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潔凝
香港政府統計處于2023年1月20日公布2022年12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根據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整體消費物價與一年前同月比較,隻上升2.0%。政府發言人表示,通脹率維持溫和,總體而言通脹可能會面對一些上升壓力,但短期内應會保持溫和。香港普通市民聽到政府經濟師這個官式的報告,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離地”。香港市面百物騰貴,物價飙升,為何香港政府的經濟師隻照稿讀數字,而無視全球因量化寬松而造成的嚴重通貨膨脹,用數據向政府官員提出滞脹和經濟衰退的風險呢?香港的國際新聞報道指,美國的通貨膨脹去年有7%-9%,英國和德國的通脹率超過10%,有些拉丁美洲國家如剛赢了世界杯的阿根廷,通脹高達100%,莫非香港在全球通脹下,能獨善其身嗎?
香港市民的實際感受與政府的統計數據有明顯的落差,主因由于食品和交通費的增幅。市民在茶餐廳坐下吃個普通午餐,動辄都要港币40-50元,平民百姓為了要節省開支,唯有轉往賣兩餸飯的店鋪買外賣飯盒,令售賣兩餸飯的店鋪逆市擴張。市民在街市買新鮮肉類和蔬菜,養活一家四口的食物價錢,相比去年同期,開支增加了約40%。有些市民工時長,唯有買外賣,外賣食物價錢至少都加$2-$3,分量亦明顯減少。餐飲業因食材的價格升近50%-60%,要将貨就價,唯有減少食物分量。除了食物外,與能源相關的行業,如交通運輸業加幅平均超過10%。香港低收入市民是對通脹最敏感的一個社群,為了要賺取更多收入,唯有節衣縮食,多做兼職幫補家計,通脹已連市民的正常休息時間也被剝削掉。
俄烏戰争,激發能源價格上漲,中電和港燈隻按與政府簽訂的利潤管制協議,把燃料調整費用全部轉嫁給市民,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中的類别指數,當中的電力、燃氣及水錄得升幅,較去年同期已達14.7%。不同國家和城市都會按照當地本身的開支比例去計算他們自己的物價指數,美國和英國的通脹率,占比最重是住屋、食品、能源和交通,因此,國際能源價格上升,會直接影響到該國的整體通脹率。香港仍維持低通脹,原因在于香港的消費物價指數,有超過四成是隻計算市民的住屋開支,香港的樓市因疫情和美國加息下跌,住屋開支錄得跌幅,另外占比大的是食品10%、外出用膳占17%、交通6%,電力燃氣食水隻占2.82%,因計算占比錯配,而令香港的通脹率升幅相對溫和。
香港的通脹率隻要撇除住屋開支所錄得的跌幅,其餘的基本食品已較去年同期升4.2%,外出用膳及外賣升3.5%、衣履升5.1%、交通升2.7%,連同電費燃氣及用水14.7%的升幅,即使香港最新的最低工資有約6%的增幅,日常生活開銷已蠶食工資的增長,市民的工資根本追不上通脹。另外,香港的經濟未有好轉,本港去年11月出口跌24%,是68年來最差,雖然出口下跌主要是歐美需求疲弱及内地經濟增長放緩,先進經濟體收緊貨币政策,美國加息、美彙走高,導緻港元強勢,變相增加外國進口香港商品的成本,進一步遏抑市場對港貨的需求。然而,内地近期放寬跨境陸路運輸限制,可能抵消部分壓力,香港的經濟有機會因通關而有所增長。
香港政府會每五年,按市民的消費模式,調整通脹率的占比。政府對上一次為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占比調整是在2019/20年進行,當時市民的消費行為嚴重受到新冠疫情所影響。政府統計處下一次全面重訂消費物價指數的開支權數,将會是在2024/25年。由于市民現時對通脹的實際感受,與政府按疫情時所作的數據占比有所不同,現在政府已逐步通關,為着要令數據占比反映實質市況,政府應考慮因複常而提前檢讨數據。同時,由于公用事業加價加劇滞脹和經濟衰退,政府在下月公布的《财政預算案》,應特别關注低收入市民的需要,在相關的社會津貼如“在職家庭生活津貼”和綜援等措施中,放寬相對的工資和工時申請門檻,以補助基層市民的生活開支,讓基層市民亦能受惠于香港政府龐大的财政儲備。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内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