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女歌手泫雅和男友金曉鐘分手了!!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吧。
說實話,吃到這個瓜時我還是有點小震驚的。在我的印象裡,泫雅和男友的關系一直都挺穩定的,還經常高調秀恩愛撒狗糧。

還記得,前陣子還傳出金曉鐘向泫雅求婚,本以為好事将近,沒想到就分手了。
有網友扒出,金曉鐘曾在綜藝節目中稱,自己和泫雅分手後絕對不會再戀愛了。

雖然現在剛分手,也不知道他會不會被打臉,但對一些粉絲來說,ta們是不相信的且有些嘲諷意味。
X醬在看到這個視頻時,我猜他想表達的是“這輩子非她莫屬”的愛意吧,就像一種愛的承諾一樣。
但戀愛時的“承諾”這個東西,分手後回看,總會讓人有種又氣又笑般的無奈。
說到承諾,這又讓我想起了最近的一個瓜,娛樂圈的張嘉倪的老公買超,被狗仔拍到他深夜約會“小三”,網友感歎,寵妻人設崩塌了!

有網友扒出買超曾在綜藝節目裡信誓旦旦對張嘉倪許下各種愛的承諾。
“我們沒有離婚,隻有喪偶。”“出軌就自斷雙腳”等等。在網友的吐槽中,這些“愛的承諾”似乎就像一個啪啪打臉的笑話。

害!當愛不在時,回看過往的承諾,隻會讓人想起那句話:戀愛時相信過的承諾,多半是腦子進的水。
關于親密關系中的承諾,我們常有這樣的争吵:ta從來不給我承諾,肯定是不愛我或ta給我承諾了從來不兌現,就像在給我畫大餅。
談戀愛時,頭腦發熱時就容易許下一兩個承諾,那麼親密關系中的承諾,為什麼有的可以實現,有的就會被“賴賬”?
今天X醬就和你們聊一聊“承諾”這件事。
01
親密關系中的“承諾”是怎麼維持的?
1.承諾投入模型,「承諾」和它們有關
這裡的承諾(commitment)是指,「一個人對關系的預期,雙方願意維持親密關系的願望」。
不指愛情騙子和海王嘴炮式的承諾,因為ta們的承諾幾乎不帶有一點真心,更多是一種為達到目的的欺騙性質。

心理學上認為,承諾可以預測一段關系是否能夠長久穩定走下去。
Rusbult, C. E.教授曾提出承諾投入模型(Investment Model of Commitment)。這個模型提出了,親密關系裡這三個至關重要的元素——可替代性,滿意度和投入程度。
-可替代性:當有一方周圍出現更多有誘惑性的人,這一方的選擇空間就更大,而另外一方被替代的幾率就更高。
-滿意度:在關系裡雙方獲得的積極情感更多,在相互表達愛意中感受到對方對自己的關注,相互尊重。
-投入度:包括物質投入和情感投入。當一個人對關系投入越多時,ta就會越依賴這段關系。
Rusbult, C. E.教授總結了一個公式來揭示這三者和承諾的關系:「滿意度 投入程度-可替代性=承諾」
在承諾度高的關系裡,ta們對關系的幸福感和依賴度高,ta們會将許多正向的品質都與對方關聯,并且還會幸福堅定地計劃未來的生活。

同時,有心理學家認為,承諾模型研究的承諾形式是一種“個人承諾”形式,而承諾也分為不同的情況。
2. 承諾的不同形式,造成「承諾維持」的原因不一樣
社會學家邁克▪約翰遜(Michael Johnson)認為關系中實存在三種類型的承諾(Johnson,1999)。具體來說,承諾的形式有三種:
-個人承諾:僅僅出于「伴侶對自己的吸引力」,自己能在關系獲得快樂滿意,所以希望關系能夠長久維持做出的承諾。
例如在一起時,承諾絕對不會分手,隻愛你一個人之類的。
這個類型的承諾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且由當前主觀感受驅使,變化性很大,很多時候「愛不在了,個人承諾就消失了」。
-強迫承諾:當自己離開一段關系要付出的代價過大,「害怕失去關系後會帶來損失」,所以會促使自己做出承諾來保證關系的維持。
例如,當自己做錯了事,感覺對方要離開自己時,為了挽回關系許下承諾:我這輩子一定對你好。

-道德承諾:這類人有強烈的道德感和責任心,認為關系一旦建立就應該認真對待,ta們不會輕易放棄一段關系,會為了道德而許下諾言,不願違背自己的價值觀。
例如,家庭經濟困難時,丈夫承諾一定會不離不棄;結婚時,承諾這輩子不會離婚。
這樣的承諾是個人的感情信念的表現,由強烈的責任感驅使。
不管是哪些類型的承諾,它對關系的維持有着建設性的益處。
02
承諾,可以促進積極的關系
1.承諾會促進個體的順應性行為
要知道,當承諾根植在一個人的心中時,它是有約束作用的。當我們會因為沖動而想要做出一些破壞性行為時,承諾的作用就會啟動了。
它會提醒我們要克制自己不能傷害伴侶。當我們會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暫時吸引時,它也會跳出來提出警示,讓我們注意自己的行為邊界。

2.承諾程度高的人關注的不是“我”而是“我們”
當一個人在關系裡隻關注“我”時,ta會在意自己的付出是否得到回報,關注自己的需求有沒有被滿足,會事事以自我為主。
但當ta将對方和自己看出一個整體時,關注“我們”時,ta們會更願意付出并且減少不平衡感。
整體意識是親密關系能否長期維持的核心理念,這個區别在于,「ta有沒有把你放在ta的未來規劃裡」。
3.承諾度高的人會為了關系和諧而犧牲自我利益
高承諾性的人會更容易做出利于關系的積極行為。Ta們會為了愛的承諾而去做不利于自己但能使伴侶受益的事情。
為了維護關系的穩定融洽,ta們會表現出更大的犧牲意願,并且會為了伴侶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

03
關于愛的承諾,有這幾點要說的
▷ 過早給出承諾,會造成不必要的「關系成本」
就像上文說的,承諾可以促進親密關系,增加我們的信心和做出建設性行為。但當我們還沒有足夠了解對方和有信心去實現自己的承諾時,過早的承諾會帶來額外的關系成本。
例如,因為一時腦熱,許下一生一世的承諾,過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兩個人還有很多矛盾沒有解決,于是輕易背棄諾言激發對方的失望增加争吵。
前一秒剛承諾說這輩子隻有ta一個人,結果下一秒遇到了更加吸引你的人,内心開始變得煎熬,承諾成了一種束縛和傷害。
所以,承諾并不是一時之下的沖動,也不是留住關系的工具,而是一種交給時間驗證的公約,它存在的意義在于能夠使得兩個人更加穩固地相互依賴并朝共同的方向前進。

▷ 既然承諾容易上頭,那我該不該相信?
在戀愛中存在着一些人很容易在關系上頭時,許下美好諾言。對ta而言,在情意濃濃的氛圍下的承諾出于真心,但分手過後,另外一方會忍不住質疑ta的真心,并不再相信戀愛中的男人或女人的承諾。
害怕相信承諾後自己的期待再次落空,擔心自己陷入承諾裡而對方随時抽身離開,“相信承諾”意味着将「自己的真誠交付出去」。
對對方的承諾的猶豫和害怕,表面上是對關系的不信任,更深層次來說,是自我保護意識太強,對自己不夠信任。
我們需要先增強自我價值感,相信自己值得擁有愛能創造美好,能夠學會自我滿足。這樣我們就不會陷入糾結匮乏的負面漩渦裡。
其次,當我們能夠經營好關系時,對關系的滿意度越高,自然就會越希望能留在關系裡,那麼就越可能去保持許下的諾言(Millder & Perlman, 2010)。
而當我們總是把焦點放在了,我該不該相信,對方能不能實現的擔憂上時,關系的信任無法建立,我們總會防禦性地和對方相處,真誠和愛無法流動。
最後兩個人之間沒有了「愛的吸引力」,隻剩下空殼的承諾在互相拉扯,這時承諾依然變得沒有意義了。

▷ 平衡三元素,不能光有承諾
著名的羅伯特·斯騰伯格提出的愛情三元論裡,愛情的三個核心部分——激情,承諾,親密。
一段健康長久的親密關系,這三者應該是平衡發展的。
如果沒有了親密感,光有激情的承諾,相當于喊口号的空頭支票,沒有穩固支撐點。
而要促進親密需要我們完善對彼此的愛的地圖,真正走進對方的内心去接納和理解ta。
當沒有了激情,光有親密的承諾,又會像老夫老妻似的搭夥過日子一樣平淡如水。
要不要承諾,是單一維度來看待關系,但關系要從多元維度去維持,否則哪個元素失衡了,就會阻礙我們通往幸福的關卡。

寫在最後
複旦大學社會學教授沈亦斐曾說過,親密關系中我們經常會給對方承諾,承諾真正的價值在于當下的真心實意,它是愛的一種深度表達。
但我們無法去衡量承諾,因為沒有東西能經得起永遠的考驗。不要把承諾當作未來拿捏你的工具,一旦承諾變成工具,就會失去信任的表達方式。
所以X醬認為與其糾着“為什麼當初ta沒有實現承諾”去指責他人,懷疑自己,還不如真真實實地去看看“我們之間發生了什麼”。
最後,X醬祝福你們不被“愛情大餅”綁架,也不畏接受承諾。
勇敢去愛就好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