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少年的你》主題是關注校園欺淩,講的是高考前夕某校發生的校園欺淩的故事。
我決定去看這個電影,正是這個主題的吸引,因為在我的高中階段,也親曆過校園欺淩。雖然已經過去了20多年,但年齡越大,時間愈久,那種不好的經曆始終沒有随着其它的記憶一起消失,而是深深的隐藏起來,埋的很深很深,隻要回想起來,任何時候都能感到痛。
20多年過去了,施暴者的名字樣貌都已經忘記了,我不知道他們是否還能想起曾經欺淩過的人,想起來後他們是否有過忏悔,反正我沒收到任何的道歉,其他被欺淩過的人想必也一樣沒收到過道歉。施暴者也許更不願意去回憶吧,欺淩别人對他們而言同樣是不好的經曆,又何必苛求他們會“良心發現”呢?
所以,我決定要去看這部電影,并且非常認真的提前看過影評,買好爆米花和飲料,特意花80元錢買了一張VIP廳的票,因為我需要安靜的看完,或者說會回憶完20年前的那段經曆。影評說這部電影好幾個鏡頭非常感人,但我不準備哭,我要非常平靜的看完,因為20年前已經為這段經曆流過眼淚了,不想再流。
我生在小地方,成長在小地方,念書也在這個小小的縣城裡。地方小,并不代表着人人都樸實,懷有善念。我念的高中,算是我們縣最好的中學,而我念的班的班主任,聽說是學校最富有經驗的教師了。
老師教學有經驗,對很多人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慕名而來的父母就多,通過各種途徑把孩子送到這個班。在小地方就是這樣,稱謂上隻要能加上職位的,都算是特權階級,都結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關系網,然後把孩子輸送到他們眼中最好的班。
我們班有一個小混混組織,他們入學後很快就臭味相投的結拜在一起,一半是有上面說的有點權勢關系戶的孩子組成,一半是由完全沒權勢貧窮的農民的孩子組成。前者不打算好好學習,反正有父母可以依靠,後者反正學習不好,看不到任何希望,破罐子破摔類型的。
這個小混混組織和想學習的學生有着鮮明的分别,小混混們都坐在教室的最後兩排,上課無精打采的想睡覺,下課卻生龍活虎的精力無限;好學生上課認真聽講,生怕漏掉任何内容,下課隻想好好的休息休息。我不明白,這種截然相反的兩種學習态度,是否惹到了小混混們,他們專門從好學生中選人欺淩。
我所經曆的欺淩,當然沒有電影中那麼嚴重,間接造成了2個學生的死亡。但打的鼻青臉腫,害怕不敢去學校,被訛掉生活費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當然,至少有5個同學,因為不敢來學校而選擇了退學或者轉學。
老師掌控着課堂,他們掌控着宿,舍和校園。晚上回到宿舍,小混混們喝多了,或者看到誰不順眼,就有可能尋找目标暴揍一頓。我非常贊同電影裡周冬雨扮演的陳念說的那句話“誰能保護我們呢?”,“我隻想熬過高考”等話。小混混的欺淩,構不成犯罪,警察不管,告訴老師,我們的那位所謂的經驗最豐富的高級教師,另一個技能就是看臉辦事,何必去得罪某某局長,某某主任呢?
所以,那所中學對我沒什麼值得懷念的地方,20多年來回過老家很多次,我從來沒再回去過那個地方,高中同學會也從未參加過,因為其中的某位小混混和班主任老師都是我不想再見到的人。
諷刺的是,這位小混混憑着400多分的高考成績,念了一個不能再差的專科,然後憑着父母的能量和錢财,又回到了這所高中當了一名人民教師!!
電影中,周冬雨扮演的陳念,年對女警官的審問時說:“如果你知道校園的真相,還會有勇氣把孩子送進去嗎?”。呵呵,我不知道我的那位小混混同學,10多年來培養了多少學生,這些學生的父母是否知道他曾經的威風。我想,他一定能夠他父母一樣的人,高中班主任那樣的人,小地方都是關系社會,在善于鑽營編制關系網的父母老師這個榜樣下,他成為這個樣子一點都不奇怪。
成績最差的學生,最暴力的學生,成為了很多人孩子的老師,想想都是一種諷刺。當然,我知道浪子回頭,我知道年輕時候都會犯錯,希望曾經的小混混都變的富有同情心,心懷善念吧,希望他們已經變好了。因為我不想讓這份陌生的回憶更加的暗淡。
電影最後,押送陳念和的小北的警車在立交橋的岔路口分開,一個駛向左邊,一個駛向右邊。我堅持過了高考,離開了那個小地方,那個充滿暴力的校園,再也不想回去,并且在北京有了自己的人生;小混混們雖然沒通過高考,但也蠅營狗苟的在小地方混的風生水起,有了屬于他們的人生。兩種人生從此不再有交集。
我想,這個社會應該建造更多的立交橋,應該有更多的岔路口,把原本不應該有交集的人生早點拆開,免得善良的人承受更多的苦難。
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淩綜合治理方案》,首次明确界定了“校園欺淩”這一概念,并且明确了處理流程,懲治措施,和一些預防措施。2018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決定在2018年開展中防治落實小學生欺淩落實行動年。 立法雖然姗姗來遲,但畢竟還是來了,至少我們的孩子們會感到更安全一些。
——緻那些經曆過校園欺淩的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