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廣東分為上六府和下四府。上六府為:廣州府、肇慶府、惠州府、潮州府、韶州府、南雄州府;下四府為:高州府、廉州府、雷州府、瓊州府(觀為海南省)。湛江地區包括四府中的雷州府和高州府部分地區,自古以來,被稱為“炎荒”、“南蠻”、“不毛之地”,是曆代王朝流放谪臣貶官之地。到了宋朝,谪貶到高雷瓊的官員更是接連不斷,與中原的人口流動大大增強。
谪貶的官員也是官啊,如果沒有路,人家怎能到達指定地點?所以就出現了驿道,上貫中原,下通瓊崖(海南)。湛江最早的古驿道,是北宋末年蘇東坡從惠州再貶至海南所走的路線——即從廣州乘船到廣西梧州,入滕縣登陸,然後經容縣、玉林、陸川進入廉江的石角、遂溪的東坡嶺、志滿、城月、海康的庫竹、雷城、英利、徐聞、海安,也就是人們說的“官道”。
湛江早期的陸路交通,基本上是牛車路或古驿小道。為避免紅土陷車和雜草阻路,交通工具以高腳牛車為主,車輪特别高大,直徑達1.8米左右。今遂溪縣嶺北鎮調豐村,仍保留有一條千年石官牛車路遺址,長年累月的行進,車辘輾出兩道石轍,深處達70厘米,寬13厘米,牛腳踩出的石印,竟有8厘米深。之前有網友質疑說不到可能有70厘米深的輪印,是因為他不知道高腳牛車的車輪有多大。
廣州灣時期的高腳牛車
在汽車出現之前,牛車是湛江的主要交通工具,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在過去民間傳說的“湛江十大怪”裡,就有幾條與牛車有關,比如“牛車後面帶糞袋”、“人打赤腳牛穿鞋”、“牛車上面談戀愛”等。
“牛車後面帶糞袋”是指在牛車把上裝上糞袋,随拉随接,有利于保護道路幹淨衛生。這個措施不錯,比現在那些讓寵物狗随地便溺的市民有公德。
“人打赤腳牛穿鞋”是指為了預防牛把蹄子磨破,就用車輪膠割制包牛蹄的鞋,而趕車的人卻常常打着赤腳。那個年代,牛是農民重要的生産工具,說牛比人金貴一點都不誇張。再說人在牛車上不走路,還穿鞋幹嘛?浪費!
“牛車上面談戀愛”是指牛車行路慢悠悠的,人坐在上面聊天,可随着老牛到處走,消磨很長的時間,就像談戀愛的人一樣有說不完的話——實際上是一種無奈的自嘲。
1899年,法帝國主義侵略廣州灣後,為加強殖民統治和掠奪,在西營(今霞山)開埠,建碼頭,修公路。雖然說目的是為殖民者服務,但客觀來說也改善了老百姓的出行質量。
1910年,法殖民者在南橋河建起臨時木橋,将西營至赤坎的牛車路修改擴大為馬車道。當時,進口4輛歐式馬車乘載客商,每輛可坐6-7人。馬車畢竟比牛車或人力轎子進了一步,日益發展,高峰期達30餘輛。但湛江不适合養馬,馬的價格又非常貴,所以馬車也隻适合有錢人坐,老百姓主要還是以牛車為主要交通工具。
1913年,赤坎南橋木橋改建為混合結構的永久性橋,并将馬車道再擴大改建成汽車道,舊稱西赤路,即今椹川大道。這條路不僅是湛江地區的第一條公路,也是南路的第一條公路。廣東南路是指過去的高州六屬、雷州三屬、欽廉四屬和兩陽,即茂名、信宜、電白、化縣、吳川、廉江、遂溪、海康、徐聞、靈山、合浦、欽縣、防城、陽江、陽春15個縣和梅菉一個市。可見當時湛江的交通已經是周邊地區的最先進水平。
路修通了,無孔不入的精明吳川人就在打掙錢主意了。于是,一名吳川的楊姓商人集資成立了永泰行車公司,從香港購進4台美國産的腳踏佛古老二手舊車,于1914春節開始營運,是湛江首次出現的行車公司。當時的汽車總站設在赤坎建設旅店對面,所以這段路過去也叫做“汽車街”。永泰行車公司的汽車一般每小時一班,客貨混合。這種汽車不燒汽油,而是燒木炭的,非常之麻煩,上坡要人工撥水鼓風,車輛殘舊常要修理,還常出現乘客幫忙推車的情況!
舊時燒木炭的公交車
可能有人會問,20世紀初已經有汽油了,湛江的公交車為什麼還在用落後的木炭?原來,當時中國的石油尚未開發,汽油幾乎全靠進口。由于外商壟斷汽油價格,導緻油價非常之昂貴,僅1926年一年的中國汽油進口費用耗用外彙1億多元。無論是政府還是私人老闆,都難以承受這個油價的支出,基本上等于交通費用的一半以上了。
在這個情況下,木炭汽車應運而生,也叫做煤氣汽車。原理是把木炭放進汽車裡的煤氣爐裡,使之在适當的溫度下變成煤氣,從來用來作為發動引擎的原動力。木炭汽車原則上可以達到26公裡/小時,但操作非常麻煩。若火力不足,還得大力搖動鼓風器手柄,待蒸汽充足,車子才能駛動。
由于木炭汽車操作複雜,經常出故障,駕駛員還必須配備助手,助手的職責是按時扒爐、續炭、點火、吹風以及協助駕駛員發動汽車,适時清除濾清罐内積炭雜質等。木炭汽車在行進中若出現慢無力的情時,助手須向爐底潑杯涼水,以便擊火燃爆發,催車加速前進。盡管如此,但木碳汽車因為燃料易得,造價又低,而被當時的民營交通企業廣泛使用,精明到“屙尿都要隔渣”的吳川老闆自然也不例外。
另外,還有一個情況導緻湛江的這種汽車速度慢。由于西赤路是牛車路改車,自然寬不到哪去,加上當時的牛車仍然是主要交通工具,隻能與汽車混行。牛車慢悠悠地走在汽車前面,任你喇叭聲震天,也不讓你汽車先過,汽車無奈慢過牛車!這個情況也屬于“湛江十大怪”的一怪,叫做“牛車要比汽車快”。就這樣,木碳汽車走走停停,從霞山到赤坎行車,至少要花上2-3小時,不順的話,半天都到不了。而現在從霞山到赤坎,開車最多也是20分鐘,有人試過在不堵車的情況下駕駛,最快7分鐘。
自湛江第一條公路西赤路出現後,各地沿着牛車路或古驿道稍加修整,也建成了一些簡易公路。汽車開在這種路上真是陰公(湛江話:可憐)——道路沙泥結構,粗糙低劣,路面凹凸不平,九曲十三彎,晴天勉強可以通車,雨天絕對不能行車,加之汽車殘舊,經常走走停停,就如同當時的打油詩所寫的:“一去二三裡,停車四五回,死火六七次,八九十人推”。當時坐汽車出門,真是太難了!
鳥瞰湛江現代化的椹川大道(原西赤路)
解放後,人民政府為改善湛江的交通,于1956年建成長14裡、寬9米的霞赤海濱線,也就是現在的海濱大道。改革開放後,為适應經濟發展,1984年9月,新建的人民大道破土動工,于1986年建成,路寬60米,為6車道,是連接霞山赤坎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主幹線。後來,椹川大道和海濱大道進行了多次擴建和綠化工程,三條連接霞赤的公路呈川字型,成了湛江亮麗的景點。而“汽車慢過牛車”也成為了落後的一段曆史,再也不會重演,隻能讓我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關于湛江過去的道路和交通工具,你還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讨論喔。(本文部分素材已獲湛江民間曆史學家駱國和老師原創授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