表一種捕魚工具。黑山縣饒河鎮也有一個茶棚村,它卻是因為若幹年前這裡曾是茶棚經營處,後形成村落,故以此為名。

  滿語中“網戶”表示的是一種臭根菜,是山菜的一種,與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高科技的互聯網一點都不沾邊。遼甯有3個網戶村,1個網戶滿族鄉,前、後網戶屯村各1個,還有1個網戶屯村,這7個帶“網戶”字樣的村,村民最初都不上網。

  “饅首”二字跟我們熟知的主食饅頭一點不沾邊,在滿語中它是一種野生植物,一種小根菜。遼甯有2個帶“饅首”字樣的村,分别是鲅魚圈區紅旗鎮饅首山村、撫順縣後安鎮饅首村。

  新賓縣羅圈村和沈陽市遼中區羅圈泡村,跟羅圈腿沒什麼關系。滿語裡“羅圈”指的是古時女真獵人用吊鍋做飯的地方,類似我們今天的廚房。

  “夥洛”,滿語“村落”的意思。遼甯有5個帶“夥洛”字樣的村子。鐵嶺縣的阿達夥洛村因清初努爾哈赤在此地實行滿八旗制度,設立正白旗,乾隆年間形成村落後,取名“阿達夥洛”。“窪子”在滿語裡是指神奇的小動物蛤蟆,所以撫順市東洲區的窪子夥洛村,翻譯過來就是蛤蟆溝村。

  海是山坡 臯是“溝”

  大家都知道,阜新有個全國著名的海州露天礦,還有海州區。不靠海的阜新為什麼會有海州呢?它也跟蒙古語有關。

  蒙古語把山坡、坡地稱為“海州”。今天的海州區所在地,300多年前有座寺廟名為海州廟,香火挺盛,在它周圍就陸續有了人家,形成了海州廟村。

  1936年,為掠奪阜新地區煤炭資源,僞滿洲國皇帝溥儀批準設置阜新市,市中心選址在海州廟村。

  1945年,日本投降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接收阜新,海州的地名保留下來。

  “臯”在蒙古語中是“溝”的意思,朝陽地名中有16個帶“臯”的,阜新市有8個,鐵嶺市有1個。

  北票市長臯鄉,蒙古族起名為“查幹臯”,是白溝的意思,後取諧音命名為“長臯”。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蜘蛛山鄉奈林臯村,蒙古語稱“聶林臯勒”,漢語為細小河流之意。

  北票市大三家鄉乃林臯村,因此地為一條細溝,蒙古語為“那林臯老”,漢語諧音為“乃林臯”。

  阜新縣務歡池鎮所轄的望山臯,200多年前,有鄭姓人家從山東來此地落戶,因他家南邊有條河,南岸是一座山,一出家門就望見山,故此地得村名望山臯勒。

  朝陽市雙塔區北他拉臯鎮政府所在地他拉臯,為“平原的河流”之意。今他拉臯所在地為一小平原,現已蓋滿居民住宅,在平原的中心地帶有一條呈西北東南走向的無水溝壑。據當地老人回憶,此溝以前四季水長流,在上世紀90年代下遊還有水流,現在已幹涸。

  北票市的婁家店鄉、台吉營鄉也有他拉臯之地名,其含義相同。

  拉哈是黑色 勿蘭是紅色

  “哈拉”代表黑色,“勿蘭”代表紅色,遼甯地名中帶有這些字樣的地名也不少,如哈拉戶碩村、哈拉戶稍村、哈拉哈村、哈拉貴溝村。比如哈拉戶稍村,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東梁鎮,相傳200多年前,此地有一位姓胡的蒙古族人最早來此居住,因此地山上黑色石頭較多,而演變成今名。

  北票市的黑城子鎮雖然在地名上看不出蒙古語的痕迹,但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其原來的蒙古語地名叫“哈拉浩特”,因原生活在這裡的土默特部落的王子為争奪王位叛亂,被其父察覺後,将其遣到此處封地定居,這位王子綽号為“黑三爺”。所以黑城子鎮的“黑”字由此而來。

  “勿蘭”有時也寫成“烏蘭”,在蒙古語中是紅色的意思。建平縣的勿蘭勿素因一條紅土溝和溝内長流水而命名。北票市馬友營蒙古族鄉的大勿蘭村因此山坡處種植李樹,成熟呈紅色, 蒙古語稱“烏蘭”,後叫成“勿蘭”,因此村較大,故稱“大勿蘭”。

  朱碌科是心髒 昌圖是草原

  阜新地區在清朝初年以畜牧業為主,出現了大量與畜牧業有關的地名,如阜新馬爾侵村是放牧者的意思。清朝中期以後,農業經濟逐漸代替了牧業經濟,地名上也同樣有反映,如“他日阿沁”是從事農業生産的人,“泡魯音大巴”是生産笸籮的地方,“皂力營子”是儲糧地窖等。

  蒙古族的生産生活在當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建平縣的朱碌科鎮,“朱碌科”是蒙古語聚力革的諧音,意為“心”“心髒”或“中心”。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年間有張姓二人來此地經商,附近地方以此地為中心進行交易活動而得名。

  阜新有3個皂力營子,這個村名的出現意味着當時阜新地區的糧谷生産已有剩餘。“皂力”是蒙古語“召裡”的音譯,漢譯為“貯藏糧谷的地窖”。

  昌圖縣地名源于蒙古語“常突額爾克”前兩個字“常突”的諧音音譯,意為“綠色的草原”。據《昌圖府志》記載,在1806年建置之前,這裡一直為我國少數民族部落所轄。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取“常突額爾克”前二字“常突”之轉音“昌圖”命名此地,“昌圖”一名延續至今已有200多年了。從元朝到清朝,昌圖基本上都是在蒙古貴族的控制下,昌圖地名記載下了蒙古王公貴族定居于昌圖的史實,如“王子村”“公安村”等。昌圖現行地名中遺留下來的很多蒙古語地名及蒙漢結合的地名,反映了昌圖蒙漢融合的文化背景。如“寶力”原名薄落屯,蒙古語是“居民稀少”之意,現在有寶力鎮、寶力村、寶力社區、寶力農場等地名。

  寬昌溝不寬敞 海棠山沒海棠

  朝陽的寬昌溝并不寬敞,阜新的海棠山沒有海棠。

  從地圖上看朝陽的寬昌溝村地形地貌并不寬敞,所以這個地名并不是根據村形而得名的,而是蒙古語“諾顔博勒其郭勒”的漢譯,“諾顔”的意思是王爺或官員,“博勒其”的意思是牧場,“郭勒”的意思是河流,也譯為“溝”,原來名稱可能是“官場溝”,後逐漸音譯演化成如今的寬昌溝。

  阜新有一處風景區叫海棠山,這座山最初得名并非因為漫山遍野的海棠花,而是因為最初名字源于蒙古語“亥台山”,與“海棠”音似而得名。

  桃花池源自蒙古語“塔哈日”。清朝時期,喀喇沁左翼旗王府派遣20戶人家到這裡設置驿馬站,驿馬站蒙古語命名“塔哈日”,後以“塔哈日”諧音“桃花池”。

  水泉村位于阜新縣八家子鄉。清朝中期,有一戶蒙古族人家來此地落戶,因該地有一個水泉,這戶人家就稱此地為“阿日寶拉格”,後住戶增多,形成村落,譯漢語名為“水泉”。

  來源 遼甯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