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2日)
是“世界濕地日”
今年的主題是“濕地恢複”
強調恢複和複原退化濕地的重要性
濕地能過濾水源和提供水資源
保護我們免受風暴和洪水的影響
維持生物多樣性和儲存碳
然而濕地正在退化或消失
這種趨勢還在加速
濕地為何會退化甚至消失?
與氣候變化有着怎樣的關系?
↓↓↓
作為全球三大生态系統之一,濕地是指具有顯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海域。在全球,6%的濕地覆蓋面積為40%的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栖息家園,全球超10億的人口以濕地為生。
數據顯示,世界各地的自然濕地面積長期處于下降狀态,1970年至2015年間,内陸濕地、海洋/濱海濕地面積均減少了約35%,且減少速度從2000年起逐漸加快。
氣候變化、環境污染、過度開墾等是濕地面積減少的重要因素。
△河南省三門峽市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氣候變化對濕地造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全球變暖主要通過水源補給方式和水文過程影響濕地的分布和生态功能。同時,氣候變化通過對大氣降水和陸面蒸散等環節的影響,間接影響濕地水位、面積等水文過程;區域性降雨和徑流的變化會影響濕地蓄水量的季節性變化。
全球變暖導緻的海平面上升對濱海濕地造成極大沖擊和變化,許多灘地、紅樹林和沼澤在海浪的不斷水淹和沖蝕中逐漸消失。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濕地,《關于特别是作為水禽栖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于1971年2月2日首次簽署。截至目前,《濕地公約》的172個締約方維護着2300多個國際重要濕地的生态環境。
我國非常重視濕地保護、修複,依據國土空間規劃,按照“三區四帶”國家生态保護修複格局,布局濕地保護修複任務。組織實施濕地保護修複工程。十年來,新增和修複濕地80餘萬公頃。修複了退化濕地,提升了濕地功能,改善了濕地生态狀況。
在修複濕地的過程中
氣象部門能做什麼?
各地氣象部門都做了什麼?
湖北荊州:氣象與遙感技術融合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湖北省荊州市氣象局與武漢大學、洪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共同組建了“江漢平原生态氣象遙感監測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通過濕地生态氣象服務系統,積極尋找氣象條件與濕地環境變化之間的科學關聯。
遼甯盤錦:開展翅堿蓬恢複氣候因素研究
△濱海翅堿蓬濕地
盤錦市氣象局建設濱海翅堿蓬濕地生态系統海陸氣通量試驗站,開展潮間帶翅堿蓬濕地與區域氣候的交互影響研究。為補給紅海灘地下淡水資源,積極開展濕地修複型人工增雨作業。同時,為地方政府提供濕地生态監測數據,參與編制《盤錦紅海灘濕地退化氣象原因分析及植被修複氣象技術研究實施方案》。
深圳:生态氣候融入城市精細化治理體系
△深圳紅樹林濕地
近年來,深圳市氣象局将生态氣候融入城市精細化治理體系,借力氣象科技守護城市濕地等生态系統。深圳市國家氣候觀象台主動開展紅樹林氣候監測評價,分析氣候變化對福田紅樹林及野生動物的生長、分布和多樣性産生的影響。
山東濟甯兖州:“氣象藍 生态綠”繪就碧波青
△山東省濟甯市兖州區龍湖濕地
山東省濟甯市兖州區氣象局與濟甯市生态環境局兖州分局簽署合作協議,在泗河濕地生态保護區内建設氣象監測站。雙方基于曆史氣象和水文資料,聯合開展濕地周邊地區旱澇配置特征研究,為破解青頭潛鴨等鳥類遷徙繁衍“密碼”提供科學依據。在濕地植被生長黃金期,氣象部門開展大規模人工增雨作業,為濕地“解渴”。
江蘇徐州:潘安湖的“蝶變”
△潘安湖濕地公園
在潘安湖生态修複過程中,氣象部門利用衛星遙感資料,對當地氣候和生态變化進行評估。徐州市氣象局還聯合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開展地質災害風險預報,并形成了以生态修複型人工增雨作業、森林防火氣象服務、生态影響分析評估等為代表的生态保護服務産品序列。
西藏:高原濕地“守護者”
△西藏定結濕地
西藏自治區氣象局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項目的子課題——“濕地生态系統與水文過程變化”項目,先後4次組織人員深入全區濕地開展野外科考調查工作。對全西藏範圍内的21個國家級濕地開展了濕地識别、邊界提取、面積變化等監測分析工作,出版了《西藏自治區濕地遙感監測圖集》。
保護濕地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我們一起加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