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2-08 01:39:30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1)

  寫在前面:

  針對Intel和AMD兩個陣營平台,之前寫了篇目前市售主流的CPU推薦清單,核心理念還是從買家的需求出發,到底是玩遊戲和專業生産力工作,從而避免随波逐流的盲目選擇。而作為CPU的座駕,“主闆”按理說應該搭配CPU一起來說,但作為DIY平台的基礎組件,主闆包含的選擇因素實在太多,很多又不僅僅是和性能簡單粗暴的相關聯,所以對于初上手裝機的朋友,直接推薦CPU和特定主闆型号搭配未免太主觀了,我感覺還是從入門科普的角度來講比較好。俗話講,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嘛~

  針對于主闆科普介紹,筆者簡單做了一個錄屏視頻,有時間的小白用戶可以直接看視頻:

  OK,什麼是主闆?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2)

  所有硬件基本上都要接到主闆上,所以主闆決定了兼容性、穩定性、以及拓展性

  主闆(Motherboard、灣灣那邊叫“主機闆”),是PC硬件平台的重要部分,通過電路設計、各個芯片、硬件插槽、I/O接口,來連接包括CPU、顯卡、内存、硬盤(包含SSD)、聲卡、網卡、外設等拓展設備。貴為“主機三大件之一”,雖看上去并不像CPU、顯卡甚至内存、固态硬盤那樣提供性能上的支持,但是整個機器運行的基礎平台,所以兼容性、穩定性、拓展性都和他息息相關。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3)

  Intel Z390芯片組的官方結構圖

  至于主闆上的各個部分和功能用途,我們稍後來講,上來從最直接核心的匹配CPU來說。首先,主闆其實是按照主闆芯片組來劃分,“芯片組”其實就是Intel、AMD這樣的CPU芯片廠商推出的一個連接CPU和各個配件的集成電路芯片,并予以支持相應的CPU處理器,比如我們常說的什麼B360、Z390芯片組主闆。上圖,就是Intel官方的Z390芯片組的結構圖,除了支持第八、九代酷睿處理器,還要支持連接各種接口配件,網卡聲卡等。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4)

  華碩Z390主闆,從1000到6000 價差很大,當然ROG敗家信仰附加值很大~

  而我們看到的華碩、技嘉、微星、華擎等主闆廠商,其實可以理解為基于芯片組的各個主闆OEM廠商。主闆廠商在采購Intel/AMD的芯片組後,通過自己的研發設計,推出規格、用料、功能、外形各不相同的主闆,進行不同消費需求的細分。所以即便是同一Z390主闆,規格和價格差異也可以很大,當然品牌溢價也少不了。

  實際裝機選購中,CPU确定後就可以選擇搭配的主闆。這裡我們隻讨論目前主流平台:其中Intel是第八代、第九代酷睿處理器的LGA 1151接口主闆;AMD那邊則是支持銳龍處理器的AM4接口主闆。(至于兩家的High-End平台,Intel X系列和AMD的線程撕裂者,相對很小衆就不提了)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5)

  Intel(左)、AMD(右)兩家CPU對比,AMD針腳在CPU背面

  兩大芯片廠商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兩者CPU針腳形式是不同的:上面我放出Intel和AMD兩顆CPU對比圖,雖然兩家正面看起來差不多,但AMD背面還是有一個個密集的針腳(PGA針腳形式),Intel的CPU背面則是觸點(LGA觸點形式)。

  

  Intel和AMD主闆插座對應也是不同的

  所以Intel的針腳放在主闆的Socket插座上,AMD的AM4主闆CPU底座則是一個個凹槽。我們都知道CPU/或者主闆插座上的針腳是比較脆弱的,所以兩者不同邏輯的設計,就造成AMD的CPU針腳容易斷裂(特别是要拆卸使用的平台,散熱器矽脂和CPU長期已經粘合的很緊密,千萬不要大力出奇迹,很容易把針弄斷),Intel平台的主闆容易出現針腳彎針、斷裂的情況。所以理論上,Intel把這部分風險,給到了主闆廠商,看上去有點雞賊,但實際上主闆CPU插槽是可以維修或更換的,但如果AMD的CPU針腳斷裂,就直接狗帶了~

  CPU和主闆芯片組推薦搭配:

  回歸到實際選購,我個人針對Intel和AMD提供一個不同CPU對應的主闆推薦搭配。雖然理論上,隻要CPU和主闆接口對應、并且BIOS支持,下面的幾個芯片組主闆都能支持不同定位的CPU。但由于CPU本身核心頻率規格上的區别,定位價位上的區分,CPU和主闆門當戶對就是關鍵了!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7)

  Intel平台CPU對應主闆推薦搭配

  ▲Intel平台,都是300系列芯片組主闆,從低到高為H310、B360/B365、H370(這個芯片組很雞肋,主闆廠商也很少在賣,表裡沒寫忽略)、Z390:

  其中H310芯片組主闆是最低階,供電規格也很入門,對應的CPU建議就是奔騰、酷睿i3這個級别吧。當然,i3還有一款酷睿i3-9350K支持超頻,但由于售價也不低,還要搭配Z390主闆才能超,4核4線程超頻再猛,86也就是86。所以算是一顆雞肋處理器,不如直接上i5了,這裡就忽略,也不建議大家選擇了。

  下面選擇的是三大廠華碩、技嘉、微星的三款B365主力售賣的型号,很适合i5處理器

  

  MATX小闆的B360/B365,滿足不超頻的酷睿i5、甚至i7都很合适

  主流價位的話,酷睿i5、i7(非K,不支持超頻),就選B360、B365(B365芯片組是H270官改而來,入門小白無需深入了解,妥妥用就行)主闆就可以了。當然由于核心增加,如果搭配酷睿i7,主闆的供電規格不要太寒酸就行。

  最後如果CPU選擇的是後綴帶K的酷睿i5、i7、i9超頻U,毫無疑問上Z390主闆。提到這裡,也順便說下Intel對主闆支持超頻的限制還是很嚴格的,想要超頻必須上Z390(或者上一代Z370主闆,升級BIOS支持九代酷睿)。關于手動超頻的部分,AMD對主闆則更加寬松。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9)

  AMD平台CPU對應主闆推薦搭配

  ▲AMD平台,則有點三代同堂的味道,隻不過第一代銳龍處理器有點太老了,我就不推薦大家選擇。對應的,針對2、3代銳龍,這裡我隻放出比較适合的芯片組主闆。從低到高:A320、B450、X470、X570:

  最入門的A320,其實是AMD第一代Ryzen銳龍處理器推出的芯片組主闆,後面在2、3代銳龍推出後,也沒新的入門芯片組,定位和主闆規格最低。所以目前A320我就隻建議搭配銳龍的APU使用,規格夠用省錢為第一。

  大衆主流的話,B450芯片組當之無愧,這裡建議搭配銳龍5、7處理器,另外由于銳龍7擁有8核16線程,即便不超頻,主闆供電規格也盡量選擇好一點的為宜。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10)

  X470主闆降價,用來搭配8核16線程的銳龍7性價比不錯的

  X470芯片組則是400系列的旗艦,雖然現在有X570替代,但X570主闆定價确實高了一個級别。所以在X470供電規格相比B450更好,價格明顯比X570更低的基礎上,反而有了性價比。我推薦搭配銳龍7處理器的,預算不多選X470也是一個方向。

  最後就是X570芯片組,除了推薦搭配銳龍7,高端型号供電和散熱規格都武裝到了牙齒,所以“核武器”銳龍9,首發的3900X的12核24線程、後面馬上到位的16核32線程的3950X,供電堆料的X570主闆必不可少。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11)

  支持PCI-E 4.0的SSD,價格不菲。跑分挺猛,但實際用起來沒啥區别

  至于X570芯片組首次推出的PCI-E 4.0規範,更多是宣傳自身實力的噱頭。畢竟即便是頂級顯卡還遠沒有吃滿PCI-E 3.0 x16的帶寬,顯卡性能還遠沒有突破通道瓶頸;支持PCI-E 4.0的M.2固态倒是有了,但價格昂貴不說,PCI-E 3.0 NVMe的SSD速度已經很快,所以實際使用并不會有什麼差别,跑分很猛也沒啥意義。所以如果為了PCI-E 4.0買X570主闆,其實是沒必要的,供電更強才是核心價值。

  主闆布局規格都是啥?從頭科普,小白心裡也有譜: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12)

  主闆主要的規格布局,我們選一張圖挨個看

  如果說CPU、顯卡這些直接看型号就能知道性能,主闆則是看設計、規格、用料、裝機兼容性等更多元的表現,從而滿足不同的取向需求。上圖我們選擇一張相對低調的主闆:技嘉Z390 GAMING X,主要是沒有那麼多RGB燈效元素,讓我們從主闆的布局和功能基礎講起。

  CPU處理器插座(1):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13)

  以Intel處理器為例,CPU和主闆插座上都有标示,正确安裝很容易

  言下之意,這個位置就是安裝CPU處理器的。我們開頭講了Intel和AMD的區别,Intel平台的針腳是在主闆上的,所以新買的主闆,主闆會在CPU插槽上提供一個保護蓋,從而防止運輸過程中,針腳的損壞。在安裝的時候,稍微留意下,主闆插槽和CPU左下角都有一個三角标示提示,安裝其實很簡單。

  CPU供電及供電散熱部分(2):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14)

  CPU供電如果單獨數電感,還是太不嚴謹了

  CPU核心供電規格和散熱設計,這部分是主闆很關鍵的部分,特别是對于中高端定位的主闆,由于涉及CPU超頻等高階操作,為了讓CPU在更高頻率下穩定運行,供電設計則直接決定主闆的品質。當然了,說到主闆供電,絕大部分人都會通過數電感(上圖我标紅的部分),來傻瓜式的判斷供電相數,一般倒是可以第一眼看到主闆供電是否良心,但實際極糾起來肯定是不科學不嚴謹的。因為除了電感、電容個數,真正決定供電的還要看PWM芯片和MOSFET Driver(Mos管),這些其實是從源頭和供電設計角度來決定供電能力的天花闆的。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15)

  主闆從PWM控制芯片,給到CPU供電的示意圖(來源:SMZDM值友“賣一手”)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16)

  采用IR PWM數字供電芯片,以及一體整合式的Mos管,采用在一些高端主闆上

  在這裡,什麼值得買 值友“賣一手”有很詳盡的判斷供電的教程:《主闆選購經驗:從部件、布局深入了解電腦主闆》。雖然是14年的文章,但絕大部分供電技巧還是可以用到的。隻不過現在有些高端主闆,采用了IR數字供電解決方案,DrMos則是通過一體化的設計,将上橋、下橋、Driver管整合在一塊芯片内,從而擁有更好的電器效能。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17)

  CPU供電芯片、Mosfet和電感在高負載下,需要更好的散熱

  雖然更多的供電相數,帶來CPU更穩定的運行,多項供電也能平分不少電流發熱,但對于如今的多核 高頻特性,甚至超頻操作,肯定還需要加強散熱。所以除了我們給CPU上頂級風冷散熱器,360冷排的水冷,CPU供電部分的輔助散熱也是這兩年中高端主闆軍備競賽的一環。可以看到,不僅應用了面積更大的散熱片,曾經的散熱導管也應用其上,因為降低這部分溫度和CPU本體降溫一樣都相當重要。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18)

  CPU供電,頂級主闆也都上了雙8Pin

  另外由于現在主流平台的CPU核心數普遍提升,再加上高端發燒友的超頻需求,在CPU供電輸入規格上,都是8Pin(8個電源針孔)起步。一些高性能主闆提供8 4Pin,甚至頂級可以到8 8Pin,簡直是喪心病狂的地步。要知道這可是當年頂級顯卡的外接供電規格,另外在選擇電源上,是否支持CPU雙8Pin供電的線材也要留意下(不過按理說,650W以上的中高端電源基本應該都能滿足)

  内存插槽部分(3):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19)

  除了CPU與内存兼容性,對内存高頻的支持,還要看主闆BIOS優化推送完善

  視線從CPU核心供電部分移開,旁邊是内存插槽。内存支持上,其實無論是入門的8GB,還是主流的8Gx2,或者專業需求的32GB、64GB,主闆都能支持沒問題。隻不過對内存頻率(XMP高頻内存,或内存手動超頻)的支持上,Intel平台上也隻有Z390主闆可以做到,另外内存超頻能力,還與CPU與内存兼容性,主闆BIOS優化更新息息相關。不過對于一般用戶,也無需關心這麼深入,因為高頻内存真正給實際遊戲,工作應用的提升,還是比較有限的。目前來看,除了入門的2400、2600MHz,即便是3200MHz頻率的内存,價位也很主流親民。除非您是高端發燒友,否則沒必要去追求4000MHz以上的~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20)

  主流主闆是4插槽,H310這樣的入門為2插槽,正常用倒是不影響

  内存插槽的數量上,細心的玩家可以看到,入門芯片組定位原因,像H310、A320這樣的主闆,都隻提供了2個内存插槽。不過主流消費級平台,目前也都僅僅支持雙通道内存,所以兩條内存插槽屬于夠用水平,無須擔心。隻不過對于主流定位的主闆,提供4條内存插槽,未來可以在不更換原内存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擴充升級。

  哦,這裡要提醒下各位使用AMD APU的同學,因為APU的核顯顯存是借用主闆平台上的内存的,所以為了核顯輸出性能更加充分,不要因為省錢而忽視了内存雙通道,單條内存或多或少損失性能的。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21)

  内存插槽的加固

  對于内存插槽,以及後面要說到的PCI-E顯卡插槽,其實主闆廠商在很多型号上,都進行了金屬加固處理:從而避免内存插槽,或者超公版顯卡過重,長期給主闆PCB帶來疲勞,造成主闆變形的問題。更有像技嘉,之前還給一些高端主闆的内存插槽之間,放上了RGB燈光效果,隻不過如今RGB内存已經快成主流了,主闆内存插槽隻要穩定就好。

  主闆芯片組(4):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22)

  X570主闆芯片組承接更多功能,甚至需要風扇來輔助散熱

  内存插槽的下面是主闆的芯片組,其實這個部分是常年覆蓋一個散熱片,一般也是各家主闆廠商品牌命名、信仰LOGO、甚至是RGB燈效的标準展示位。隻不過今年AMD推出的第三代銳龍處理器,本身核心數量就很多了,為了給CPU減壓讓X570芯片組承接了更多工作,比如PCI-E 4.0,USB3.1等,以至于芯片組的15W功耗相比之前提升了一倍。所以我們看到不僅是高端主闆,很多主流價位的X570主闆的芯片組部分,都加裝了散熱風扇,賣相上必須做足,畢竟給人一種很放心,很高大上的感覺~

  PCI-E顯卡插槽(5):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23)

  PCI-E x16,顯卡要插到第一個滿速插槽哦!

  其實這個部分應該統稱為PCI-E拓展插槽(早先主闆還會提供一些PCI插槽,現在隻有一些低端最入門的還有保留),但最常用的其實就是接顯卡用。所以我這裡就簡單說是顯卡插槽了哈,便于小白用戶理解。當然,對于一些高端用戶,我們還可以接PCI-E轉卡的M.2固态硬盤,或者雷電拓展卡等高逼格配件,這裡就不展開了。反倒還是小白用戶需要注意,有些主闆好幾個PCI-E x16長度的插槽都進行了金屬加固處理,但實際上隻有最上面的主插槽是滿速的,顯卡不要接錯哦,否則多多少少損失點性能。下面的PCI-E插槽,還會和M.2插槽共享帶寬。

  M.2插槽(6):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24)

  M.2插槽,主要是支持如今主流M.2固态硬盤使用

  随着近兩年閃存顆粒的降價,SSD售價很親民的大趨勢下,M.2成為越來越主流和關鍵的接口插槽。其實早在Z97主闆(5年前)的時候,就有走PCI-E通道的M.2插槽了,但無奈當時的固态價格很貴,即便固态也還停留在SATA接口的2.5寸SSD。如今支持NVMe協議的M.2 SSD已經随處可見,甚至512GB容量都下探到500元以下的價位,毫不客氣的說,如今的M.2 SSD裝機已經是主流玩家的标配。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25)

  一些高端主闆,采用M.2和芯片組一體式的散熱裝甲覆蓋,功能和逼格兼顧

  一般來說,即便是入門芯片組,也會提供M.2插槽,定位高一些還會提供M.2散熱片(由于PCI-E NVMe的M.2固态性能雖好,但容易發熱帶來降速,所以主闆上很多都至少第一個M.2配上散熱馬甲)。高端主闆,則會每個M.2插槽都提供散熱片,甚至直接上一個一體式散熱片與芯片組共享,這樣散熱不僅實現散熱的功效,更有賣相和逼格不是嗎。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26)

  即便是ITX迷你小闆,提供M.2插槽的同時,也能兼顧散熱

  對于ITX版型(最小尺寸的主闆,*主闆尺寸我們後面單獨說),主闆廠商也采用了多層式處理方式,在空間面積有限的情況下,将芯片組放到最下層,上面是M.2插槽,最上方提供輔助散熱的裝甲。另外其實在主闆的背面PCB部分,有的還提供了額外的一個M.2插槽,讓ITX小主闆也擁有不俗的M.2 SSD拓展能力。

  SATA拓展接口(7):

  雖然上面提了已經逐漸成為主流SSD配備的M.2插槽,但傳統的SATA接口也不能忽略。SATA主要可以接兩個設備:3.5寸的機械硬盤,2.5寸SATA接口的SSD固态硬盤。

  

  機械硬盤還是有明顯的容價比優勢,作為存儲備份盤還是合格的

  機械硬盤這個不用多講,肯定還是容價比非常高的存儲設備,如今200多元2T,500多塊就能買到4TB的容量,對于有大容量影音及相關存儲需求的玩家,還是一個基礎配備,畢竟如今一個單機遊戲好幾十GB,甚至上百GB容量也不是小數。另外用戶如果有重要的文件存儲,大容量特點的機械硬盤,再加上做一個Raid備份,需求還是有的。

  而SATA接口的2.5寸固态,其實介于機械和M.2固态之間,雖然我還是推薦新裝機的用戶直接上M.2固态,但确實SATA固态的價格更低,而且因為本質上SATA固态的速度已經遠超機械硬盤,預算緊張的玩家也可以選擇。還有一點,就是早先一些SATA接口固态,閃存顆粒還應用了MLC顆粒,所以在讀寫耐用性上還有先天優勢,如今M.2大多用的TLC、甚至QLC,雖然技術進步了,但更多放棄了一定穩定耐用向成本去妥協了。

  闆載音頻和網絡部分(8、9):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28)

  主闆集成的音頻部分,更多是中高端産品的附加溢價部分

  在主闆一側的音頻、網絡芯片部分,這個我覺得小白用戶就不用太關心了,都能滿足我們的使用需求。一些中高端主闆會宣傳采用專業的音頻芯片,音頻電容和耳放芯片啥的,作為木耳的我真聽不出有什麼區别。另外前兩年吃雞大紅大紫的時候,各種聲波雷達号稱還能聽音辨位,其實實用性相當一般。而真正追求音效的發燒友,大都還是會選擇配備獨立聲卡,相比闆載的集成聲卡肯定要好不少。

  網絡部分,主闆上所涉及的“電競網卡”、“遊戲網絡優化軟件”其實作用也很有限。因為往往我們的網速、網絡延遲瓶頸并非在電腦網卡上,而是在網絡運營商,或者我們的路由等設備上,這裡我認為還是解決源頭的問題比較實際。不過話說回來,對WIFI無線網絡有高需求的人,有些高端主闆配備的802.11AC無線模塊還是不錯的,當然我們也需要搭配一個好的路由器,才能真正在延遲上比拼有線網絡。

  I/O接口區域(10):

  主闆I/O接口,還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倒不是說這裡決定啥性能,就算簡單做個科普吧。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29)

  技嘉Z390 GAMING X主闆的I/O接口,算是主流大衆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30)

  有些高規格的主闆,這裡會有WIFI模塊的天線接口,USB3.1 Typc-C

  上面第一張圖,是一些相對定位不高的主闆。所以有些主闆還能看到PS/2的鍵鼠接口,其實現在鍵鼠外設都是USB通用接口了,經典鍵鼠直接用,當然通過轉接USB也都行。視頻輸出接口,算是小白裝機很容易犯的錯誤,有獨顯的一定要接獨顯,而不是上面這個核顯輸出哦。

  USB接口最常用,一般來說黑色就是USB2.0(速度不快,可以接鍵鼠外設啥的);藍色是USB3.0,最常用(後來規範叫 USB3.1 Gen1);紅色或者有一些Type-C大都是USB3.1(USB3.1 Gen2)。我想說的,其實是目前USB3.1主流設備速度都達不到,USB3.0很多速度還不夠滿速呢。不過個别高端主闆支持雷電3(會注明Thunderbolt或閃電标示),通過Type-C接口來實現,有專業高速文件傳輸需求的可以選擇。

  主闆BIOS(11):

  Last But Not Least:主闆BIOS系統,其實也是衡量主闆好壞的重要一環。對于一般的硬件小白,BIOS可能除了第一次裝機,後面永遠不會再用到,但對于玩家來說BIOS體驗則影響硬件到底好不好用的。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31)

  華碩主闆BIOS設計,确實是一線廠商中最人性化、好用的

  BIOS系統說白了,其實就是主闆和CPU、顯卡、内存、硬盤等硬件建立聯系的一個固件,比如新推出的CPU,如果老主闆接口沒變,就需要通過升級BIOS來予以支持。而主闆廠商,主要也會針對“CPU、内存、存儲設備”進行大量的測試,從而提升兼容性、穩定性。而一線主闆廠商,會在新品推出之後,逐步推出更優化的BIOS,從而讓CPU超頻能力更強,兼容更多内存并可以到更高頻率等。

  BIOS操作界面,從原來的大藍屏到如今的UEFI BIOS,其實新手也能很好上手。這裡要贊一下華碩,确實他們家的BIOS設計的最人性化,界面邏輯和中文化都做的不錯。相比之下,雖然技嘉在Z390、X570主闆硬件回歸了堆料,讓我們看到了誠意,但BIOS确實還是工程師思維,老鳥可能不會有障礙,但新手想要調整CPU、内存超頻就得琢磨一番時間了。所以BIOS設計和優化能力,可以算是主闆廠商的軟實力。

  基本上說到這裡,新手玩家也能對主闆有一個整體系統的了解,都知道主要布局和大概功能了。這樣今後看到一款主闆,也能針對自己的需求,來分析哪些功能相對噱頭,哪些更實在用得着。

  至于主闆上還有各種前置面闆接口、跳線插針、風扇、RGB燈條等插針,這些零碎的就不多說了。

  主闆版型分類,DIY可玩性也都在這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32)

  對于主闆版型,從大到小主要是四種

  E-ATX:除了High-End平台(X299、X399主闆)是标準配備,在主流平台(Z390、X570)的頂級型号上,各大主闆廠商的精神圖騰旗艦也會采用E-ATX版型,實現更炫酷張揚的造型,或一般用戶用不到的黑科技。動辄四五千以上的售價,顯然是土豪的玩物。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33)

  旗艦芯片組主闆,ATX版型供電很充足,超頻的标配

  ATX:最标準的版型,與MATX主闆差别主要在兩點:1、拓展插槽區域更充足。2、大部分中高端芯片組主闆,也都是ATX版型的,供電規格普遍會更好,是超頻性能級平台的常規選擇。對于預算充足的玩家,諸如Z390、X570芯片組有很多高端型号可以選擇;但如果要兼顧供電規格、RGB和外觀造型、價格别太貴,那麼筆者建議1500-2000元(雙11等促銷會更低一些)左右的型号比較合适,一線廠商也都有熱賣型号,更多看玩家自己的喜好了。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34)

  主流芯片組 MATX版型,絕大多數的走量裝機搭配

  M-ATX:相對于标準ATX,主流的M-ATX主闆都是走性價比路線的,對于不需要超頻的大多數人,MATX供電規格做到夠用就好,所以Intel的B360/B365、以及AMD的B450主闆,MATX緊湊級小闆最實惠好用。另外拓展插槽部分,也有不少主闆提供了雙M.2插槽,為了升級也沒問題。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35)

  MATX也有走高端的,例如ROG M11G,我覺得Strix系列出一款Z390 MATX受衆更多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36)

  技嘉Z390 M GAMING,走的就是MATX實用派路線

  另外對于MATX版型,也有走高端性能路線的,比如Z390芯片組中華碩的ROG Maximus XI Gene(M11G),但3000元左右的售價确實不菲。其實筆者認為Z390這樣的超頻主闆,可以多出一些MATX版型,供電不俗且價格親民的型号,例如技嘉的Z390 M GAMING就是走實用派路線。畢竟市面上還是有不少支持MATX主闆的機箱,不必像ITX那麼極端,隻要MATX主闆供電充足,也是性能小主機的裝機思路。

  ITX:全稱是Mini-ATX,言下之意就是最迷你的尺寸。近兩年喜歡DIY ITX小主機的玩家越來越多,相關的小尺寸機箱、ITX單風扇顯卡的硬件配件也更豐富,确實有一批忠實的擁趸,其實筆者也非常喜歡ITX平台。隻不過由于ITX更多是小衆産品,相關配件也都走的精緻高逼格路線,定價也會高一些,沒辦法個性也需要代價的~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37)

  不高于千元,主流芯片組的ITX主闆,其實更值得玩家選擇,CPU也無需強弩

  對于ITX極緻的小鋼炮,縱然我們可以選擇一些Z390、X570芯片組的ITX主闆,但追求小尺寸和超頻性能,本來就是矛盾的。真要實現除了購買高端主闆,水冷散熱或者機箱風道都需要考慮到,甚至需要被迫選擇稍大一點的機箱,預算充足和喜歡研究的玩家都ok。不過從實際使用角度來看,主要的遊戲需求說到底還是看顯卡,CPU超頻獲得的收益其實很小,所以喜歡ITX小主機的實用派玩家,選擇B360、B450主闆的ITX小闆裝機,我覺得更實在一些,搭配一顆i5或銳龍5足夠,更多預算放到顯卡還是王道。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38)

  随着更多小機箱的推出,不少玩家入坑小鋼炮裝機

  所以簡單介紹了主闆版型,我也是希望新手玩家,除了單一的性能指标,可以更多的從主機尺寸來考慮問題。目前來看,無論您是性價比的實用派,還是預算充足想要性能平台,主機打造可大可小,DIY可玩性可不僅僅是性能。

  最後總結和建議:

  1. 追求性價比的主流用戶:一般來說,CPU的選擇都是千元左右或出頭,無論Intel、AMD平台都有對應的MATX版型的B360/B365、B450主闆可供選擇。本着功能夠用,性價比優先的原則,闆U加起來,一般也就在1500-2000元比較合理。

  2. 絕大部分追求性能的超頻用戶:Intel平台超頻肯定就是Z390主闆(或Z370),AMD銳龍平台即便佛系默頻用,為了8核16線程的穩定和控制發熱,也是X470或者X570主闆為宜。第一關注的重點,還是看供電的規格,ATX版型的産品,在供電、外觀顔值、兼容拓展性上都做的夠完善,中端1500元到三四千元的高端ATX主闆,針對我們的預算選擇即可。另外如果追求整機的視覺效果,也建議240冷排及以上的水冷散熱,否則使用頂級風冷直接把主闆很多外觀設計元素遮擋住,顔值就大打折扣了。

  3. 準備入坑小主機的用戶:雖然如今推出了不少針對ITX主闆設計的機箱,但一定程度也要避免陷入“ITX裝機陷阱”。因為其實很多ITX機箱實際尺寸并不小(為了妥協全尺寸顯卡、預留水冷風扇位等),甚至一些是MATX和ITX兼容的機箱,到時候我們不妨看看MATX主闆是否滿足需求,理論上還能節省一些預算。而如果真要追求極緻小尺寸,關于散熱器高度、顯卡長度、是否需要搭配SFX小尺寸電源,都是需要細心考慮的問題。

  主闆詳細裝機教程(DIY裝機指南-主闆科普及選購分析)(39)

  PS:大家的鼓勵是本人寫作的動力,如果大家喜歡本人的文章,還請多多“收藏”、“點贊”、“評論”哦!

  如果您認為内容還夠實在,也希望可以關注 @午夜種草,後面會帶來更多幹貨内容。有啥關于DIY裝機配置上的問題,也非常歡迎評論留言,會盡可能的交流解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