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 西北與江西省毗鄰,東北部與福建省接壤,西接本省河源市,南連揭陽。
梅州曆史悠久,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初具規模,曾用程鄉、敬州等名稱。到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因避來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
梅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有着濃郁的客家風情。曾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被譽為“客都”。梅州曆史悠久,擁有衆多名勝古迹,經過修複的人境廬、千佛塔、靈光寺等,既是珍貴的曆史文物,也是著名的旅遊景點。
梅州是著名的僑鄉,人傑地靈,在曆史上曾出過無數名人,如葉劍英、黃遵憲、丘逢甲等。現在梅州還保留着這些名人的故居。
客家話被譽為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學上兩句客家話,品嘗客家美食是感受遠古意味的客家文化的最好方式。
橋溪 ——客家風情 橋溪村距梅州市約50公裡,位于廣東風景名勝陰那山五指峰西麓,四周環山,山清秀,風景優美。橋溪是客家村落,客家風情濃郁。
在明萬曆年間,朱、陳兩姓人家最先在橋溪村安家落戶,直到現在,村中 城東居民仍以朱、陳兩姓居多。村西的義安寨,在風水上被稱為“獅象把水口”,這裡是通往村 外的唯一出路。
僑鄉——圍屋典型 僑鄉村位于梅縣南口鎮,地處鹿湖山下。在500多年前,僑鄉村便已有人定居。這裡是著名的華僑之鄉,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改名為僑鄉村。全村面積約1.5平方公裡。由寺前、高田、塘肚三個自然村組成。在僑鄉村裡保存着大量的圍龍屋,被認為是“中國最典型的圍屋古村落。”
村内的南華又廬是由出身僑鄉村的印尼華僑潘祥初在清光緒者年間建造的。潘祥初在本村的祖屋名南華廬,所以在修建了這棟建築之後,取名為南華又廬。大門額匾上“南華又廬”幾個字便是潘祥初的墨寶。
南華又廬建于1904年,是典型的客家圍屋結構。分為上、中、下三堂,共有118間房,大、小廳堂幾 個,素有“十廳九井”之稱。廳堂之間有木質樓梯相連接,每間廳堂即一個獨立的圍屋,又是彼此連在一起的整體建築,形成了屋中有屋的格局,因此又有“屋中屋”之稱。南華又廬因造型獨特,又具有典型的客家民居特色,近年來吸引了大量的遊客以及海内外專家學者前來觀光和考察。除了住宅之外,建築内還有花園、炮樓、觀察口和射擊口等。
花園就在屋旁,草木繁盛,與被損壞的房屋相比,更能展現出當年的風采。花園中建有水池,水池呈蓮花狀,壁上嵌有魚、蟲等圖案,十分精美。在花園的進門處,還有一座圓形高台,四周錯落有緻地圍着兩排花卉,是下棋、讀書或賞月的佳處。
炮樓、觀察口和射擊口在當時都是為了抵禦外來侵略而修建的。從觀察口向外望,四周的情況一目了然,但在外面觀察房屋外觀,卻不容易察覺這些觀察口,設計得十分巧妙。
石頭村——神秘石屋 石頭村原名雲禮村,位于恩平市那吉鎮西部。石頭村與一般的古村大不相同,因别具一格的石頭建築而名聲大噪。
據傳,明代貢生黎思文在雲禮附近的河邊失足入水中,慌亂之中抓住岸邊凸起的石頭,才逃過一劫。黎思文就此在這裡定居立村,就地取材,用石頭建造祠堂、農舍、塘基、水渠,鋪就路面等,石頭村由此漸漸發展起來。
石頭村依山勢而建,布局合理,村内建築錯落有緻地散落在村中。村内古木參天,荷茶飄香,有一條小溪從山上流下,在村中的祠堂前穿過,使整個村莊古韻怡人。在村子四周,有兩道兩米多高的石牆将村裡村外隔開。牆外是寬闊的農田,被石頭整齊地分隔成方塊。20多年前這裡的村民紛紛遷出村外,在新址上建起村莊。如今村内隻剩下一些老房子。
樟林——碼頭古巷 樟林位于潮州、澄海、饒平的交界處。樟林依山傷海,村内的棒林港在過去的200多年間,一直是粵東的第一大港,一度非常繁榮。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争之後,汕頭開埠,逐漸取代了樟林港的地位,現在是粵東海外貿易及移民的主要口岸。
如今樟林是内陸鄉鎮,但樟林港舊址仍然保留着。此外,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南北港“天後聖母廟’、嘉慶年間修建的新興街都是樟林著名的古迹。
蘇家圍——畫裡鄉村 蘇家圍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轼的後代所建,1382年,蘇轼後人蘇秀弘攜全家遷至此處定居,所以取名蘇家圍。到現在已有800多年的曆史。
蘇家圍位于廣東河源市義合鎮,距河源市區約26公裡。東江和久社河在蘇家圍南面交彙,村子依山繞水,草木茂盛,環境非常優美。
也許是受蘇轼後人的影響,蘇家圍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崇文重教。在明末時期,全縣錄取的廩生中有一半人都來自蘇家圍,因此有“蘇半縣”之稱。在蘇公祠中曾收藏着63塊禦賜匾,遺憾的是如今這些匾額隻剩下幾塊。
蘇家圍曆史悠久,環境優美,整體布呈圓形有一圍層、二圍層,多按天支地幹、陰陽八卦布局,是非常珍貴的古建築。
在蘇家圍還有18座明清時期的府第式建築,這些建築的布局裝飾體現出客家人的陰陽風水觀和深厚的客家文化。
(部分美圖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關注我!帶你看更多更美的地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