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就是“斯”“是”之争,即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古文中,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目前,“官”方(人教社)已出來表示不管哪一版教材,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從來沒有變過。但是,在某媒體發起的一次民調中,竟有高達94%(7.6萬)的網友認為應該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作為80後的我,在看到這個話題時,也是堅定選擇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的依據是對初中學習的記憶,加上往後在日常生活中時不時的“引經據典”,一直都是用“斯”字。另外,“斯”不是多音字,隻有一個讀音sī(第一聲),而“是”也不是多音字,隻有一個讀音shì(第四聲)。假如“是”是多音字,可以發第一聲,或者說“是”有通假字,那麼老師在課堂上必然會重點講解,但并沒有,那既然一直讀的是第一聲的字,也隻能是“斯”了(隻能說本人一直在犯經驗主義錯誤)。
那麼,孰是孰非?
如果說事實勝于雄辯,那麼根據網友查證的結果:人教版教材的1992年版本、2001年版本和2016年版本,全部都是“是人”,且在一些古書籍中(如四庫全書刻本《孟子集注》(宋⋅ 朱熹注)也是“是人”,本人是在1998年-2001年上的初中,用的正是91年版的人教版教材,書中确實是“是人”。所以,在事實面前已無力反駁。
如果說存在即合理,其實“斯”和“是”表達的意思可以是一樣的,放在這句古文中都表示“這”的意思,那麼,用“斯”也無防。就像剛剛我在百度搜索欄中輸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結果百度漢語出來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樣,我們暫且把“斯”看成“是“的通假字罷(當然,尊重古聖賢,尊重曆史,也不要刻意篡改古文)。
隻是,我很吃驚有這麼多網友出現“斯人“的群體記憶(或者說集體失憶),這真是一個”曼德拉效應“的典型例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