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以明德緻知為核心理念的學校管理

以明德緻知為核心理念的學校管理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8-27 09:05:33

  以明德緻知為核心理念的學校管理(創造一個不能少)(1)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範彥萍/文、圖

  從7号線行知路2号口出來,沿着行知路走上數百米,來到行知實驗中學。10月18日,學校裡異常熱鬧。闊别一年的行知育才舊院在修繕後重新開啟,穿着民國裝的學生們分坐在文學組、音樂組、書畫組等教室内上課,讓慕名前往緬懷一代教育家陶行知的人們仿佛回到了當年先生執教的學校。

  “求真”“創造”是先生當年留給老師們最寶貴的教育思想。今年是陶行知誕辰130周年,先生已經離開了我們幾十年,但行知思想代代承襲。在學校内設有一個求真創造聯盟社,老師們在社裡學做“真人”,激揚創新思想,用青出于藍勝于藍的決心向陶先生學習。

  以明德緻知為核心理念的學校管理(創造一個不能少)(2)

  // 老師具備跨學科思維 //

  穿過長長的通道,來到位于校園内的行知育才舊院,這裡是陶行知先生一手創辦的育才學校于1947年4月自重慶遷到上海後,校舍舊址中至今唯一得以完整留存的曆史性建築物。

  70年前,這座四合院即是育才學校諸位先生居住并工作的院落;70年後,這裡已成為學陶師陶的重要基地。修繕整葺後的行知育才舊院,白牆黑瓦、四周綠樹環繞、古樸幽靜;百年的廣玉蘭樹遒勁蒼翠,生機勃勃;樹丫間懸挂的育才銅鐘,斑駁古拙,順着繩索拉響育才鐘聲。

  七十多年前學校上下課時的悠揚鐘聲,回蕩耳畔。歲月悠悠,時隔70餘年,走入育才舊院,一方天井之中,擺放着的“哲思硯”厚重而簡樸。沿革廳、沐陶廳、育才廳和實驗行知廳四個部分則還原了當時的教導處、藝術教室及教師宿舍。

  記者走入一間藝術教室,那裡幾位“小陶子”正在美術老師徐強和藝術老師潘小萍的帶領下學核雕和篆刻。上藝術課前,潘小萍考究地在古琴狀的香盒裡燃起了沉香。四壁都是國畫、師生們穿着民國風的服裝,讓人仿佛夢回那個年代。

  徐強是學校的美術老師,業餘潛心核雕,這門愛好如今被學校挖掘出來,也成了學生們的興趣課。隻見一男一女兩位學生正在核上微雕水果、山水。徐老師拿起一枚核雕的佛手,栩栩如生。他又展示了女學生雕刻的麒麟,同樣頗見功底,外行看不出來竟是學生作品。“這名女生有潛力,真心雕得不錯。”

  潘老師向記者展示了桌上的印花。“這是學生們上第三節課時的作品,一開始他們刀也不知道怎麼拿,後來像開了挂似的。”潘小萍的本職工作是做篆刻的,她是被校方特邀來給“小陶子”上藝術課的代課老師。

  在文學組的教室裡,幾位“小陶子”則通過投影在上文學課,牆上的簡介介紹了昔日陶行知創立的各個社團。而音樂組的教室裡,初一學生惠怡揚彈着鋼琴為其他“小陶子”們伴奏,大家哼唱起了陶行知作詞的《手腦相長歌》。

  “陶先生當年曾在學校設立了文學組、自然組、新聞組、社會組等,就是各種興趣小組,相當于現在的社團。可見,當年陶先生的理念是很先進的。”行知實驗中學教科室主任周燕告訴記者。

  她還介紹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創造。因此,他們要求老師都能具備跨學科的思維。“比如我們學校的青年名師陳嶺,原來是一名物理老師,後來轉而開始鑽研科技、跨學科,慢慢地在整個上海嶄露頭角,成為校外拓展課的首席教師。美術老師徐強潛心微雕藝術,在核雕這塊有自己的見解,也開設了跨學科的社團。地理老師米雪在地理上教學比較優秀,但她同時也在科學影像學領域拿到了全國和全市的很多教學獎項。她的跨學科社團——科學影像社團受到學生們的追捧。”

  在周燕看來,時代變了,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沒有變。現代的老師照本宣科是行不通的。“比如現代的語文老師,可能還要懂美術、音樂等美育方面的知識,具備跨學科的意識。”

  以明德緻知為核心理念的學校管理(創造一個不能少)(3)

  // 行知教育理念後繼有人 //

  這些年,一代又一代的新教師青出于藍,在這裡成長。周燕告訴記者,為了傳承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他們通過五大方法來培養新教師。“第一、我們所有新進的老師需要去上海市陶行知紀念館參觀,借此了解陶先生的理念。第二、新進的教師和老教師實現‘青藍結對’。第三我們有個六個導師組建的明師工作室,提出讓老師們做一個明白的老師。這些明師都是我們學校市級、區級的學科帶頭人,通過帶教青年教師,讓他們盡快成長。第四是我們要求所有的青年教師參加學校的求真創造聯盟社,承襲陶行知教育思想,做一個真人,創造教育理念,通過采訪校友,得到更多陶行知思想的熏陶。第五是設立青年成長沙龍,每個月開展一次主題活動,青年教師探讨教學中的困惑。”

  除了行知實驗中學外,陶行知教育思想也在寶山其他學校傳承。上海市行知中學校長楊衛紅表示,上海市行知中學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親手創辦的學校。近年來,學校堅持“五育并舉”,從陶先生的“生活教育”和“創造教育”中尋求結合點,探索“五育融合”實施路徑,開展“以一育帶四育”為特征的新時代“勞動教育”。

  楊衛紅介紹說,為更好地開展“手腦相長的實踐創造性勞動”,學校分别與複旦、交大、同濟等院校合作建立了數制工坊、河口海岸學創新實驗室等12個陶行知“生活教育”實踐基地。一方面,學校依托實踐基地建設勞動教育課程。例如,在智能機器人創客中心開發了學生修理工具的勞動課程;在智能制造實驗室中,學生參與工業4.0工廠流水線工作,體會勞動的辛苦、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鼓勵學生通過勞動實踐開展研究性學習。例如,在“基于落葉微生物發酵生态磚的制作”課題中,學生利用落葉制作生态磚并播種植物;再如,“壁面爬行清洗機器人的制造與優化”“橙子皮去油污的機理探究”等課題生成于家庭勞動,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造性勞動,在課題研究中養成學生的勞動思維和創新意識。

  寶山區教育局局長張治介紹說,陶行知先生雖然離去75年了,但是他始終在參與并見證着寶山教育的變革與發展。寶山學陶師陶,一是要踐行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二是要創新發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現在我們的教育現實與陶行知那個時代有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面對的是後工業時代的來臨,是數字時代與智能時代的交彙,獨生子女、數字土著,我們正直面學習的動機危機,我們要秉承陶先生的創造宣言,堅持立德樹人的初心使命,創造更具特色的未來學校新樣态。當下我們将以教育的數字化轉型為抓手,積極探索形成教育數字化全面賦能教育綜合改革的發展新格局。”

  寶山區委書記陳傑表示,陶行知先生和上海、和寶山有着不解之緣。1932年,陶行知先生在寶山大場創辦山海工學團。多年來,先生的教育思想、紅色情懷,始終在這裡脈動,對寶山教育産生了深遠影響。紀念陶行知先生,就是要發揚先生的愛國精神、求真精神、創新精神和奉獻精神,踐行“生活教育理論”,深化“社區小先生”等創新舉措,加快育人方式變革、未來學校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更好推動寶山“上海科創中心主陣地”建設。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範彥萍/文、圖

  編輯:陸天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